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杭林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潞新公司砂墩子煤矿,新疆哈密839000)
井田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古生界的石炭系(C),中生界侏罗系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新生界下古近系(E),第四系(Q)。现分述如下:
(1)古生界石炭(C)。下统雅满苏组(C1y),厚度不详,仅在井田外东北部少量出露,主要由深灰绿色的安山玢岩、淡红色石斑岩、流纹岩及灰白—浅红色火山角砾岩、大理岩、变质砂岩等组成。井田1′-0、3′-4、2-9、9-2、13-2钻孔见该层位。
(2)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钻孔1′-0、3′-4、2-9、9-2、13-2 揭露该地层,其厚度36.51~639.56m。按岩相及岩性的不同分为三个段。
下段:属湖泊沼泽相。岩性以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为主,中夹砾岩及薄层的泥岩、炭质泥岩、菱铁矿和薄煤层等。厚度23.43~99.34m,平均厚度60.03m。
中段:属浅湖泊相。岩性以灰色粉细砂岩互层为主,夹砾岩、薄层的菱铁矿、炭质泥岩等。含煤13 层(1-3、1-2、1-1、1-0、4-7、4-6、4-5、4-4、4-3、4-2、4-1、4-0、5号煤层),其中1-1号、4-1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余煤层薄且不稳定,均为零星可采、不可采。厚度89.52~144.71m,平均厚度117.92m。
上段:属河流相。为一套灰—灰黄绿色,巨厚层状砾岩、砂岩、夹薄层粉砂岩。厚度138.29~395.51m,平均厚度217.42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古近系(E)。古近系渐新统鄯善群(E)广泛出露于井田,地震资料表明井田新生界厚度变化情况为:由北向南逐渐增厚,东薄西厚,厚度为220~360m,南北最大厚度差140m,坡角1°~4°。经本次勘查,钻孔揭露全层厚度0.34~348.83m,平均厚度327.35m。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震解释成果基本一致。
现叙述如下:
底部为杂色砾岩与浅红色粘土结核状泥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大雪纷飞的冬天,呼朋唤友,围坐着吃火锅,可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火锅不仅是当今社会人们最喜欢的美味之一,也是古人热爱的菜式之一。那么火锅起源于何时,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中部分为三组:第一组由白色—淡红色,富含钙质结核之钙质砂岩、砾岩及砾状灰岩组成;第二组为淡红色砂砾岩,含钙质结核较多,砂岩次之,呈不均一状互层;第三组以淡红色泥质砂岩为主,含白色钙质结核夹砾岩。上部以淡红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的淡红色砂岩、砾岩。
(4)第四系全新统(Q4apl)。区内广泛分布,岩性以灰褐、杂色砾石、砂砾石层为主,夹薄层的砂及亚砂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井田钻孔揭露全层厚度0.20~29.13m,平均厚度6.06m。
井田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2)中段,浅湖泊相沉积,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夹砾岩、薄层的菱铁矿、炭质泥岩等。含煤13层其中1-1号、1-0、4-1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余煤层薄且不稳定,均为零星可采、不可采。分述如下:
(1)1-1号煤层。1-1号煤层位于西山窑组中段的上部部,井田内有78个钻孔穿过该层位,其中未见煤点3 个,见煤点75 个,见煤点中可采点53 个。可采面积48.72km2,面积可采系数为41.0%。含夹矸0~1 层的见煤点有33个,含夹矸2层的见煤点有10个,夹矸大于等于3 层的见煤点有10 个,煤层结构简单。煤类为不粘煤。该煤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煤层总厚在0~8.27m之间,平均总厚3.59m;可采厚度在0.85~8.27m之间,平均厚度5.07m,属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粗砂岩次之,局部夹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炭质泥岩为主,细砂岩次之。与下部的1-0号煤层的平均间距5.30m。
根据井田内7′线上施工的7-4孔及9′线上的9′-1、9′-2孔控制的含煤地层可知,1-1号煤层所在含煤层段在7′线以西尖灭。
(2)1-0号煤层。1-0号煤层位于西山窑组中段的上部,井田内施工钻孔中有56个钻孔控制该层位,其中未见煤点7个,见煤点49个,见煤点中可采点29个。可采面积24.26km2,面积可采系数为20.4%。含夹矸0~1层的见煤点有29 个,煤层结构简单。煤类为不粘煤。该煤层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煤层总厚在0~2.25m之间,平均总厚0.82m;可采厚度在0.84~2.25m之间,平均厚度1.24m,属薄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局部地段夹薄层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粗砂岩、炭质泥岩次之。与下部的4-7号煤层的平均间距59.99m。
该煤层分布在6′线以东、11 线以西,局部地段可采,向东、西两侧煤层变薄至尖灭。
根据井田内7′线上施工的7-4孔及9′线上的9′-1、9′-2孔控制的含煤地层可知,4-1-1号煤层所在含煤层段在7′线以西尖灭。
矿区位于哈密盆地的北缘,褶皱断裂活动均较强烈,地层走向、褶曲轴向及断裂走向等构造线总体为北东东向,燕山期构造运动为区内主要构造的形成期和复活期。区内褶皱简单,断裂较发育,主要有F1、F2、F3、F4断层,井田位于西山背斜的西倾覆端,为一单斜、伴有较多断层,局部褶皱发育。地层倾角3°~15°。现综合叙述如下。
(1)主体大褶曲——西山复式背斜。西起砂墩子矿区,向东呈近东西向横贯全区,长达45km。向西倾伏,东部翅起。轴向西部为北西西向,中部为东西向,东部为北东东向。轴部为石炭、二叠系地层,翼部为中、新生界地层,北翼较缓,地层倾角4°~10°,南翼较陡,地层倾角5°~15°(近断层处可达25°以上)。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南北两翼产生次级、更次级的不等级别小褶曲,统属西山复背斜。翼部中裸露有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地层,其下部为赋煤岩系,且含该项目的主要工作对象4 煤层。由于南翼被F1逆冲断裂破坏,致该褶曲南北两翼呈不对称状。
(2)次级小褶曲。西山复式背斜的北翼,依次出现多个平行排列的背向斜,延展长度短、影响范围不大、规模小,且轴向和西山复式背斜轴向一致的小褶曲,为西山大背斜形成后渐次生成的次级褶皱,为西山复式背斜北翼的组成部分。西山复式背斜的南翼,西部砂墩子矿区,基本上为南倾的单斜层(地震波显示有轻度起伏),而东部的砂枣泉井田中,有数条北东轴向、平行排列、长度1km左右的小褶曲。
(3)沙尔背斜:呈“弓”形,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穿插井田内南端,长达数千米,轴向近东西向,东翘西伏,东部向东南翘起,西部向西北翘起。北翼倾角10°~12°,南翼开阔,倾角稍缓,7°~8°。
(4)W1向斜:呈“弓”形,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穿插矿区内南端,长度约16km,轴向近东西向,东翘西伏。北翼主要在井田内,倾角在5°~12°。
(5)三道岭向斜:位于三道岭—砂枣泉的南侧,为一轴向近东西的开阔状向斜,于矿区外南部地表均为新生界地层,为前人所划,未见任何资料。
燕山构造期中,区内主要受南北挤压应力的影响,地层发生褶皱,同时产生断裂。其断裂的主要特点是:以走向逆冲断裂为主,规模较大,对含煤地层有较大破坏,而倾向断层以正断层为主,规模较小,对含煤地层影响较小。主要断裂分述如下:
(1)F1逆冲断层。该断裂位于井田的北部,呈向南突出的“弓”形展布。西段居于砂墩子矿区的北侧沿北西方向伸于区外,逆冲面北东倾,倾角45°以下,垂直断距约50m;中段为三道岭矿区的南界,逆冲面向北倾,逆冲面倾角45°以下,垂直断距约500m;东段沿砂枣泉井田的南界沿北东方向伸于区外,逆冲面北西角,倾角为80°。总体而言,本断层横贯全区且连于区外,为规模大的自北而南逆冲推覆构造,对煤田有一定破坏作用。
(2)F2逆冲断层。隶属于F1的同组配套断层,规模次于F1断层。西起砂墩子矿区东,和F1断层交合,沿东西方向向东延伸,至一矿东急转为近南北向交汇于F1断裂上。为一走向断层,断面向南至南西倾,断面倾角28°~64°(印证了逆冲断层上陡下缓的特征),落差15~40m,部分侏罗系被剥蚀。
(3)F3正断层。该断层经西山区,沿近东西方向延伸,横贯区内且连于区外,为一规模较大的正断层,区内长度约20km。断面北倾,倾角27°~79°,落差约50~250m,落差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对区内煤田有一定破坏,部分地段使赋煤地层埋藏变深。
(4)F4逆冲断层。位于后窑井田—砂枣泉井田的北侧,轴向近东西,亦为走向断层,东端与F1断层相交,据区内资料整体分析,仍为F1逆冲断层的配套断层,即以F1大的逆冲断裂为主体,伴生组合有次级构造,形成上陡下缓的多个次级逆冲面和多个地质片体。
(5)倾向小断层。区内的主体褶断方向为北东东向,为南北挤压应力下的构造形迹,同时伴生有东西向的小张力作用,从而产生了数量多、规模小的近南北向及北北东向的小断层(如F101、F105)。这些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延展长度短,落差小(多数落差为5~10m),对矿区煤层有一定影响。
本井田位于井田总体处于西山复式背斜的南翼,单斜构造,褶皱发育很少。地层倾角较缓。井田内虽然断裂存在较多,但主要断裂地处本井田的北部及中南部,地震勘探控制程度较高。首采区内的断裂多为0~5m,对4-1号煤层影响有限,因此首采区构造复杂程度确定为二类中等构造类型。
砂墩子煤矿可采煤层三层,其中1-1 号煤层面积可采系数为41.0%,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属厚煤层;1-0号煤层面积可采系数为20.4%,煤层结构简单,属薄煤层;4-1号煤层面积可采系数为59.6%,煤层结构简单,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厚煤层。
井田内主要煤层变质程度较低,为不具粘结性的(21BN-31BN)不粘煤。各煤层的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平 均 在27.78~28.86MJ/kg 之 间,平 均 值 为28.34MJ/kg。
煤中有害元素包括硫、磷、氟、氯、砷等元素,各采样点原煤全硫在0.06%~0.83%之间,浮煤全硫在0.03%~0.38%之间。各煤层原煤全硫在0.16%~0.24%之间,平均值为0.21%;浮煤全硫在0.14%~0.28%之间,平均值为0.20%。各煤层原煤磷含量在0.001%~0.133%之间,平均值为0.012%。各煤层原煤氟含量在49~282μg/g之间,平均值为95μg/g。各煤层原煤氯含量在0.015%~0.292%之间,平均值为0.074%。各煤层原煤砷含量在1~5μg/g之间,平均值为2μg/g。井田内各煤层有害元素含量具有以下特征:特低硫、特低—低磷、特低—高氟、特低—中氯、特低—低砷煤,煤中有害元素含量总体较低。井田煤层煤质变化较小,发热量较高,有害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是优质的火力发电用煤,工业锅炉和民用燃料。最终评定为较稳定煤层。
煤层的瓦斯变化规律,其一,煤层的瓦斯含量一般随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有升高之趋势;其二,煤层瓦斯含量一般在厚煤层中相对富集。
瓦斯梯度:即指煤层中沼气含量平均每增加1m3/t的煤层下延深度。计算公式:
式中:a——相对的沼气含量梯度;
H——煤层的某一深度,一般采用某一水平的平均深度;
H0——瓦斯逸散带深度;
q——煤层深度为H的沼气含量;
q0——瓦斯逸散带下界的沼气含量,经计算1-1号煤层、4-1号煤层瓦斯梯度平均分别为14.76、74.4。
井田总体位于宽缓背斜西山背斜的南翼,由北向南倾向依次为西—南西—南,沿倾向发育少量宽缓的次级褶皱,井田内断层较发育。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可采煤层三层,为1-1煤层、1-0煤层、4-1煤层,主要可采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各煤层煤质相近。煤层为较稳定煤层。井田内煤层的瓦斯变化随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有升高之趋势,煤层瓦斯斯梯度明确,瓦斯分类为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