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洁 唐嘉蕾 黄 岚 杨 歌
[内容提要]当前国内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挑战,“互联网+”背景下新兴的大数据技术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旅游业的商业模式,新模式为国内旅游消费注入活力。文章以国内旅游消费为对象,以旅游大数据的使用为切入点,分析大数据技术加持下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社会应完善技术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企业则应发展新的营销模式提升竞争力;人才培养上则应减少人才流失,挑选、培养旅游数字化的相关人才。
现今旅游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中的重要部分,在国家提出“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等多个转变发展模式的前提下,一方面,运用大数据以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让旅游业深化发展的关键。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努力使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推动全国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变革发展提供了基石。
本文通过对比大数据背景下新兴旅游业的发展优缺点,分析大数据能为旅游业带来何种变化,为旅游消费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旅游大数据,即以游客为核心,对旅游行业相关的景区、酒店、旅行社、导游等产业产生的管理或经营数据进行有目的的抽样,以及互联网数据、旅游宏观经济数据、旅游气象与环境数据、交通数据、网络舆情数据等等。结合数据可以有效进行游客属性和行为分析、旅游景点或目的地偏好分析、景点或目的地流量预测。
面对发展趋势,顶层制度设计工作不断加强。2021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实施《“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健全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提高旅游统计的准确性、科学性,深化旅游统计应用和大数据决策支撑,加强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同时指出到2025年,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旅游体系,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满足公众对旅游更加丰富的需求。
发展“智慧旅游”,助力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该通过对旅游相关的数据整合和智能分析,实现旅游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目前国内多数景区已经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方面进行探索与运用,例如智能票务系统、停车系统等。但是在大数据理解和运用方面尚处于浅层运用,尚未打通景区内的智能设备和信息化软件,统一数据接口,采集、处理、分析而实现旅游大数据的“智慧旅游”。
不同等级、不同地区运用大数据提升旅游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没有运营企业和产业支撑,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资金紧张,缺乏后续维护和传输资金,导致智慧景区建设和发展困难。
1 旅游大数据的应用技术精准匹配供应与需求
生活中我们常惊叹:短视频平台比我们更了解我们喜欢什么视频。这类大数据应用在旅游行业上也有相关应用。特别是在营销领域,旅游企业总能用大数据技术把我们的需求与他们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精准匹配。在分析需求上,通过分析用户高频率浏览内容的关键词、主动搜索关键信息以及用户主动收藏、点赞的内容,大数据可以描绘出较为详细的用户画像——年龄段、兴趣爱好、感兴趣的内容方向。而大数据应用也会将相应的内容精准推送到用户面前。在消费者更倾向于“将钱花在刀刃上”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确实能为消费者带来更个性化的选择、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个性的营销推送也获得更多旅游服务者青睐。
2 旅游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更多管理方式
大数据的技术为旅游业管理者的管理模式提供多种可能性。旅游前期,基于网络文本数据的挖掘,旅游企业可实现对旅游目的地舆情监测及预警,例如能通过用户多次选择结果推算游客的旅游偏好并及时反馈;旅游期间,景区管理者与国内各大运营商或互联网公司合作,通过定位技术与数据处理,对景区内的游客人流密度进行监测、预警;旅游结束后,旅游服务者可根据大数据分析近期游客行为轨迹的数据做分析,找出仍可有改进的方面。
1 大数据技术零散急需整合
虽然大数据技术能整合碎片信息,但也需要一定的物理技术支持。首先,因为人才技术以及硬件条件不支持、不满足,部分旅游地点也有大数据无法触及的地方;其次,旅游业转型研究是国内的新型、热门研究方向,现无论是数据技术人才还是学者,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如云旅游侧重于与VR技术结合,智慧旅游侧重于将线下旅游服务数字化,“互联网+旅游”将散点信息集合等。目前的技术阶段仍然片面化、碎片化,真正从整体性视角提出数字化转型对策仍是有待推进。同时通过数据堡垒,促进旅游大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各方数据信息对称,这也是有待加强的方向。
1 多个假期旅游行业数据表现可观
境内旅游逐渐有所起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测算,2020年国庆双节8天长假期间,全国接待国内游客达到6.3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较为可观。
2 国内政策支持
“十四五”规划,使文化和旅游相关领域迎来多个政策利好,旅游大数据得以灵活运用,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促进恢复旅游业,颁布了税务减免、租金优惠、补贴、普惠小微贷款以及货币等政策调整,为行业各细分领域布下一张“安全网”,鼓励“弯道超车”,弥补损失。
3 经济体稳步增长人们出行需求增加
经过有效控制,至2021年旅游行业已处在复苏阶段,显现上升趋势。根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9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0%,旅游人次增长以及速度明显,省内游的旅游路线规划将成为热门选择。
1 技术成本较高
虽然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不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但必须承认,对于单一旅游企业而言,运用这项技术的成本是很高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不仅有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人才的培养与挖掘,后期有数据分析系统的更新迭代以及维护。
在信息技术上,企业已在维护原有工作系统以及产品平台(如应用软件、网站平台、小程序或公众号等)上有投入。在此基础上如果增加新技术的引入,会对企业造成不小的成本负担。
2 信息技术安全
大数据旅游离不开用户实时的基础数据。但数据安全问题始终是用户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关于个人信息泄露以及业内共享。
在个人信息泄露方面,旅游企业有义务做到维护用户信息安全,如果数据(例如旅行的出行轨迹)落入图谋不轨的人手上,那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获取用户的信任,从而造成进一步的伤害。而旅游大数据共享虽然是发展趋势,是智慧旅游的发展基石,但对于用户而言,在不知情企业间数据共享的情况下,多方平台同时精准推送大数据分析结果会让用户产生困扰,并质疑企业的信息安保工作是否做到位。数据运用者对用户信息安全的责任与义务,需要适当地向用户单独解释说明。
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了旅游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散客化和自由行进一步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VR和人工智能等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如借助互联网自主选择与组合旅游服务、在线预订、“云旅游”及“云参观”等。这促进了旅游业服务提供方的资源整合,解决了传统旅游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满足了客户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企业创新、经济转型升级。
旅游主体应当抓住当前这一机遇,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有效采集和分析数据,深度融合云计算、VR和人工智能,有效整合旅游互联网线下旅游的市场资源、需求和信息技术,加强旅游大数据有效运用的相关平台建设,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提升旅游管理服务质量与效率,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不同的旅游消费需求。
当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时,效能随之激发。如何在当前利用好信息技术与传统旅游业务融合?
传统旅游更多的是提供套路式旅游服务,缺乏融入客户的意见与建议。时间短、人数少的旅游方式更受用户青睐,多元化需求随之增加。
对此,企业可以通过推动营销方式,从4P向4C的转变。将消费者的身份由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产品生产制造、供应的主导者。而企业应当创新营销模式,靠服务品质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提升口碑。在产品优化和营销的过程中,更多地依赖消费者的评价、反馈与建议,加强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提升旅游产品服务的质量,以更好销售优质化、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企业应当深度融合新科技与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与营销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旅游行业人才流失严重,且对旅游数字化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掌握包括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数字通信技术领域知识)有巨大需求,需要通过减少人才流失,加快培养旅游数字化人才来推进旅游行业发展。
在减少人才流失方面,各企业应当抓住政策刺激的红利,进一步研发满足新型旅游消费需求的产品,如散户式短途游、生态休闲康养旅游、云旅游等,或借助新热点IP,如冬奥、亚运会等新经济增长点,打造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吸引顾客,以刺激旅游消费,增加企业创收,减少人才流失。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当委以重任,和学生明确旅游行业现今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新技术领域的技能。此外,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数据企业等组织机构,可以通过提升就业门槛、从业培训等,提升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数字化素养。
国内旅游业的创新、变革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将是大数据技术。旅游企业将通过分析数据以实现消费品质升级、模式创新并降低行业成本。未来将是全民旅游消费的时代,也是定制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将得到物美价廉又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