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城三带”作为北京鲜明的文脉标识,既建构起首都特有的文化结构系统,又进一步强化了文脉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提升了北京在凝聚传统文化精华、推进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以文脉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注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基于历史积淀与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是面向未来的活态传承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探索。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文化现代化; 活态传承; “一城三带”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9-003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所特有的文化形态。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发挥文化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文化强国战略实现的过程中,承担着特殊责任和使命。“一城三带”的提出与推进更是北京探索中国城市文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实践。
“一城三带”是中华文明赋予北京的文脉标识
“一城三带”是对北京老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统称。在北京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一城三带”不仅构成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中华文明赋予北京的鲜明文脉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文脉的延续和传承与国家历史的演进密切相关。国家兴盛是文脉赓续的基础,而文脉昌达是国脉永祚的反映。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脉,“一城三带”既有一般城市文脉的普遍性,又建构起北京特有的文化结构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在凝聚传统文化精华、推进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城三带”是对北京文化精神、文脉气质最精练的概括,包蕴着这个城市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象征。老城是北京城的礼制象征,礼制是北京城的内在精魂。梁思成评价北京老城:“城内的全部布局则是由中国历代都市的传统制度,通过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元明清三大政治经济实际情况而发展的具体型式。”3北京城的整体布局集中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制观念,“天人合一”思想熔铸在城市的格局与建筑中,又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呈现出许多灵活性的转化。大运河文化带是全国一盘棋的象征。在北京城市发展进程中,大运河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映射着一种持之以恒、兼容并蓄的国家形象”,1是国家大一统格局下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长城文化带伴随着北京城市历史功能的演化与调整,“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和特色,成为古代各民族碰撞与融合的舞台”2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城的生命象征。北京城由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孕育而来,300万年前永定河冲积而成的北京小平原是北京的地理之源。生活在远古北京地区周口店的北京人、泥河湾人、东湖林人,都是永定河滋养孕育出的古人类聚落,是北京城的生命之源。
“一城三带”传承着中华文明有形与无形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所涵盖的老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有形的支撑物,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则构成了无形的精神遗产。这个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一体三用”。所谓“一体”特指老城,它是北京文化的“本体”,代表着城市发展与运行的根基,而三条文化带则是形成这个本体的基本构成,其中大运河文化带是“养”,长城文化带是“卫”,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源”。大运河文化带纵贯千年,承载着滋养生态、供养城市、涵养文化、辐射全国的重要使命。长城文化带在历史进程中承载着以“均衡牧耕”为核心的文化坐标关系,影响或决定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向,关系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城的生命之源,记载着北京从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与生态形成演化的发展脉络,包含了历史传统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和未来互联网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集中展现。“一城三带”所蕴含的“一体三用”逻辑关系,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为北京历史文脉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城三带”是探索新时代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
城市文化的发展应当基于对历史积淀的传承与创新。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文化现代化的模式尚未完全建构起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现代化的速度较快,很多城市容易陷入一些发展误区。比如,有些城市在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时,陷入了“如数家珍”的困境,即人为打造各种名目的文化品牌,把“竹文化”“灯文化”“茶文化”“盐文化”“美食文化”等皆纳入城市规划或扶持之列。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这些文化品牌各自为战、盲目发展,严重忽视土地、资金等资源有限的问题。还有一些城市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内随处可见巨大的中心广场、 多姿的音乐喷泉、人声鼎沸的商务区楼宇……处处繁花似锦,却又如出一辙,城市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如数家珍”的困境和“千城一面”的问题,提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发展要紧扣本地区文脉传承的主题,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个性发展、突出区域特色。
北京在城市文化现代化的探索中,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一城三带”的提出成为北京破解文化发展困境、发挥首都文化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探索与有益尝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至2050年北京要“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指出,北京以“一城三带”为抓手,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无论是“世界文脉标志”,还是“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都着重强调了“一城三带”在北京未来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城市保护中赓续文脉。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多次就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北京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工作的有效抓手,在大力推进文物活化利用进程中,充分彰显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走出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北京秉持“老城不能再拆”的理念,坚持整体保护,相继修订或出台《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2020)、《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2023)等,从规划设计层面强化了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范畴和规范等。围绕“一城三带”开展的老城区文物腾退、白浮泉遗址——九龙池、箭扣长城、“三庙一塔”修缮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等项目都是通过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实现了对北京文脉的传承。
在城市建设中展示文脉。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应该来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积淀为拓展现代城市的发展空间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对于北京而言,中轴线是“一城三带”文脉标识的精华所在。它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宫苑、祭祀、庆典、记忆等国家性仪式空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联系起来,似一条脊梁规制着城市空间秩序的建构与拓展。北京中轴线7.8公里的核心区,承载着《考工记》所记述的传统城市秩序,奠定了中轴线的文化基因。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北京中轴线向南北两个方向的延长依然遵循着传统中轴线的秩序特征,特别是2019年落成的大兴机场更彰显了中轴线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除此之外,北京围绕大运河(北京段)、长城打造的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是北京文脉重要的展示空间。
在城市创新中发展文脉。赓续文脉并非一味守旧,而是要在文脉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承。北京对“一城三带”文化遺产的呈现并不仅仅局限在物理空间,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融入了更多新的元素。近期开展的琉璃河考古网络直播、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建设等,用科技的手段穿越时空,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基于北京中轴线数字资源打造的“数字中轴”、依据中轴线万宁桥镇水兽打造的动漫形象“水灵龙”、依托司马台长城打造的古北水镇等,促进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城市文化、商业、旅游等现代业态之中,让文物不再只是尘封的历史,而是以鲜活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强化“一城三带”活态传承发展的品牌支撑
“十四五”时期,为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需要进一步强化“一城三带”对城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支撑作用。为此,下大力气挖掘历史文脉,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势在必行。应该说,历史文化品牌是对本区域传统文化要素再提炼、再挖掘后的二次创意。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创意设计,推出一系列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构筑起以品牌为核心的新城市文化生态。
近年来,北京在打造历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典型案例,如“故宫以东”文旅品牌对区域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大戏看北京”对传统会馆资源的活化利用等。为进一步激发“一城三带”在城市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活力,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我们探索更多面向未来的活态传承路径,打造富有影响力和资源聚合力的文化实践体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历史文化遗产潮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深挖内涵,推动文化品牌深入人心。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让历史的光辉照进现实,关键要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求。在这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中国国家博物馆以馆藏资源为基础,整合、盘活优秀文化资源,助力文创发展,为历史走进大众生活提供了新思路。他们推出主打“考古+食玩”的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将文物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游客们在玩乐中感受文物的美好寓意,不知不觉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意方式引发许多年轻人的共鸣。而故宫博物院从细节之处做设计,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兼具了故宫文化的底蕴和流行时尚的元素,将独特的创意和箱包、服饰、首饰、手机壳等结合起来且类型多样,能够满足各类消费者。由此可见,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不是简单地复制文物,而是深挖文化内涵,顺应市场需求,找准与今天消费者心理预期高度契合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的文化元素点亮日常生活,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
集约高效,加快文化品牌的市场化培育。文化品牌的培育要经历一个文化资源市场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座城市或区域内所有的特色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为品牌,都适用于资源开发。只有那些经过高度凝练和创意性转化,且具有区域产业承载力的特色文化;那些能以新的形式或内容融入或延续现代文化生活,并成为现代文化组成部分的特色资源,才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品牌。当前“一城三带”文化品牌的市场化培育与运作已成为北京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如“北京中轴线”已成为依托“一城三带”最成功的文化品牌案例。同时,北京正在建设的一大批优质文化项目,如“最潮四合院”——“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从城市文化发展模式来看,也具有鲜明的品牌化特质。
多措并举,构建“一城三带+互联网”的传播体系。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体现为围绕品牌的人口或产业的规模性聚集及城市的文化传播能力。当前,文化品牌的影响往往以流量来计算。表现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它既可以体现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也可以体现为城市的媒体传播热度。构建围绕“一城三带+互联网”为导向的传播体系,需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展示非遗和传统习俗等,把“一城三带”的历史遗产以实物化、场景化、动态化的形式呈现,强化“一城三带”的文化体验性,让北京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探索以文脉为支撑的城市文化发展模式,是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在厚植文脉、活态传承的基础上,“一城三带”将助力北京充分发挥首都文化示范引领作用,为未来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创新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金元浦.月印万川:寻找城市之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王建伟.旧都新城:近代北京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王林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