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师•两融”探索高中学校美育的新视阈

2023-09-28 08:00刘晓楠
新教育·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育红色教材

【摘要】以高中学校美育融入“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为育人载体,以“三师联动”为培养方式,探索高中学校美育的新路径,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育;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立德树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强调美育工作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一方面,明确阐述了“学校美育”的意义价值及为美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更指明了“持续深化的课程改革”皆与中小学美育工作、教师发展、教学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实现学校美育实效、特色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现代学校教育和美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以本校美育开展实践经验,探索基于“三师两融”高中学校美育的新视阈。

一、“三师·两融”的内涵界定

1.“三师”的内涵

“三师”是指:高中教师、高校教师、社会实践导师(黎族音乐传承人、文化艺术馆馆长、优秀共产党员等)。高中音乐教师担当教书育人重任,是高中美育课程的“常规执教者”;高校音乐教师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是音乐文化及美育的“常规研究者”;社会实践导师多活跃于舞台或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新意指向,成为“特色教师”。

2.“两融”的内涵

“两融”是指:将“地域文化”及“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工作各环节,构建特色课程和教材体系。“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皆具有文化性、民族性、思想性、传承性的本质属性及价值导向。学校美育应从课程开发、教材编撰、活动开展、成果推广等方面出发,弥补美育课程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缺失和不足。

二、以“三师联动”构建高中学校美育教研共同体新路径

针对高中学校艺术教学师资缺乏的弊端,笔者项目团队创新性提出“三师联动”概念,其分工—“三师”以各自专长与学校美育工作有效链接,高校教师的理论构建指导是课程的开发者;社会实践导师是知识本源的活态传承者;高中音乐教师则是美育课程核心执教者和评价者。其优势—“三师”专长互补、共建课程:社会实践导师经验之长可促进教师增长本源性知识;高校教师理论研究之长可提升社会实践导师认知水准、可增强高中教师授课内容深度;高中教师经验之长在于开发构建特色美育课程的践行基础。其载体—“三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教材编撰、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形成有机合力,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三个领域,将对学生的培养形成多维联结。“三师联动”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学校师资局限的壁垒,拓展了教学教研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美育新路径。

三、将“地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学校美育的重要意义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以中小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一方面,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其别具一格的多元特质,彰显地域民族風貌和淳朴劳动人民勤劳睿智、气度风韵等人文特征,并在全民族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品格的育人功能,它是国民提升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产物。因此,传承发展地域音乐文化是美育教师热切关注的课题。将本地区民族音乐吸收到课程中来,使学生接受乡土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苦奋斗伟大实践历程的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留下的不朽精神财富,是当代人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珍贵资源和生动教材。红色文化凝结着党的光荣使命、宏大理想和信念。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中教育的背景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国家最宝贵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核、艺术经典、民族特色引进课堂,植入学生心灵,以“乡音乡情”沁润校园、使“红色基因”深入人心。在“教”与“学”中践行文化传承,在“言”与“行”中坚定理想信念。因此,将“地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具有时代的意义。

四、以“三师·两融”为美育载体的文化传承、培根铸魂

“三师·两融”的指向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与“三师”协作指导下的学校美育,融入“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构建完善美育塑人、文化化人的育人体系。

1.将“地域文化”课程化,在素养提升中践行传承

海南有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黎族音乐、疍家渔歌、海南琼剧、海南八音等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八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黎族音乐文化。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黎族音乐面临失传窘境。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中教育的背景下,通过采风考察、资源整合、联合教研、教学实验、编撰教材等方面进行探索,构建高中地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开创地域音乐文化走进高中教育的新格局。运用“三师联动”实现:有效链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提高审美认知;开展特色“专家讲堂”,拓展文化视野;科学策划校园活动,增进艺术体验。以逐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为特色依据,将地域音乐文化“课程化”,使学生深刻感知、体验少数民族的人文内蕴,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与创新,实现育人铸魂的课程功能。

地域音乐文化“课程化”的标志是:“三师”联合编撰校本教材《黎歌乐海》,将“黎族音乐文化校本课程”定位为“地域性校本课程”必修课,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在高一、高二年级隔周授课。教材分别以海南黎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及属性进行分类,设定八个单元:劳动歌谣、创作后的流行歌曲、竹木乐器、时政歌谣、新编钢琴作品、海南黎歌合唱、新创作的大型交响乐作品。通过教材索引的音乐鉴赏、歌曲教学、文化链接、作曲家简介、作品分析等,以作品为线索,以文化为根基,加强对海南音乐的挖掘、认知、传承、弘扬,探究海南黎族音乐的根源、脉络、发展与传承,让学生感受到黎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为了深化教学成果,学校利用周四下午四点半的“专家大讲堂”,邀请黎族音乐传承人、高校教师为学生带来精彩生动的讲座,以传承人的现场演绎让学生感受“原生态”的魅力;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情趣和探究音乐的乐趣,推动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2.将“红色文化”艺术化,在实践创造中塑造品格

笔者所在的学校将“红色文化”艺术化,结合“三师”的指导,实现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行动创造、艺术表现,将所学、所感、所悟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更有力、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教材”在教学中良性循环。

(1)“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引领时代教育步伐。“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多数学校都会举办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活动,但调研中发现广泛存在问题:出现“有主题没主导”“主题频换无延续性”“主题缺乏思想性”“有活动无实效”等现象。究其原因,有些教师缺乏对活动进行宏观规划、教师缺少思想性引导、艺术性指导。学生常忽略主题意义,导致即使是在以“青春心向党”为主题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表演的节目却大量充斥所谓青春代言的“韩风日潮”。再如活动中的项目主题没有延续性、递进性,每年跟风更换,很难形成校园文化的传统特色与正能量思想精神的传递。如果能抓住学生最热衷且广泛参与的校园活动契机,加强策划和艺术指导,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笔者所在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庆元旦文艺汇演”是每年独具特色的大型活动,活动包含合唱、戏剧、舞蹈表演、诗歌朗诵、校园十大歌手评选、社团及艺术特长生展演等多个传统项目。以“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形成每年延续的主题,具有美育指向的承接性,也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艺术教师邀请校外实践导师联合进行艺术指导,和学生一起选定素材,确定表演形式,进行创作和排练,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展现舞台,再由“三师”联合进行评审指导,将学生表演提升到艺术高度。在这个过程中,“三师”是策划者、指导者,学生是创作者、展示者。以“红色文化”为素材源泉,在学习研讨、排练演出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审美品质、思维品质和素养品质。如2021年“红色经典沁润校园”的主题晚会,以历史脉络分为三个篇章,展现了不同时期党的使命和初心,涌现出舞蹈《映山红》、合唱《迎風飘扬的旗》、群舞《红色交响》、歌剧片段《沂蒙山,我的亲爹娘》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学生自主创作的,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三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创作与演绎的过程中,通过了解要表现的作品时代背景、揣摩英雄人物的内心境界、重温激荡人心的历史画面,让“红色经典”活起来,有效将优秀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红色精神源泉,最终实现素养的提升。

(2)“红色经典进校园”拓展师生文化视野。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有效利用校外资源,对校本教育资源进行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红色文化”沁润校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三师联动”起到关键作用。基于以往“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成功经验,尝试发扬“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通过多元艺术表演形式,或歌或舞、或诵或奏,让一段段振奋人心的革命历史故事,伴随歌声、乐声和舞姿,走进学生内心,让一个个英雄人物“活起来”。学校可以邀请高校师生团队或民间艺术团进校园,通过专业的演绎,在艺术的熏陶下,让学生走进历史经典,与作品产生共鸣。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元素,如海南师范大学艺术系“艺术专场”中的《红色娘子军》组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北京喜讯到边寨》,海南大学师生音乐会中的《南海意象》等,让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让本土学生受到最接地气的熏陶和教化。

综上,学校美育的实效特色开展与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观、课程观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探索由校本“一课一师”向校内外多元教研共同体拓展,融合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美育课程、校本教材及文化活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当地学校的美育工作,更有效地保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与共享,让学校美育资源化、特色化、实效化,蓬勃发展成为“新形势”下美育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睿.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黎族仪式化民歌[J].文艺争鸣,2020(2).

[2]刘晓楠.双新视域下高中地域文化乡土音乐课的重建[J].新教育,2022(01)

猜你喜欢
美育红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红色是什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红色在哪里?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追忆红色浪漫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