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婷 ,陈华平
(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我国全面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阶段,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2]。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重现盎然生机,乡村才有可能振兴”[3]。2019年12月,赣州市委、市政府印发《赣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为赣州市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制定了总体目标和宏观计划[4]。2022年4月,为鼓励支持赣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5]。赣州在“打造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下,最终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赣州市乡村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业强国[6]。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产业振兴方面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7]。赣州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以本土乡村农业资源为基础,探索产业振兴有效路径及工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并形成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发展高质量乡村产业是实现赣南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的关键。赣州市在《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的总体规划下,全面推进赣南革命老区产业振兴发展,立足本土农业优势特色,充分挖掘农业功能,积极推动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文旅产业等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价值链条,把提质增效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抓手,以此发挥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1.1.1 保障粮食生产供给
保障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赣州市政府通过细化各县(市、区)粮食生产任务指标,实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硬性要求。其中,经开区对农民购置农机、种植水稻执行奖补政策和保险补贴政策,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农地抛荒;宁都县作为产粮大县,通过落实粮食生产补贴优惠政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粮食机械化生产等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治理撂荒现象,实现粮食产量的提升;石城县落实“五包”“五帮”“五督”模式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县乡村三级干部责任同粮食生产责任相联结,对粮食生产进行全方位帮扶指导,并加强监督机制。截至2022年底,赣州市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85.302万亩,发放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8亿余元,补贴农机具7.5万余台(套);补贴市级重点推广农机具2 200余台(套),发放补贴资金1 200万余元[8]。
1.1.2 加快种养产业基地建设
赣州市在建设产业基地、实现种养业适度规模化上,集中利用土地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形态,同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科学利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由于当前城镇化发展,赣州市农村人少地多,很多地无人耕种,成为荒地。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出租、入股、互换、转让等方式实现农地的承包和流转,以此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以及农业现代化[9]。基于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赣州市致力于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脐橙、油茶、果蔬、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推进本地特色农业的产业基地建设。赣州市依托区位优势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目标市场,打造“菜篮子”产业基地。赣州已建设智慧农场、智慧果园等72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8]。
1.1.3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种养业
资本是一项核心生产要素,使资本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有效配置,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年)》,强调了社会资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支持功能[10]。赣州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准入机制,让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增强产业活力,驱动种养业现代化发展。例如,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赣州市2022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提出采取财政奖补资金激励的措施,撬动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发展蔬菜产业,引导职业菜农抱团、合作社、国有企业等投资建设大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生产组织模式[11]。2018—2021年,赣州市第一产业每年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26.8%、-22.4%、30.1%、32.0%,由于2019年受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但是在此之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保持总体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12]。
图1 2018—2021年赣州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1.2.1 建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赣州市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分别从市域角度和县域角度提出了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应如何构建。从赣州市这一面上看,要聚焦构建“2+5+N”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创建富硒产业品牌,重点发展脐橙、蔬菜、油茶、畜禽、稻米五大产业集群,并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白莲、特色水产、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多产业共同发展,让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从赣州市各县(市、区)这一点上看,各地区可以依托其特色农业资源聚焦构建“1+N”农业产业体系,在首位产业主导下,打造2~3个当地特色乡土产业[13]。其中,作为赣州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脐橙产量近几年保持稳定增长,如图2所示[12]。
图2 2018—2021年赣州市脐橙产量
1.2.2 建设富硒产业品牌
赣州市富硒土壤集中连片,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发展富硒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视察时指出: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14]。赣州市立足本土富硒的自然优势,发展建设富硒产业品牌。《2022年赣州市富硒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实施“硒+”战略,建设富硒产业基地、强化政策支持、拓展富硒品牌效应,发展富硒脐橙、富硒蔬菜、富硒水稻、富硒高山茶、富硒禽蛋五大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等[15]。赣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富硒丝瓜生产技术规程》《富硒稻谷生产技术规程》等富硒市级地方标准并贯彻实施,提升了赣州市富硒产业标准化水平,有利于富硒产业品牌化发展[16]。截至2022年5月,赣州市共圈定富硒产业发展区169处、98.52万亩,打造集中连片富硒基地337处[17]。
1.2.3 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
赣州市各地重视特色产业的建造和发展,各县(市、区)依靠各自特色农业产业资源,着力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建设,让每村每镇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名片。在2021年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水南村、章贡区沙石镇入选,分别打造水稻、食用菌特色。赣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多以特色农产品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而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村则以休闲旅游产业为突出特色。并且,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入选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推动乡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全市乡村产业建设特色品牌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1.3.1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赣州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通过引进、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其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对初级农产品、粗加工农产品进行精加工、深加工,让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实现增值。赣州市重点关注当地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有利于增加农产品价值,从而在市场中扩大产业效益。2022年,赣州市引进投资超5 000万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23个、总投资71.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30家;脐橙深加工企业共16家,深加工产值超过67 650万元[18]。
1.3.2 加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自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来,赣州市加强互联网途径的运用,不断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并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试点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电商平台基础。2021年,赣州市淘宝村总数31个,占全省的54.39%,淘宝镇总数22个,占全省的28.94%,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为全省第一;2021年1—9月,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447.03亿元,同比增长50.32%,网络零售额全省占比超三分之一[19]。赣州市各县(市、区)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例如,南康家具市场入选全国十强电商示范基地,安远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商示范基地,章贡、瑞金、赣县、石城被列入全省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县[20]。
1.3.3 建设“菜篮子”工程,保障产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赣州市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并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赣州市与广州市签订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共建协议,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直供基地。同时,赣州依托“富硒”特色以及“蔬、果、油、粮、畜、禽、特”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富硒“菜篮子”“果盘子”。2022年12月19日,全南县冷链物流园正式开园,有助于全南县通过冷链运输将优质农产品销往大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直供地。截至2022年,赣州市已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8家,认定总数居全省第一[21]。
1.4.1 推进文旅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赣州市发布《赣州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鼓励农民创办农家乐、民宿、手工艺作坊等乡村文化旅游配套产业。2023年1月,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赣州市文旅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文旅类企业开发赣州市特色文化,建设文旅产业项目,并通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基础要素鼓励创建文旅品牌。同时,赣州市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加快民宿、旅游饭店等的投资建设,全市共建成星级旅游饭店86家,并发起制定《旅游民宿集聚区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打造了龙南围屋民宿小镇、玫花渡民宿集群、全南雅溪民宿村、上犹阳明湖民宿小镇等优质民宿群,打通了“吃、住”这两个重要环节。
1.4.2 挖掘“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
赣州市重点发展“三色”旅游,依托“红”“绿”“古”,挖掘地方资源和文化,形成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四张文化旅游名片。作为原中央苏区及长征出发地之一,赣州红色景区众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赣州已把341个革命旧居旧址开辟为红色旅游景点,现有红色旅游A级景区9处,其中,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赣州也是赣江和东江源头,生态环境优越,山水绿色资源丰富。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赣州市建造了一批景区。同时,赣州方形客家围屋传承着客家文化,散发出古色古香。赣州市依托其丰富的“三色”资源,打造出许多高质量旅游景点。截至2022年,赣州市共有55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3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如表1所示[22]。
表1 2022年赣州市各县(市、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统计
1.4.3 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在赣州市的乡村产业振兴中,乡村旅游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将生产、生活和生态融为一体,拥有乡村振兴的天然“基因”,对于承接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23]。截至2022年6月,赣州全市已经建成乡村旅游点81家,其中5A乡村旅游点3家,4A乡村旅游点29家[24]。2023年1月,赣州市“客韵江西 温泉康养”冬季暖心之旅及客家年俗风情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乡村四时好风光——瑞雪红梅 欢喜过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分别以康养和客家民宿为主题,成功打造赣南特色乡村旅游名片。另外,龙南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建成了临塘芷溪谷、渡江玫花渡和黄花湾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定南县打造了以莲塘古城为主的老城镇客家文化旅游区和以九曲度假村为主的天九镇生态休闲旅游区。
赣州市不断探索产业振兴的措施及方法,对各乡村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开拓产业振兴路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赣州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强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落实产业帮扶等方面,形成了赣南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力军。2014年,赣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并通过财政扶持、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税收政策、用地用电政策等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赣州市重点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其资金和管理技术优势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并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其他农业经营者。截至2022年,赣州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8家,如表2所示[25]。
表2 2022年赣州市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对接龙头企业,与其建立契约关系,另一头对接农户,把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选择农产品品种、进行茬口安排、统购统销等统筹类事务。赣州市坚持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形式,实现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
农业作为典型的风险性行业,受自然、市场、政策影响大,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农业投资的回报是长期性的,导致农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对资金的吸引力减弱,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这些因素的综合造成了农业产业的融资困境[26]。赣州市发布的《赣州市“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工作方案》以及《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有关政策的通知》提出,通过给予相关农业产业信贷支持以帮助产业减小风险,促进产业升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建立风险缓释基金,并引导银行信贷面向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缓解蔬菜、脐橙、油茶主导产业以及特色水果、特色水产、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资金紧缺问题,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27]。这一项金融政策在后脱贫时代老区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示范表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期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村一品”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从2004年起,赣州市就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依托特色资源及生态禀赋,以行政村为划分依据,践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新产业发展格局,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脐橙、蔬菜、花卉、生猪、宁都黄鸡、毛竹、烟叶、苗木等富民产业,并依托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1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1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如表3所示[28]。赣州市不断挖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特产品变成商品并做大品牌,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使产业发展惠及农民,以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29]。
表3 赣州市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统计
农村电商是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最好的抓手。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客观因素,赣州市许多优质农特产品和稀有资源都在流向广大市场的道路上受到阻碍。《2022年赣州市数字经济工作要点》提出要建设农业数字化基地及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管理服务上实现数字化,推动服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赣州市为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不断加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快递物流、供销合作社、电商服务站点的建设,使得农产品出村进城更加便利。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赣州市组织开展了“赣品网上行”等电商营销活动,2022年上半年共举办直播带货、网络年货节等活动79次,带动农产品网络销售18.12亿元[30]。农村电商成为赣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领赣州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赣州市在赣南革命老区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探索新路径并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强化金融支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振兴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并积累了有效的工作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31]。除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赣州市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都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相较于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机械化、专业化、科技化、集约化、商品化水平更高[32]。赣州市在传统农户的基础上,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二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渐走出来一条适合赣南革命老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33]。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建立示范典型带动乡村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品牌就是竞争力、号召力、附加值,要着力实现品牌强农。赣州市积极推进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工作,截至2022年9月,赣州市新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6个,已获认证12个,全市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25个,总数位列全省设区市第一[34]。同时,赣州市各县(市、区)挖掘自身农业发展优势,形成了当地特色产业,例如宁都县的“五黄一白”特色产业、于都县的富硒产业、全南县的蔬菜产业等都成为当地名片之一,也是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见,地区农业品牌的创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文化、旅游、商业和贸易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地区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依靠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资本实现产业链互通[35]。为推进农业同文旅商贸融合发展,一方面,赣州市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衔接起来,把资源变产品,把产品变商品,做到一二产业有效融合,并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分拣包装、物流配送等。另一方面,赣州市将具有赣州市特色的农产品销售、农业采摘、农业观光等融为一体实现共同发展,建设精品农旅融合景区。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新业态有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效益。要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多业态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功能,推进农业同新业态的多元融合,例如加工流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赣南老区“三农”问题仍较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存在农业分散性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36],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发展农业的资金硬件不够充分。为此,赣州市出台了《赣州市“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工作方案》《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有关政策的通知》等,给予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优惠,有效缓解了农民发展乡村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要加大惠农力度,加强跟踪“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贷款申请的审批和发放,做好贷后跟踪管理工作,让资金更好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五大振兴建设农业强国。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实现推进产业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中,赣南革命老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还需展望赣南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关注农业的基础上,以人才、科技、文化等资源要素加快推动农业朝着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37]。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三农现代化”,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提法的补充改进,强调了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38]。农民虽然缺乏系统化的农业技术培训,但农民对农村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有直接的认识和经验。因此,需要完善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加强农业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采取积分制、惠农政策等增强农民参与产业振兴的积极性。当农民能够切实掌握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相关技术与能力,并真正意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性作用,农民才能在产业振兴发展中更大程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等工作中,相关技术人才是不可或缺的。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关于农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指出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涉农干部、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引导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入乡参与农业产业振兴工作,促进产业发展。目前,赣州市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不足,主要受工作待遇、发展机遇、工作条件等因素影响。因此,要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吸引高端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贸易和销售人才等投身到赣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中,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同时,还要推动技术下乡,普及农技知识,让更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都加入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懂技术、善经营的行列当中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支持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2021年,江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5%,科技已成为江西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39]。赣南革命老区在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进程中,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有利于使农产品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极大的提升,并依靠创新增强产品内在附加值,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中的关键性作用,加强农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农业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40]。
乡村要发展,产业要先行。从创立品牌、做大品牌再到成功打入市场,明确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更有利于提升产业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依托农业农村优质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首先,要增强品牌意识,明确赣州各地具有优势特色的农业资源有哪些,立足资源禀赋着重挖掘文化内涵、内在功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宣传。赣州市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农业农村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其次,在后精准扶贫时代,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41]。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只有将重点产业做“大”、做“特”、做“优”、做“名”,才能打造好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实现产业价值的有效提升,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益,乡村产业才能振兴。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通过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等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赣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脐橙、蔬菜、畜禽等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了农产品多元新业态,延伸和丰富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要以乡村特色产业为基础,挖掘特色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形成多个关联度高的产业业态融合发展的态势,实现当地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优链,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赣州市依托“三色”旅游资源打造了许多文旅景区,但仍然存在旅游产品独特性不够、创收能力不足等问题。赣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适宜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但是红色文化并不是赣州的独有名片和唯一特质,因此要在众多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吸引各地游客并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增强赣州市红色文旅竞争力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着重发掘本地区文化内核,实现旅游资源差异化开发[42]。包括红色文旅在内,赣州市的文化旅游产业都需要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融合,增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打造优质乡村旅游线路,让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游客可以提升沉浸感和体验感,把购买力留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