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研究

2023-09-28 09:10卢明璇付学博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14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胡 钰 卢明璇 付学博

(1.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081;2.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1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的必要性

(1)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需求。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有别于传统民用行业,涉及的产品和技术均具有保密性、安全性等特征,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中坚力量,是我国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脊梁。随着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全面升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我国作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并不断挑起竞争,近年来更是对我国持续进行打压、围堵和阻遏,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成为新常态且有加剧之势,不仅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全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防科技工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1]。

(2)国防科技工业自立自强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生产、科研形势较好,在军事、经济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有了很大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大幅度提升,但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整体竞争力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缺乏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基础工艺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步伐,使国防科技工业自立自强,是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提升国际话语权,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3)实现高水平国防科技工业自立自强需要构建完善的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已得到了快速提升和发展,武器装备向信息化和高技术型转变,但仍存在高水平科技关键装备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引进受阻等问题。因此,要抢占国防前沿技术及先进工业技术的制高点,就需要构建具有高新技术武器知识和专业背景的高技术创新人才体系,进而才能适应未来国防科技发展及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创新的需求。而这正需要我国自主培养技术过硬、锐意进取的高技术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全面振兴以及战略转变。此外,由于国防科学技术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等特征,各国涉及国防科技领域方面的合作往往浅尝辄止。因此,我国国防科技要想实现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和自主创新,就需要在不断寻求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合作的同时,增强高水平科技、高精尖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2]。

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的“选用育留”和资源配置机制仍不完善

一是选拔难度较大。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有较高的军工属性和行业要求,无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导使得人才流动不够流畅、机制不够规范;

二是人才使用效率有待提升。当前人才管理体制未能对现有国防科技人才资源存量进行有效盘活,冗余人员相对较多,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多数国防科技工业的研发领域以及生产制造企业,导致人才梯队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比例失调;

三是人才流失情况较为突出。尽管我国对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经费的投入有了大幅度提升,海外高技术优秀人才也大批回流。但由于人才资源配置不足、政策资金及研发条件等方面的体系和保障机制仍不够完善,对部分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够友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流向民企、市场和海外的情况较为突出。

2.2 外国技术和人才封锁战略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美国等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将制裁重点聚焦到我国国防军事科技上面,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武器禁运等,企图遏制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如湖南国科、西安航天华讯、杭州中科微等进行国防技术开发的企业都被列入实体清单;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了人才封锁战略,如美国等国家对于中国学者前往留学的背景审查更加严格,涉及敏感领域如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和航空等研究方向的学者签证期限被缩短,或根本无法获得签证;截至目前,我国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高校已达18 所,哈工大、哈工程等具有军工特色背景、科研实力较强、研究覆盖国防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的理工类高校也在科研方面受到封锁,如军工高校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数据分析及应用开发软件MATLAB 被限制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外人才交流和国际学术合作的空间,也对我国高端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

2.3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的管理模式存在短板

在计划管理方面,除国防科技相关专业有博士后基金外,我国缺乏由顶尖科学家或资深科研人员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引领和指导的人才培养计划。尽管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发布了《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办法(试行)》等,但仍缺乏更有吸引力的引才计划和优惠政策。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科技人员资助计划,如美国的“海军研究局长挑战”、日本的“最尖端研发支援计划”等,以期在国防科技的某些关键领域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工程师、科学家,培养和挖掘更多有潜力的科研人才投入到国防科技的基础研究中。

在激励办法方面,尽管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加大国防科技基础研究领域创新力度的相关政策,如《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科研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等,但这类项目的资助比率仍相对较低,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和应用效果,部分一线青年科研人员需要从不同渠道申请项目资金来支持科研实践的推进[3]。

此外,对于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的考核指标多侧重于科研项目级别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导致多数人才倾向于成果产出而不是潜心专注于某个国防科技问题长期且持续性的研究。

3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构建

3.1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的资源基础分析

构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还需要一定的资源基础给予充分保障。经研究,资源基础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组织资源和政策资源4 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源—明确培养的核心目标人才。目前,国防高校以及部分高校的军工专业、高技术专业等均是输送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的主要来源,然后是来自国防科技相关的科研院所以及研发高精尖技术的组织机构,还有部分来自军需产品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等[4]。

二是组织资源—依托有关组织提供切实保障。支撑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的国家机构主要是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管理部门,而国防科技工业的系统内部军需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国防科技研发企业、科研院所、国防高校则是相关辅助机构。

三是政策资源—顶层把握、指导落地、及时纠偏的关键要素。人才自主培养是否符合国防科技发展方向、是否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相匹配,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相关政策的提出与制定,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等。

四是资金资源—支持体系建设和目标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对于国防、军工项目的专项经费支持,还有国防科研项目经费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

3.2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对人才储备体系、资源基础的分析,分别从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通道和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搭建两部分,论证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建设。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模型图

3.2.1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

第一,协同科工局、科技部、工信部及教育部等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主管部门,会同军队等有关部门,制定、协调并落实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措施,实现多部门联动、需求对接及资源共享。

第二,将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以国防高校或特色专业为核心,以各国防科技工业集团、企业及科研院所为骨干的协同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结构[5]。

第三,给予国防科技项目承接单位和企业相应的科研经费调剂权,同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降低非科研工作的干扰,从制度层面上畅通经费给到科研人员的渠道[6]。

第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环境,各部门积极探索利于人才自主培养的政策和鼓励措施,营造鼓励人才创新、保障人才创新收益的法治环境。

3.2.2 制定人才自主培养计划并全面推进实施

第一,聚焦于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培养“急用”“实用”的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并围绕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阶段的人才自主培养方式及评价标准。

第二,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应用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人才结构优化,合理设置人才自主培养标准。

第三,以培养国防科技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实施重大人才培养计划为牵引,形成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及骨干人才组成的高层次人才梯队[7]。

第四,按照国家创造发展战略及人才战略规划,加大对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的人才支持力度,构建重点项目的人才储备体系。

3.2.3 构建人才自主培养管理机制

第一,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以结果为导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二,营造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大胆创新、自由创新的宽松环境,建立健全完备的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流动及人才服务机制。

第三,完善国防科技研发活动管理系统,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行监管,从制度层面上强化、畅通人才自主培养过程。

3.2.4 设置人才自主培养课程及培训项目体系

第一,围绕国防科技工业核心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重大国防科技研制等项目,开展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训教程编制和课程设计。

第二,国防高校及国防相关专业建立基于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培育体系,并对教学标准、教学方式、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第三,特色高校将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工业动向及人才要求引入教学过程中,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重塑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

4 我国国防科技人才的政策建议

第一,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等要强化与特色高校的对接整合,聚力共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第二,建立“产-学”互融的师资机制,派出高校相关教授参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协同创新,将军工专家聘入特色高校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国防工业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需求的高质量融合。

第三,聚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前沿,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特色研究平台的建设,创建国防科技工业特色重点实验室或创新研究中心。同时,使校企协同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育人平台,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自主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聂荣臻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