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讲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

2023-09-28 08:42谭罗敏
传媒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小修嘉兴小店

文_谭罗敏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使命,也要求经济新闻报道必须有新表达、新突破。今年以来,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立足地方实际,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着眼全局性视野,通过专业性解读和民生化表达,不断优化经济新闻报道范式,从多维度讲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媒介环境。

讲精度,做好政策数据的“翻译官”

经济领域门类繁多,经济问题纷繁复杂,各项经济工作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新闻报道的文本呈现来看,专业名词多、专业术语多、财经数据多,内容呈现较为枯燥,导致相关信息无法精准直达受众。身为优秀的经济新闻报道记者,同样应该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官”,将专业的经济新闻报道通过软性化表达,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1.会划重点,千头万绪更要抓纲带目。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快餐式阅读趋势的增长,让大众阅读求快、求实,务求一眼能看到重点。对经济新闻报道来说,尤其是政策解读类报道中,就要学会“划重点”,将政策要素进行梳理和简化,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今年年初,嘉兴市政府专门举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新闻发布会,对《嘉兴市贯彻浙江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承接落实方案》的8个领域共60条政策进行解读。针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政策解读,新闻传媒中心抢好“第一落点”实现先发夺人,在嘉兴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嘉兴“60条”如何落地?》一文,通过一图读懂的形式划出重点,让受众对政策的意图、覆盖面、支持力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抓好“第二落点”做到及时跟进,第二天的南湖晚报头版推出《权威解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60条”这样落地》报道,通过发改委、经信局、商务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的深度解读,传递权威信息,凸显主流媒体价值。

2.善于转化,数据新闻要会寻找共鸣。

丰富的数据是经济新闻报道的辨识度所在,也是权威性、专业性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许多经济新闻报道中,记者缺少对数据的挖掘、解读和加工,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这也导致了经济新闻报道晦涩难懂,受众难以从中寻找到共鸣点,常因“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而被诟病。做好数据新闻要跳出数字看数字,会讲通俗易懂的“百姓话”。每年两会期间,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提交会议审议,“财政账本”专业性强、覆盖面广,但同时与城市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南湖晚报推出《“财政账本”晒出来!数字背后促发展、惠民生的温情故事讲给你听》报道,将专业的财政数据转化成老百姓可感、可知、可及的民生项目。有时也要着眼数字打比方,寻找受众新闻阅读中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面包车变身“移动加油站”,每加50升柴油就要少3.6升》一文,就是记者跟随相关部门开展燃油加油机计量精准性专项治理工作检查,现场查处到一辆普通面包车变成“流动加油车”,经检测计量负偏差超过国家标准20多倍,这样的结论既专业也让读者无法认同,而记者通过每加50升柴油就要“缺斤短两”3.6升这样的数据转化,让受众一下子能有直观的理解。

3.重视细节,到一线抓“活鱼”讲故事。

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的“活鱼”在基层。经济新闻想要写得有灵气、有锐气,就要去车间、田间,俯下身、沉下心,认真倾听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心声。2023年开年之际,多个部门、行业发布了一系列“稳经济促发展强信心”的统计数据和规划目标。企业的生产情况如何?对市场恢复有没有信息?目前遇到了什么困难?南湖晚报第一时间推出《新春走基层·企业生产见闻》系列报道,“‘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四月份了,现在就是要抢时间抢进度,争取把订单再往前挪一挪。’德鸿碳材董事长刘时伟给记者指了指外面堆成小山般的成品,‘这都是我们要发往全国各地的产品,就等过完年就发出去。’”这些来自生产生活一线的故事、场景、声音,生动地呈现嘉兴城乡各地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拼角度,找到经济新闻的“小切口”

讲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同时还要“合纵连横”,“顶天”即在选题策划、组织报道时,要着眼于大主题,锚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不偏移,“立地”即在具体写稿时要寻找“小切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写出鲜活、生动的报道,“合纵连横”即做好融合的文章,跨区域、跨介质、跨平台联合出击。

第一,紧盯中心大局,以小视角撬动大主题。“小切口”中见“大方向”,经济新闻报道中选题要紧密贴合当前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要求。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沪嘉两地来往愈发紧密,合作愈加深化。南湖晚报推出《沪嘉‘双城记’·我在一线蹲点》系列报道,聚焦沪嘉两地融合度较高的企业,通过记者蹲点一线的深入采访,挖掘了一批迎难而上、稳中求进的企业发展故事,为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激流勇进,奋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第二,大兴调查之风,用大数据反映新变化。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调查研究既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要求。今年以来,南湖晚报联合嘉兴市统计局合办调查栏目,推出《青年就业“嘉”调查:如何实现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春耕备耕一线扫描,嘉兴如何稳住粮食生产开局?》《走近城市“镖师”,外卖“小哥”就业现状观察》《科技创新“肠梗阻”如何打通?来自制造企业一线观察》等深度报道,选题围绕青年就业、粮食问题、外卖行业、科技创新等生产生活的热门话题,记者跟随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通过专业的调研方法,广泛的调查数据,用好用活来自一线的财经数据,深度反映行业变化趋势。

第三,树立全局思维,合纵连横增强纵深感。要做好深度文章,经济新闻报道要跳出区域、介质、平台的限制,通过内容创新,携手合纵连横,扩大报道影响力。今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也是嘉兴、湖州两座兄弟城市撤地建市40周年。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跨山问海——中国式现代化浙北实践》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城乡融合、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的现代化实践、农创客、外资引进等内容,推出一系列的融媒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示嘉湖两地这些年来的建设成果。

显温度,讲好个体生存的“大故事”

讲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既要宏观着眼,也要微观入手,关注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具体经济主体,把新发展格局的宏观政策与企业、个人命运结合起来,让报道更接地气。

——用百姓故事折射时代变迁。今年年初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一段关于“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的表态引起舆论密切关注。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小修小补”这样的商业微形态一度从身边消失,呼唤“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的声音从未停歇。在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当下,让更多从事“小修小补”的劳动力有序进入社区便民服务体系,能大大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南湖晚报趁势推出“探访禾城‘小修小补’摊”系列报道,对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小修小补”店面进行报道,讲述市井故事。《农翔菜场里的裁缝铺,小店开到哪顾客跟到哪》《安家城市驿站后“圈粉无数”》《大年堂前的夫妻修补店,老王和仙妹的光阴故事》《隐藏都市的钟表匠用匠心修补时光》《三水湾的“老王修车”,大家眼中的“邻里中心”》《月河街的锔瓷匠人,让碎瓷片“重归于好”》等一系列报道,聚焦城市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匠人。这组报道通过读嘉新闻客户端和南湖晚报推出的同时,在新媒体端与读者和网友互动,邀请读者共同完善补充这份小修小补地图,最终形成禾城“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强化实用性,收获良好社会反响。

——以小店样本透视经济脉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疫情期间,城市中的小店作为与城市烟火连接最为紧密的一环,也承受了猛烈冲击。根据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统计,2022年嘉兴个体工商户44.13万户,在市场主体中占比高达67.16%。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小店的复苏情况也是透视经济脉动的重要样本。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了《嘉有小店》《嘉兴这个小店有意思》《夏夜禾城烟火气》等多组聚焦小店生存发展的系列报道,走访了嘉兴本地多家有代表性、各有特色的城市小店,还原城市小店生存生长的真实图景。

猜你喜欢
小修嘉兴小店
《初心》
我与小店的黄金时代
嘉兴学院
凯特的小店
年味小店
浙江嘉兴卷
公路养护管理小修保养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叫叫与爱情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