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实践观

2023-09-29 11:49:12张明
党建 202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张明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式的确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出发,形成了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内的重要思想结晶。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同时紧密结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实践主体论、实践动力论、实践认识论等丰富内容于一体的实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结晶和光辉典范,对深入指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产物,这一思想蕴含的实践观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来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新时代治国理政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书写。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承认世界物质统一性超越了唯心主义的抽象性,承认主体的能动性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通过双重逻辑超越,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哲学史意义上的根本革命,即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出发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其作为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并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注重发挥实践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落地生根,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智慧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坚持“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蕴含着深邃的实践智慧。这些思想精华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重要理论滋养,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的重要理论来源。

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不断推动伟大实践变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性是这一思想的显著特征,实践观是这一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维度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再次走到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从民族复兴维度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现代化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和拓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长期以来的话语霸权,彰显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社会主义发展维度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所焕发出的新的蓬勃生机;从政党建设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深深扎根于这些伟大实践之中,是对丰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的产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是在回答新时代伟大实践面临的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由一系列紧密关联的重要观点和论断构成,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主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群众史观,结合新时代伟大实践对其作出了原创性发展,明确提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集中凸显了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鲜明政治底色。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对群众史观的原创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民至上深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处于“六个必须坚持”的首要位置,这意味着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治国理政实践始终遵循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逻辑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二是人民至上集中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既是推动伟大变革的实践主体,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主体,更是实践的价值评判主体。推进新时代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必须深深扎根于亿万群众广泛而生动的社会实践之中,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只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党才能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实践动力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既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所谓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而是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因此,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入剖析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机制,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直面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出现的系列矛盾和问题的理论产物,这一思想所蕴含的实践观也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绝不回避矛盾和问题,绝不在矛盾和问题面前畏手畏脚、不知所措,要善于将认识矛盾、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推动解决实践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只有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把准解决问题的内在脉搏,才能更好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找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双向互动的实践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证明人的认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過程,就是不断推动对世界和自身进行科学理性认识的过程。推进理论创新不是停留在书斋中的抽象思辨,而是立足于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础之上,对丰富实践经验进行及时系统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一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实践在理论创新中的基石作用,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从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同时也是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实践导向。这一思想坚持直面现实问题、扎根中国实践,以“两个结合”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不断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既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脉相承,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坚持“两个结合”,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维度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注入了诸多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在理解中国道路历史必然性的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破了从现实条件、具体实践出发探究必然性的传统单一路径,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出发,以更加宽广的历史视野审视“走自己的路”的历史必然性,把握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看待自身独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坚定不移探索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智慧,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必然性的理解,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使得我们对实践的理解突破了现实政治经济活动的限制,拓展到更加深远、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化新维度。

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深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根植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同时又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概念演绎或理论变换,而是对新时代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当代中国所发生的伟大实践是这一思想实践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离开当代中国最广泛最生动的实践,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不是停留在书本和概念之中的抽象理论总结,回到现实、指导实践,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是其鲜明的本质属性,也是这一思想实践观得以不断丰富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用发展的实践观指导当代中国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一以贯之的本质要求,是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深入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推进思想解放、开拓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处理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要坚持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使新时代伟大实践能够始终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沿着历史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深入推进理论创新,不断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从发展的实践中汲取养分,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的显著特征。要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理论创新步伐,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当代中国之“的”。●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孟秋)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