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虎 李金菊 肖静 张生月 马鹏 李婷
摘 要:为提升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挖掘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经费问题,培养能承担国家级项目的科技人才,甘肃省设立了杰出青年基金和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通过分析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杰出青年基金和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的管理工作。研究结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基础研究;创新群体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211007
Research on Project Management of Outstanding Youth and Basic Research Innovation Group in Gansu Province
Da Hu1,3,Li Jinju2,Xiao Jing1,Zhang Shengyue1,Ma Peng1,Li Ting1
(1.Gansu Computing Center;2.Faculty of Geomatics,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r;3.Gansu Key Laboratory of Cloud Computing,Lanzhou 73003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you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eams in Gansu Province, tap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solve the probl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ing for you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cultiv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capable of undertaking national level projects, Gansu Province has successively set up the Outstanding Youth Fund and the Basic Research Innovation Group Project.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Gansu Provincial Outstanding Youth Fund Project and the Basic Research Innovation Group Project that have been approved for construction, and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nagement of the Outstanding Youth Fund and the Basic Research Innovation Group Proj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colleg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Key Words:Gansu Province; Outstanding Youth Fund; Basic Research; Innovation Group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強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今世界,人才是各个国家竞相争夺的重要、稀缺资源之一,谁拥有了各类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占有重要的优势。世界各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均加大投入力度和规模,我国也更加重视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人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也出台了各类扶持人才的政策。青年人才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盯国际学科前沿领域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20世纪90年代,国家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在省级层面分别设立省级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省级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部分有条件的市州地区也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来鼓励和扶持优秀青年人才。
2015年科技领域实施“放管服”工作,国家科技部所属的几所事业单位试点开展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甘肃省为积极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自2017年起从甘肃省科学技术厅所属的事业单位中,对过去一直辅助厅机关业务处室开展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单位,逐步试点“放管服”改革[1]。甘肃省计算中心作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之一,重点承担了2类主体计划中的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和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两类计划。在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中,省级创新基地主要包括甘肃省实验室、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研究中心、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省科学数据中心等。人才计划中包括省杰出青年基金、基础研究创新群体、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年基金等专项计划。经过6年发展建设,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作风严谨、专业程度化高的第三方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肯定,以及相关单位和服务对象的好评,在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市州科技管理部门提供了很大支持。
为加大对全省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分析甘肃省所设立的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
1 研究背景
最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包含5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计算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各单位以现有科研水平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结合自身研究特点开展相应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关怀力度与扶持力度,尤其对青年科技人才,让他们能安心科研,研究出更多的成果。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990年前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出现严重断档,科研工作和科技传承在衔接上出现较大问题,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条件保障和积极性受到问题,为解决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办法,重点培养我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也同时为吸引和鼓励更多海外留学生回国开展研究工作,1994年设立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重点面向未满45周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从最初的年资助不到50人,到现在年资助人数达300余人。为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与范围,规定年龄已超过35周岁的男性和40周岁的女性不能申报国家青年基金。为了增加此类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设立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此类基金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补充项目,为青年科技研究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对那些长期围绕同一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科研团队而言,为鼓励其取得更大的成绩,冲击学科领域国际前沿水平,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研究项目,在一定周期内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通过近30年支持,曾获得“优青”资助的,之后逐步获得“杰青”资助,获得“杰青”的,有些组建自己的团队,获得“创新群体”资助,有些已成为两院院士或主持国家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等,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1.2 甘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011年由甘肃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实施首批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主要目的是提升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壮大甘肃省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将甘肃省打造成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高地作出重要的支撑。之后设立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重点扶持近年来围绕全省重点学科领域和产业研究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科研团队。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和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通过10多年持续发展,各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按照规定任务圆满完成任务,在科研论文、专著、专利及省级科技奖励中均取得丰硕成果,部分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挖掘全省现有资源优势,扩大研究规模及合作范围,培养了一大批支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部分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对提升甘肃科技整体水平作出显著贡献。
1.3 文献研究
针对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项目的研究工作,有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及研究对象特点开展不同角度的研究。针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研究,张颖等[2]对科技计划项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绩效评价研究。何彬等[3]对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运用DEA模型开展绩效评价研究。张威等[4]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对资助成效开展研究。方勇等[5]对杰青项目开展资助和绩效评价研究。王佳匀等[6]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问题。唐琳等[7]将已获国家杰青资助的人员从履历分析法的视角开展高层次成长轨迹研究。针对省级杰出青年基金,陈志峰等[8]对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开展研究,重点分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对人才培养的探索模式。刘亚君等[9]基于人才成长轨迹,探索研究228名从“优青”成长为“杰青”的人才成长规律。对于创新群体的研究,季小天等[10]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点探讨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创新团队成长关系。高杰等[11]對创新群体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研究,并分析科技评价类的相关工作。张宛姝等[12]基于创新研究群体开展人才成长特征分析研究。余谦等[13]从科研产出成果、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合作网络3个维度分析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绩效。高阵雨等[14]以创新群体项目为例分析科研项目资助规模的合理性。马志云等[15]基于文献计量法分析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科研产出特征。毕建新等[16]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开展群体的形成规律。
2 甘肃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分析
通过对历年来立项建设的甘肃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的立项数、资助金额、地域分布、学科分布、学历等开展多维度的分析统计,以期全面了解“杰青”和“群体”项目现状。
2.1 立项统计
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首次设立是在2011年,2011-2018年,年平均资助数量8.85项,接近10项,2019-2022年,年平均资助数量为20.5项,在这12年累计资助153项“杰青”项目。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首次设立是在2012年,2012-2022年,年平均资助数量为7.72项,累计资助85项“群体”项目,两类项目合计立项数为238项。图1为2011-2022年“杰青”“群体”项目资助数。
“杰青”项目在2018年之前均为稳定支持20万元/项,2019-2020年,资助力度为10万元/项和20万元/项,2021年将资助力度提高到30万元/项,2022年继续提高到40万元/项,在这12年共累计投入资金3 380万元。“群体”的资助金额多年来基本稳定在50万元/项的标准,2021年提高到60万元/项,2022年提高资助额度,达到80万元/项,在这11年累计投入资金4 400万元,这两类项目合计投入资金总数为7 780万元。图2为2011-2022年“杰青”“群体”资助金额。
在所资助的238项中,男性206名,占总数86.55%,女性32名,占总数13.45%;从类别来看,“杰青”项目中,男性133名,占总数86.93%,女性20名,占總数13.07%,“群体”项目中,男性73名,占总数85.88%,女性12名,占总数14.12%。不论从总的占比还是分项目占比中,女性占比始终没有超过15%,建议在今后评审立项时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提高女性资助比例。
2.2 地域统计
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0月底,全部立项的238个项目分布在甘肃省的5个市州,分布不均匀,兰州地区231项,占比97.06%,天水地区3项,占比1.26%,金昌地区2项,占比0.84%,酒泉和张掖地区各1项,占比0.42%。按照类别划分来看,“杰青”主要分布在兰州、天水、金昌,“群体”分布在兰州、天水、金昌、酒泉和张掖,上述两种类型主要集中在兰州地区。
进一步对兰州地区的231项项目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在兰州地区,城关区主要以中央在甘单位、省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七里河以省属高校和中国农科院单位为主,安宁区主要集中全省大部分省属高等院校。其中,城关区116项,占兰州市总数的50.22%,安宁区拥有大量高校,分布73项,占兰州市总数的31.60%,七里河区分布42项,占兰州市总数额18.18%。
2.3 学科统计
通过对238个“杰青”和“群体”项目进一步按照所属的学科进行研究,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代码分布进行,除了交叉科学未覆盖外,其余八类学科均全面覆盖。其中,生命学科71项,占总数的29.83%,工程与材料学科54项,占总数的22.69%,这两类学科的占比超过一半,也与甘肃省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十大生态产业”战略相符合。兰州地区聚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双一流”高校兰州大学,在化学学科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化学学科33项,占总数的13.87%。医学学科27项,占总数的11.34%,对这些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需要加大扶持比例,同时扩大扶持范围。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学科的扶持力度,对那些坐得住冷板凳的研究人员,产出率较低的学科资助比例也逐步提升,累计资助数理学科23项,占总数的9.66%。剩余的分别为地球学科16项, 占总数的6.72%,信息学科11项,占总数的4.62%,管理学科3项,仅占总数的1.26%。图3为历年“杰青”“群体”学科分布。
2.4 学历统计
“杰青”“群体”这两类人才计划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历年来都深受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竞争非常激烈,一般没有高学历、前期科研成果积累薄弱的人员和团队很难获得立项资助。在全部立项总数的238个项目中,对项目负责人学历开展统计研究分析,发现全部人员均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26人,占全部人员的95.96%,具有硕士学位的11人,具有学士学位的1人。尤其对“杰青”项目,全部153项项目负责人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52人具有博士学位,仅1人为硕士学位。“群体”项目因为之前立项对申报年龄比较宽松,因此在85项中,10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为学士学位,其余74人均具有博士学位。
根据“杰青”“群体”项目的依托单位,可以进一步分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属企业和三甲医院4类,除了一般的省属企业或部分省属科研院所暂未具备研究生培招生或培养资格外,其余均具备相应的资格。其中132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占总数的55.46%,94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占总数的39.5%,12人不具备培养资格,占总数的5.04%。一般能获批立项“群体”项目的负责人在相关领域已有成熟、稳定的研究团队,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因此单纯从“群体”项目来看,有63人为博导,20人为硕导,2人来自省属企业,不具备培养资格。“杰青”项目负责人主要资助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年龄偏小,因此在培养资格方面,只有69人为博导,74人为硕导,其余10人不具备培养资格。
3 管理启示
甘肃省现有的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但距离高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体制机制,提升人才激励机制和倡导营造宽松科研环境仍有一定差距,结合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坚定不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在未来5年中,重点做好“四强”行动,将强科技深度与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融合。重点从优化各类省级项目模式、实施项目后补助模式和探索优秀人才团队成长轨迹等开展研究,旨在提高全省杰出青年项目和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管理水平。
3.1 优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
以甘肃省科技厅批复立项建设的自然科学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为例,过去都是在本年度第四季度开始发布次年申报指南,同时展开项目申报工作,申报截止时间一般持续到次年2月底,受理完成相关申报业务工作后,开展形式审查工作、组织专家评审、专题会议研究立项项目、公示无异议后并完成资金拨付等流程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改变过去一次性发布全部指南,统一受理、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的模式,按照不同科技计划类型,实施常年受理、定期评审和分批下达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申报项目立项的概率。诸如在技术创新引导计划软科学专项中,有公开征集类项目和定向研究类项目,对定向类研究项目采用了发布指南,后申报模式,按照竞争性原则,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定向立项,此类项目特点在于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清晰,研究时间可控,一般为3~12个月,通常此类研究结果或结论可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决策支撑。今后优化项目的一个重点方向在于统筹协调各类项目立项资源数据,目的是为了避免课题在不同层级、不同计划、不同类别中重复申报和重复立项的问题,目前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已实现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查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项目的重复资助问题,下一步可考虑对接国家各类计划立项数据库,对已获得国家资助项目,可不必重复以省级项目立项,避免资源浪费。目前对已获得高层次项目立项的项目负责人,在申报省级同类型项目时将不予资助。
3.2 实施项目后补助模式
针对各类项目开展优化模式工作后,对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而言,应该重点考虑资助方向,首先应该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优先资助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项目成员或核心团队,对依托省级各类创新基地推荐的成员或核心团队加大扶持力度,对科技力量薄弱的市州地区而言,研究内容将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应予以考虑资助。尤其在新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下,更加注重对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扶持范围,更多的鼓励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创新能力和增加创新投入。对于甘肃省杰青和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在执行期内或执行期结束后几年内取得的科研成果及相关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后的效益,应该重点考虑予以后补助形式进行资助。同时也建议对此类别的项目经费实施“包干制”,给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在经费使用管理方面的自主权。
3.3 建立优秀人才团队成长档案
相对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人才资源集中的省市,甘肃地区拥有的中央在甘单位不多,包含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等,以及部分省属重点高校和传统科研院所。且西部地区省市两地财政资助力度不大。为了进一步做好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对已获得省级杰出青年基金和省级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资助团队负责人从教育背景、学术研究、合作交流和研究团队构建等多方面开展研究,构建出所在领域的各类合作知识图谱,为今后预测项目立项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通过对这些优秀人才和团队成长轨迹的分析研究,总结他们在各个阶段成长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达虎,者建武,田全红,等.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模式研究——以甘肃省计算中心为例[J]. 生产力研究, 2021(4): 98-101.
[2]张颖,左杰,朱昌明,等.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5, 28(20): 5-6.
[3]何彬,罗洪群,王渝,等. 基于DEA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以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为例[J]. 软科学, 2020, 34(4): 70-76.
[4]张威,冯勇,張俊,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成效研究[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 34(3): 332-338.
[5]方勇,侯正,苑怡,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状况与绩效研究[J]. 中国科学基金, 2022, 36(2): 294-300.
[6]王佳匀,于璇,汪雪锋,等. 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典型特征分析:以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为[J]. 中国科学基金, 2021, 35(2): 290-297.
[7]唐琳,蔡兴瑞,王纬超. 高层次人才成长轨迹研究——以北京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24): 168-174.
[8]陈志峰,范超. 地方科研项目资助对杰出青年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 2017, 36(3): 83-85.
[9]刘亚君,陈贻斌,郝艳妮,等. 基于“优青”获得者成长为“杰青”情况分析探讨人才成长对策[J]. 中国科学基金, 2019, 33(5): 496-501.
[10]季小天, 赵文华. 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创新团队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为样本[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39(6): 43-53.
[11]高杰,苏竣,谢其军. 创新群体案例分析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绩效评价及其对科技评价的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10): 87-91.
[12]张宛姝,陈睿,刘柯,等. 科学基金资助人才成长特征分析: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为例[J]. 中国科学基金, 2018, 32(4): 382-386.
[13]余谦,马俊杰,刘雅琴. 基于创新群体培育评价的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成效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 2015, 29(2): 99-107.
[14]高阵雨,夏棒,王惠文,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规模测度[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17): 30-35.
[15]马志云,刘云,白旭. 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研产出特征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 2018, 32(3): 309-315.
[16]毕建新,郑建明,杨永华. 创新研究群体形成规律研究——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10): 175-180,191.
(责任编辑:要 毅)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AHP和模糊数学评价法的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价研究”(21JR7RA754);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省级重点实验室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20CX4ZA019);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模糊绩效评价研究”(2021LQGR08)
作者简介:达虎(1987-),男,甘肃省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项目绩效评价;李金菊(1987-),女,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肖静(1987-),女,甘肃省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张生月(1989-),女,甘肃省计算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管理;马鹏(1994-),男,甘肃省计算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李婷(1984-),女,甘肃省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