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引导路径

2023-09-28 17:20:32赵微璐锦州医科大学
消费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消费观购物子女

赵微璐 锦州医科大学

引言

网络购物以其购物方式的便捷性,价格的优惠性,种类的多样性,以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由性吸引着众多大学生。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新生力量,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敢于接受、尝试新鲜事物。网上购物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中占比比较重的一部分。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不良现象

(一)冲动性消费观

伴随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所处年龄的特点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互联网依靠着产品、种类的多样性,以及随时随地可以购物的便捷优势,十分受年轻人的青睐,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购物的主流方式。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物质消费,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将时间精力和金钱都用于网上购物,加之大部分学生都离家很远求学,可自由支配生活费,少了父母督促,没有很强的判断能力,极易造成冲动性消费。

网上商家的减免政策,使原本只想买刚需产品的学生为了拼单、凑单买了很多并不是特别需要的物品。除此之外,商家为了宣传商品,利用明星进行产品宣传推广,大学生很多一部分都是追星一族,潜移默化地受到明星的影响,再加上购买人数众多,就会产生跟风从众的心理,在不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为产品买单,往往所购商品大多数并不能做到物尽其用。

新事物的产生有一利就会有一弊,网络购物支付方式虚拟化的电子货币取代了现金支付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增加了大学生在购物支付时的随意性。

(二)过度性消费观

网络不断的发展和普及,当代大学生手里的电子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他们经常浏览网站,时常也会去关注明星或者网红的穿搭,以及旅行、就餐地点等方面。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同时他们也会去效仿,并出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消费行为。

从人类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来看,人们多数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需求[1]。网上商品种类多样化,可供选择的空间比较大,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会被人们忽视。很多产品明明使用寿命很长,却因此变成了更新换代很快的产品,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与攀比的现象。

网络会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定义,让大学生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往这个所谓的标准上靠拢,进而导致过度消费。很多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新款品牌手机、名牌包、品牌运动鞋等商品,在他们眼里这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部分家境条件偏好的大学生花钱如流水,甚至会购买一些奢侈品,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同学的攀比。虚荣心和嫉妒心比较强的大学生,就会不顾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购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产品。与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一般网络购物行为较为公开、透明,群体内部的差异化也就形成大学生的攀比的风气[2]。盲目的攀比行为会使部分大学生网购成瘾,不利于身心发展,给一些家庭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带来债务。

(三)缺乏维权意识性消费观

互联网购物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购物虽然便捷,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互联网上购物与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和方式是不一样的。网络是虚拟的,有些商家会对商品的质量和性能进行夸张的宣传,大学生社会经验与阅历不足,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因此很容易上当受骗。同时,一些商家高举打折的旗号,实际并没有真正地给买家优惠,甚至价格与其价值并不相符。大学生抵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很容易掉入商家的陷阱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遇到此类的情况下,基本会选择沉默,不了了之,很少有大学生会找商家解决问题。可见,大学生在网购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比较淡薄。

二、网络消费观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长没有对子女的消费观进行一个系统的培养。多数家长意识不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子女人生的重要性。高中时课业繁重面临高考的压力,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他们的衣食住行多数都是由父母安排妥当,家长把子女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备战高考,很少对子女进行消费观的教育,使得子女并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消费理念。步入大学校门,又大多数学生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加上父母工作繁忙,大多数父母依旧只是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并无太多的心思去关注子女的思想动态。岂不知消费观的培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业是十分重要的。而有些家长甚至把这些教育问题都甩给学校和老师,认为这应该是学校进行的教育。父母肩负着孩子的启蒙的重要作用,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如今的大学生多是00后,多半是独生子女。父母出于溺爱除了每月的生活支出外,还会额外给一些其他的消费支出。部分父母在孩子的消费认知中出现一些偏差,认为只要孩子在学校过得舒心就可以,不能为他们的消费行为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甚至,有一些条件没那么好的家庭,怕孩子在外面受委屈,被人瞧不起,也会给孩子一些额外费用,哪怕自己节衣缩食。在这其中网络消费就成了学生们消费的重要构成部分,网络购物消费的便捷虽然方便了学生,合理的在网上进行消费确实可以为大学生活提供便利以及陶冶身心,可是如果消费不当过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直播打赏等消极的网络活动,就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因素

如今,多数高校依旧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是一味追求对学生的学业教育,忽视对消费观的培养工作,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和行为更是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关注。在当下这个网络消费盛行的时代,学校依旧盲目地向学生宣传的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消费习惯,虽然出发点没有错,但是已经不适应当下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和消费行为。如今的大学生群体追求时尚,追求新奇,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之心,也敢于尝试、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更需要的是符合当下时代潮流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消费观。多数高校除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外,很少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会针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只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简单的一带而过,没有真正地将消费观融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培养中去,学生并不能真正地引起高度重视。除此之外,师生之间有一定的年龄差,并且存在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本能地与老师产生一种距离感,达不到深入沟通的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方面没有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更快,也导致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健康网络消费行为。高校针对培养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的、活动也不多,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很难保证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不出错。

(三)社会因素

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得到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迹象[3]。一些人把消费当作生活的乐趣,网络购物平台的建立,网络购物浪潮的兴起,一方面给大家提供了购物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将良莠不齐的消费信息遍布在网络中,并且大肆鼓吹消费至上的理念。加之一些不切实际的宣传,扭曲商品的真实价值,大学生身处象牙塔之中很难分辨真伪。为了促进消费,网络电商想出各种名目的促销活动,电商也会专门为学生量身定做促销计划,有些活动只能是学生身份才可以参加,吸引大学生网络消费购物。这些活动会使大学生头脑发热,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受不住价格与活动的诱惑,易造成、不必要的消费。除了一些所谓物美价廉的商品外,也会有学生出于攀比的心里也会不顾自身消费能力去购买奢侈品。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财意识。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的生活性支出都是有父母在做的,在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后他们对可自由支配的生活费的把控上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划。加之现在的付款方式的变化让钱成了虚拟的数字,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到钱的增减,因而产生一些不必要性的支出。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基本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与同学每天一起上课,一起生活,虽然同学之间搞好人际关系,相处融洽,互相帮助非常重要,但是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缺乏人生阅历,一部分同学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过度的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生活,大肆地请客吃饭,互送礼品,超出正常社交范围。

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相比,每天空余时间会相对多一些,老师和家长的监管也没有以前严格,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这样相对宽松舒适的学习生活,就造成了一些同学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频繁浏览网上购物平台进行一些非理性消费[4]。外因是需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消费观念的产生是一种思想上的认识,消费观念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起着关键性作用。[5]大学生通过网络的过度消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身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不强。

三、树立大学生正确网络消费观的对策

(一)以家庭为辅助强化对大学生正确网络消费观的引导

想要改变大学生在网购平台过度消费这一现象,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要意识到培养子女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不理性消费对子女的成长成才有危害。家长应该从一开始就重视、关注子女的消费情况。虽说大学生已经成年,且又离开父母,异地求学,父母给他们自由支配生活费的权力是对的,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是需要在正确的消费观引导下才能实施。家长在给予子女正确消费观引导前,自己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了解网络消费知识,加强和子女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真正的需求。家长应对一些有益的网购需求大力支持,对网购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子女独立自主,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沉迷于网络购物不能自拔,要树立正面的形象,为大学生做好一个理性消费的好榜样,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长也应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工作,及时和学校联系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状态以及生活情况,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打造良好氛围。

(二)学校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网络消费观的培养

高校学生的消费理念直接影响着以后生活、职业的发展,网络消费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要调整课程的设置情况,打破原本只有经济学的学生才能上关于消费知识方面的课程的界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上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但其中涉及消费观教育的却少之又少,且针对性也不足,对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帮助不是很大,加强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应要求学生必修理财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购物消费,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购物行为。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多开展一些关于理性网购消费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提高理性网络消费的意识。学校也可以利用公众号等形式在网上开展对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活动,推送关于理财以及理性购物方面的文章供学生在闲暇之余阅读。高校应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消费心理动态,一旦发现学生有非理性网络购物的行为与倾向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以社会为载体加强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力度,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大对不良校园贷款的打击力度。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上销售商家的监管力度,对商品质量严格把关。同时,商家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杜绝虚假宣传,坚持诚信经商。

主流媒体应自觉担当起社会责任,可以借助名人效应,邀请专家学者或明星等,宣传积极向上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向人们传递理性的消费观念,加强对不良导向的切断力度,消除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心理,倡导理性消费,打造绿色的网络消费环境。

(四)以学生为基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

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的保障之外,最主要是还是要加强学生自身的正确网络消费意识。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而不是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用来购物。大学生应学会懂得取舍,买适合自己以及自己确实需要的东西,杜绝不切合实际的攀比心,消除享乐主义观念,唯有勤俭节约才不会失去人生的奋斗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业、就业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同时对自己的金钱也要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要提升自己的理财意识,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关于理财方面的社团活动,积极学习理财课程,防止盲目消费的发生。大学生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善于甄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商品,学习法律法规,一旦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上当受骗,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时拿起法律的武器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

目前,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的消费方式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存在弊端的一面,既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全新体验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网络消费现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对以后的学业、职业生涯都将有显著的帮助。

猜你喜欢
消费观购物子女
消费观
意林(2024年9期)2024-07-14 16:22:04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10
圣诞购物季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