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圆记者 黄莎 通讯员 陈佩佩
(图片来源:CFP)
对待网络算命的热潮,张媛媛认为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呼吁网民理性看待网络算命,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导向
“当代年轻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佛,最后在算数和算法之中选择了算命。”
此话出自网友之口,却是当前部分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工作遇到问题,感叹一句“水逆”了;感情不顺利,测个塔罗牌看看;若是关心未来命运走势,检索关键词便能轻松找到相关网页,输入出生日期即可一键获取“命运报告”,上传照片甚至还能让人工智能看面相。
网络算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潮流。它不再只出现在街边、天桥下,社交平台、直播平台、购物网站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形式也越来越“高科技”。还有网友表示:“看心理医生不如找算命先生,他们会怪你门不好、窗不好、天不好、地不好,都不会说你不好。算命,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心理咨询。”
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热衷网络算命?网友口中“非常灵验”的大师,真的能算得准吗?算命,是否算得上心理咨询的“平替”?
最近刚在网上算过命的小菡是在一社交平台评论区找到的“靠谱大师”。她在一条与算命无关的帖子底下看到有一名网友评论说,他认识一个算命先生,算得很准。“那位网友讲得有鼻子有眼的,找他要联系方式时他还特别主动地推荐,很热情。我当时还以为他是那种热心肠的人。”小菡对《方圆》记者回忆道。
加了算命先生微信后,小菡隐隐感到不对劲。“那个人的朋友圈多数都是帮别人做法,甚至还有做情降、卖佛牌。但后面我找他算命也没那么准确,讲得比较模棱两可,而且感觉他对命理的东西了解得并不是很深入。我问他一些问题,他都没有正面回复我,而是一直跟我说犯太岁。所以我就觉得遇到骗子了。”
小菡这次算命花了300多元,对方还一直想把她引导到要花钱化解太岁上,称“太岁不破,影响十年”。
到最后,小菡直截了当地指出来,这是他们一贯的套路,“说别人不好的点,让大家内心防线被击溃,然后再花钱做法事”。反驳完对方后,这位“大师”直接说“我在求你做?互删哈”,接着就删除好友了。
小菡说之后再也不想去算命了,算卦的钱是小,最怕的是他们把命运说得很差,影响人的心情,给人负面的心理暗示,然后去交更多冤枉钱,去做所谓的法事。“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说辞,让人觉得去还价也不好,可能会亵渎神灵之类的。这也是他们能钻空子的地方。骗子都是‘心理学大师’,让人心甘情愿地交钱。”
为了解这些“大师”都有怎样的说辞,《方圆》记者在一条劝告年轻人不要去算命的帖子底下留言称,自己不太相信有好的大师。不到半小时,就有3位“大师”关注并私聊了记者。
进一步沟通发现,无一例外,都需要付费算命。第一位大师答复称,“周易讲究卦不走空”。第二位大师的首页赫然出现一条帖子,写的是“只有三种人不收卦金,阳寿将尽者,大祸临头者,再无好运者”。而第三位大师称可以先看“前事”,即之前经历的事,看准了再付费。
然而,这位声称“家中有传承”的大师所谓的“看准”,其实只不过是根据记者的回复,不断圆话。在记者提出质疑后,他不正面回应,只说自己算命“物美价廉”,一次收费66元,“以后你有什么事儿需要提前算的话,你都可以问我”。
刚刚研究生毕业、处于求职阶段的小彤是在网上搜索“八字”的时候,点击了网页的算命广告。她告诉《方圆》记者:“算命的界面会先给你简单算一下,然后说一些提示的话,引起你的好奇心,后面引导你购买更详细的报告。”
小彤认为,这次算命前期算得还挺符合她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于是花了30多元钱买了一份翔实的报告。报告发到她个人邮箱,里面有她的五行解析、近几年运势、性格、婚姻、事业等,也有一些生活中的建议和禁忌内容,比如说未来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的方位建议。
后来,小彤才了解到,现在的算命可以说是“智能化”了。“提供出生年月日和出生时间后,系统可以一键生成报告。有一些文化公司专门在做这个,形成一种比较商业化的产业模式了。”小彤说。
小彤母亲最近也在网上算过命。一次,她在某个直播平台看到有人在算命,提及个人事业问题,为女儿找工作感到着急的小彤母亲经不住诱惑,点了视频下方的链接,付款28.8元后却没有任何后续。
算命从线下走到线上,加入了“高科技算法”等新噱头,打广告的形式也转变为直播间里的吆喝、网页弹窗,又或者是小菡经历的社交平台里的“托儿”。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李欢称:“这种演变并未从根本上颠覆这一文化现象的运行逻辑,人工智能的加入只是新技术应用的结果,这与过去焚烧龟甲或者抽签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这种变化只是外在层面的。”
而直播平台等的出现,增加了算命行为的风险性。李欢说:“在平台时代以前,虽然也有各式的线下占卜行为,但其影响范围和受众都比较有限。而网络平台出现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大幅提升。这意味着一旦有人利用这种形式从事违法行为,其危害性就会迅速放大。”
选择网络算命的年轻人当真不知道它的风险吗?大家为何要为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买单呢?
小菡称,她去算命是因为最近生活遇到了一些烦恼,“在没办法寻找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想说算一下命能为自己答疑解惑,或者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
至于小彤,她从小就被妈妈带着去算命,有的应验了,有的没有。小彤说:“在我妈的影响下,我也对玄学很感兴趣,所以对星座、风水包括命理都有过初步的了解。我觉得去算命是因为人对命运、对未来缺乏掌控,人在顺遂的时候往往很少想到去诉诸玄学。在一些星座博主下面祈愿的、活跃的人都是在学业、事业、情感、身体健康等方面有转折点或者出现问题的。很多人,包括我妈和我,算命时都处在内心迷茫、寻求答案的时期,需要算命给自己一个方向,或者说一份安慰。”
小彤还表示,现在网络发达,大数据记住了自己的偏好,感兴趣的东西就很容易被不同平台推送,这也就意味着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网络算命途径。
李欢认为,网络算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其背后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文化现象。“从早期社会的部落祭祀,到后来的宗教崇拜,再到今天的网络算命。虽然不同时期的形式不同,但其都根植于个体对自然以及自身生存环境的不充分认知。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原子化的个人更容易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而寻求一些超自然力量的支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针对算命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心理咨询”这一说法,李欢认为这种调侃可能并不是很合适,“一是心理咨询背后有着严谨的评价以及管理机制,而网络算命恰恰缺乏这些内容。相比心理咨询,网络算命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也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二是更适合中国宝宝显然是在强调算命的本土性,但值得怀疑的是这种本土性是否真的达到了足以与心理咨询‘普适性’相当的地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张媛媛认为,在社会整体节奏比较快的情况下,年轻人往往会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他们可能找不到正规的职业规划服务,心理上也比较抵触专业的心理咨询,再加上财力上无法支撑,现实生活中不愿跟他人分享内心的想法。这些使得线上这种低额的、实时的排遣方式,成为年轻人寻求心理满足和心理逃避的一种方式。
张媛媛说:“近年来,星座罗盘分析类、塔罗牌占卜类,这些新的算命媒介形式受到年轻人的普遍关注,现在还出现了‘AI面相’‘大数据算命’等小程序。在这些新兴概念的包装下,年轻人但凡猎奇或随大流,就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算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对象。”
那么,网络算命容易涉及哪些法律纠纷?李欢表示:“由于网络算命目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整个市场缺乏透明度,很多不法分子混入其中利用用户焦虑、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骗取大额资金。还有一个可能会被忽略的点就是,网络算命存在个人信息甚至是一些敏感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比如出生日期、位置信息、人脸信息等。”
张媛媛称,骗取被害人钱财,数额达到定罪标准的,可能会构成诈骗罪;推销封建迷信产品的,并以推荐他人获得提成为条件,引诱他人发展下线继续销售,可能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还有犯罪组织在从事其他犯罪的同时,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按照法律规定,该行为如果情节严重的,也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方圆》记者在不同网络平台搜索“算命”相关的内容时发现,有的平台显示无搜索结果并弹出“绿网计划”,有的仍会显示搜索结果但在上方留有“请勿轻信,谨防诈骗”“此类内容纯属娱乐,请勿轻信”等提示。
而《方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师”有自己规避审查的一套方法。例如,直播间里不提及“算命”二字,坦言“一说那两个字就会被封”,但不断告诉新进直播间的观众看左上方他的头像和昵称,分别是一幅手相图和起名为“八字”的账号。“大师”还提醒,想深入了解的观众可以点进该账号看置顶视频。他置顶了两个视频,视频封面里出现的两串字符,可拼接成一个微信号。
记者在不同时段搜索相关直播间发现,通过置顶多个视频或者利用多个作品合集名称拼接个人联系方式的情况并不少见,还有更多的直播间需要送小额礼物才可进入粉丝群,进而与“大师”一对一聊天。
无论是算八字还是算塔罗牌,算命的收费方式大同小异,有提供微信、支付宝收款码的,也有要求直播间刷指定金额的礼物的。
然而,付款容易,退款困难。一些被骗的网友表示,他们被删微信后就再也找不到人了,有的说自己很难证明对方“说得不准”,或者证明买的“转运必备单品”没有帮自己转运。例如小菡,她就没想过追回算命的钱,觉得被骗金额不多,吃一堑长一智。
但小菡没有放弃使用其他方式帮助更多网友识破骗局。她发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还在之前她看到的那个托儿发的评论底下提醒别人。小菡说:“那时候我看到已经有十几个人去问他要联系方式,对方回复都很热情,还问别人怎么还没加他。我怕更多人被他骗,就一条条去给那些想要联系方式的人回复,让他们看一下我的帖子不要被骗。后来这个托儿也删除了该评论。”
然而,小菡的帖子发出仅一天,就被举报了两次。“第一次举报完,我改了标题,没过多久又被举报了。”目前,该帖子已无查看权限。
因网络算命陷入法律纠纷,想维权的话能怎么维权?
“需要具体判断。”李欢表示,“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自己的损失是否达到了刑法处罚或者行政处罚的标准。如果损失的财物数额较大,达到了诈骗罪的入罪标准,可以及时报案。如果算命一方利用算命宣扬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最高可处15日拘留。但如果仅仅是一般的合同的履行、人格权侵权等问题,就只能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另一方面,也需要找到对应的主管部门,比如用户个人信息权益被侵害可以向网信部门以及平台方等反映相关情况,获得相关帮助。如果涉及兜售产品的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当然,用户也可以自行向法院起诉。”
《方圆》记者和一位“算命大师”沟通内容截图。(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张媛媛称,如要维权,消费者一定要保存好一切与该案有关的客观证据,比如说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具体联系方式、平台网址。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将上述证据及时备份或以拍照等多形式存储,以免平台关闭或账号注销后,一些客观证据可能会灭失。
“为了避免追踪不到对方的情况发生,在巩固证据的同时,也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给公安机关采取有效的侦查措施锁定犯罪团伙留充足的时间,尽可能地配合公安机关找到犯罪分子。”张媛媛说。
李欢也表示,目前追踪可追责的主体还是存在一些难点。“虽然当下的实名制已经比较全面,比如我国电子商务法第27条就要求平台登记入驻商家的真实身份信息,社交媒体也大多有用户实名制的要求。对于此类情形,发生侵权后可以通过客服申请信息披露。但实践中很多诈骗者通过身份伪装、技术伪装等方式逃避监管,特别是在使用跨境平台的情况下,精准定位较为困难。”
除此以外,张媛媛也表示,办案中也存在电子证据收集固定难、电子数据审查难等问题。“还有就是,如何认定网络算命构成犯罪,比如说一般的占卜行为可能也会以‘消灾’为由收取少量的费用,该行为是否构成诈骗,边界如何尚有待明确。转账钱款性质认定方面也存在难点,一些不法商家通过红包、转账或者打赏等方式进行,以规避相关部门监管,有时难以推定主观非法占有故意。”
对待网络算命的热潮,张媛媛认为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呼吁网民理性看待网络算命,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导向。同时,要实现双重管理:对内,网络平台主体自身要加强筛选和管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守好内容监管的“第一道大门”;对外,相关监管部门应当承担监管责任,既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建立追责机制,又要畅通网民投诉举报渠道。司法机关也应继续严厉打击通过网络算命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做好普法宣传,对相关犯罪进行有力震慑,实现网络“清朗”。
李欢认为,监管层面也要保持一定的宽容度,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认识到网络算命存在的社会基础,避免将其简单划入封建迷信一律禁止。对于用户而言,也要认识当下的网络算命活动良莠不齐,在参与此类活动时保持谨慎的态度,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风险。(文中小菡、小彤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