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试题分析及答题技巧

2023-09-28 11:41张志先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9期
关键词:玻利维亚

张志先

一、试题呈现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題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概括分析

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Ⅰ选自英国作家赫克托·麦克唐纳的代表作《后真相时代》。赫克托·麦克唐纳是一位全球知名的商业咨询专家,在《后真相时代》这本书中,他为读者列举了很多自己运用“真相”帮助企业调整企业文化,使企业后续发展得到全体员工的一致支持的案例。除了这些,作者还凭借自己多年工作经验,对政界人士的演讲、对商界的广告词等为读者做了细致的分析,讲述出了那些说词背后,掩藏起来的其他“真相”。在《后真相时代》这本书中,作者创造了一个词——“竞争性真相”。作者用这个词告诉我们,真相从来都不止有一个,我们还可以建设性的使用真相帮助我们实现某些目标,当然必须是得当的目标。

摘编部分阐述西方媒体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的情形。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试题倾向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非技巧的把握,有效消除了考题的“套路化”模式。阅读材料则关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等相关内容。

这些选材设计和内容选择,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试题素材的载体优势,不仅仅在考查学生的答题能力,更给学生以思想、审美的熏陶,同时又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现和理解语文。就命题形式来看,选文较长,字数达1692字,侧重于考查高中生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及运用能力。

三、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Ⅰ作为信息类文本阅读,由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构成。

选择题部分。通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画出一些重点,比如材料的观点、揭示的问题、作者的态度、文章中心句子。在对比选项时,注意选项中的说法与原文意思的差别,是否存在以下问题: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无中生有、主次颠倒、错解事例、肯否失当、强加因果、拼凑词句、曲解文意、增减限制、文不对题等。

简答题部分。有两道题,其中一道题一般是考查行文脉络或概括事物特征等;另外一道题则通常考查对考生的啟示或对某种事物的理解。解题时,我们须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然后从材料或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整合。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2023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考查的内容。

第1题为选择题,答案为C,分值为3分,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见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性的看法。

第2题为选择题,答案选D,分值为3分,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注意“可能”这一词语,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

第3题为选择题,答案选A,分值为3分,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B.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不符。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但是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性不大。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没有关系。故选A。

第4题为主观题,分值为4分,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我们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体现,如“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等。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体的报道通过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比如《独立报)以“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数据,得出“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这一结论;《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独立报》用“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来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答案: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第5题为主观题,分值由2022年的4分上升到6分,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我们首先要明确该文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第一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第二段先提出质疑的观点,然后结合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得出恰当的结论。第三段则重点探讨了“我”的实地考察,以事实说话,使得阐释更具有科学依据: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人食用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并不缺少藜麦,向导说“我们有许多藜麦”。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意在强调片面地使用“竞争性真相”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在此处用“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的常规逻辑认知进行类比论证,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答案: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四、备考策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2023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充分遵循“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依据髙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全面考查高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诸多能力,从多个维度提升考生语文学科素养。

(一)尊重选文,把握五个意识

在做题时,我们一定要有选文意识,尊重选文就必须先要读懂选文。有的同学不去找原文,很多时候处于半猜测的状态,这样是没有把握做对题的。不管如何,所有的设题点都指向两个字——原文。在具体做题时,我们须把握五个意识。

1.標题意识。我们经常说,标题好比人的眼睛,做此类题目时务必关注标题。

2.主语意识。其实,读任何文本,都要强化主语意识。大到文章,小到句子,乃至词语,都要把握陈述对象。很多时候,抓住了主语也就有了明确的做题方向。

3.重点意识。此处的重点,主要是指首尾句及重点语句。论述文语言、结构、行文思路严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文章论点鲜明,一般会在文本的首段亮出文章的论点;有些文本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结构层次清晰。

4.概括意识。当读完一段话后,要停留一下,尝试概括段意。

5.整体意识。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我们要有整体意识。其实各段落或各则材料,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共同佐证一个论点。整体感有了,也就明白材料到底在阐释什么,是如何逐层论证的。

(二)总结规律,注意论证事项

现代文阅读Ⅰ作为信息类文本,注重论证过程,材料包括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

1.论证特点。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论证结构,主要有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二是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三是论证语言,主要是语言生动形象、严谨、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论证思路。如何提出问题(提出论点论题的方式),用论证方法分析道理,最后如何总结问题(即归纳论点,强调论点,发出号召等)。

3.论证角度。论证的角度主要有正反面、点面、理论实践,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原因与措施等。

(三)关注教材,研读经典文本

要加强对统编版教材经典文本的研读,根据课后的学习提示切分学习任务。与此同时,还要多关注课内六个活动单元,分别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家乡文化生活”“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逻辑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多找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更深入地来研究,切实做到举一反三。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关注教材,关注生活,明辨深思,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并去解决问题。

(四)注重典型,把握精练要求

我们知道,题海战术一直为人所诟病。其实,高三备考的训练量是很难界定的,应该因校而异、因人而异,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来确定。同时,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盲目大量刷题,二是训练量明显不足。不可否认,两个极端都是备考的大忌。正确的做法是掌握一些典型例题,题量适中,注重精练。鉴于近两年高考试卷阅读量增加、主观题难度提升的现状,限时精练确有必要。在保证阅读质量和答题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限时训练来提升高中生的阅读速度与答题速度。精练、务实、高效是备考的重点,新高考同样也不例外。

(三)关注教材,研读经典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该反复研读文本: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烂熟于心。”余映潮老师说:“课文研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半壁江山,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我们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认真研读文本,那作为我们高中生呢?答案显而易见。当然需要我们对教材投入很多的精力,更好地关注教材,研读经典文本。

我们在学习中,要加强对统编版教材经典文本的研读,根据课后的学习提示切分学习任务。与此同时,还要多关注课内六个活动单元,分别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家乡文化生活”“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逻辑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多找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更深入地来研究,切实做到举一反三。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关注教材,关注生活,明辨深思,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并去解决问题。

(四)注重典型,把握精练要求

我们知道,题海战术一直为人所诟病。其实,高三备考的训练量是很难界定的,应该因校而异、因人而异,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来确定。同时,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盲目大量刷题,二是训练量明显不足。不可否认,两个极端都是备考的大忌。正确的做法是掌握一些典型例题,题量适中,注重精练,强化精准答题。

精准答题是现代文阅读Ⅰ获得高分的关键。不过,答题随意、盲目的现象也还普遍存在,这也是失分的主要原因。高考备考需要走集约化、精细化的路子,这是我们成功的法宝,应该成为广大同学的共识。答题准确与否,和阅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而阅读质量除了需要长期大量阅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需要训练高效阅读的技巧。在阅读选文之前,我们要明确所选材料的文体特点。阅读时就可以按照文体特点,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厘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要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这些内容是阅读中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于试题中。精准阅读是精准答题的关键,必须养成精细化阅读的好习惯。

鉴于近两年高考试题阅读量增加、主观题难度提升的现状,限时精练确有必要。在保证阅读质量和答题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通过限时训练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与答题速度。精练、务实、高效是备考的重点,新高考同样也不例外。

五、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老的“仓颉造字”传说,到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等等字体的逐一演变形成了古典美学中的汉字文化。在汉字文化的演变中最注重的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因此在许多汉字的创造上都秉承着还原事物外在的形象,比如“月,日,山”的创造,都是在实际事物的特点上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体现正体现了情理上的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所描述的就是这种还原于事物外在并且进行发展创作的情理上的中和之美。

另外,中國的传统的中庸思想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五行八卦的发展史,汉字的发展也不例外,这就是“中和”之美在古典美——汉字中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绘画与外国的绘画相比,注重的是线条的刚柔并进,也注重画中的故事性。而儒家经典中的“中和”正是讲究的以柔克刚,刚柔并进的思想,这与中国的古典绘画美相吻合。另外,中国所提倡的“中和”之美是“以和为美”“和气生财”这在中国的传统名画中得以体现。例如,中国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画中主要记录的是中国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中,唐诗、宋词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中庸思想的“和而不同”。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曾赋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在杜甫的这句诗中明显的感觉到了杜甫内心中的不甘与怒气,但是却完全看不出杜甫对于当世的怨气,在杜甫的心中可能是怒自己的不能为国效力,可能是在怒现实的不公,但是对社会却存有一丝丝的希望。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能看出这个意思。

再者“中和”提倡“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即阴中有阳阳中有刚。例如宋代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最为一位宋代时期家庭优越的女子,李清照并没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在她的世界中有对爱情,官场的热烈追求。作为一名女子,李清照所外表柔弱,但是内心却是无比的坚强。正体现了中和之中的“刚柔并进之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在泛舟游玩时,写下了这句诗,在她游玩时并没有忘记心中的愁苦,这样的感情体现了“中和”之美中的兼容两极,适度中和的思想。

(摘编自张莹琪《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之美》)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美学家的心目中对山水的理解与西方艺术家有所不同,与西方的本体论、认识论相比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对美的追求更注重内心的情感和品性的抒发,与自然所带来的气韵相糅合,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正如孔子对自然美的欣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当中孔子所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不同的人内心的想法和人格气质有所不同,因此,对自然的欣赏也各持己见。其中知者乐水中的水代表动,仁者乐山中的山代表静,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看出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精神。有关孔子对自然美的看法还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自然物本身并没有属性,但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可以把情感和它们联系到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相互贯通。

(摘编自李宜杰《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美的体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为人所称道,主要是因为从“仓颉造字”传说开始,其字体的传承未曾间断。

B.《清明上河图》作为传世名画,较好地呈现出“中和”之美的特点,但是在场景热闹的背后却带有一定程度的忧患意识。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作者杜甫的不甘与怒气,而且这背后也看不出“怒而不怨”的思想。

D.女词人李清照在泛舟游玩时,还不忘想着处理棘手的事情,这也就提示我们,快乐中往往有隐忧,做事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山”的创造,“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八卦,乃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中国汉字中的“中和”之美。

B.按照文意,《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遵守传统方位之美,在传统的方位思想中却有着“中和”之义。

C.中国传统绘画与外国绘画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处处体现着“以和为美”,体现着以柔克刚,这为外国绘画所不具备。

D.知者乐水中的水代表动,仁者乐山中的山代表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能感受到孔子敏锐的洞察力,话语中充满人生大智慧。

3.阅读材料二,对其概括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A.漫谈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美的历史研究

B.中国古典美学自然美中孔子学说思想研究

C.天人合一为中国古典美学自然美的追求目标

D.乐水乐山中体现中国古代美学自然美的思想

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和”的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又该如何更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

5.材料一主要谈到了三个方面,试简要概括。

六、参考答案

1.B 【解析】A.文中是说“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老的‘仓颉造字’传说,到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等等字体的逐一演变形成了古典美学中的汉字文化”。C.从“中和”思路出发,通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作者杜甫的不甘与怒气,但这背后却体现出“怒而不怨”的思想。D.原文是“在她游玩时并没有忘记心中的愁苦”,不是说“还不忘想着处理棘手的事情”,而且文中也看出“快乐中往往有隐忧,做事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2.C 【解析】中国传统绘画处处体现着“以和为美”,此说法过于绝对。

3.A 【解析】其他几个概括的都较为片面。

4.答案:①“中和”为中庸、和谐之意,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古典美学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丰富其美学内涵,使中国美学史更能体现出其独有的“中和”之美。

【解析】通过文意我们不难看出,“中和”在文章中并不含贬义,突显出和谐共生理念。社会进步,中国古典美学也要与时俱进才行。

5.答案:古典汉字中的“中和”之美;古典绘画中的“中和”之美;古典诗词歌赋中的“中和”之美。

【解析】通过标题《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之美》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圍绕古典汉字中的“中和”之美来谈。我们尝试分析,主要谈到了哪几个方面。通过“另外”“再者”不难看出,主要谈到了三个方面,分别围绕“古典汉字”“古典绘画”“古典诗词”来谈。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高阶思维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读写深度融合实践研究”(编号:2022/LX/02/239/01)、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师学科教学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22B10YWSZ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高阶思维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读写深度融合实践研究”(编号:2022/LX/02/239/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拟建新的氮磷钾肥料工厂
2019玻利维亚武术培训班完美收官
致力于对华友好的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
最长旗帜
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
跳起来
玻利维亚举国关注玻星项目
中国成功发射玻利维亚通信卫星
正在进行整星电磁兼容性试验的“玻利维亚”通信卫星
祸从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