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旅游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园林是指在特定的空间中,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山水风貌,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进行人为的改造,用筑山叠石、挖池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等途径创造出的可供人们赏玩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是住宅的延伸。正如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在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看来,是“自然产物的美的集合”,并且是“适合着一定的观念布置起来的”。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模仿自然,把山水、湖岛建在园子里的一种艺术创作。
研究苏州古典园林要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透过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泉石、花木建筑等外在的形态之美,对古代文人园居生活进行深层挖掘,了解古代中国造园技艺,品味欣赏园林美景,了解中国园林形成的文化背景。
当我们走进苏州古典园林,欣赏园林艺术,体会古代文人闲雅的园居生活,或者欣赏到汤显祖的《牡丹亭》,听到主人公杜丽娘唱出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定会有非常深切的感受!
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以宋代诗词比喻苏州的几个著名园林:“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层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苏州古典园林是一部厚重的诗集、一册精美的画册,被称为凝固的山水诗,立体的山水画。
园林受文化的影响,会表现出特有的气质。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在园林中都可以寻找到踪迹,如传统的文学、绘画、戏曲、书法、建筑、民俗等。这种文化塑造了苏州古典园林特有的艺术气质:清幽古朴、含蓄蕴藉,这种气质让人在苏州古典园林的景观空间和园居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艺术的熏陶。苏州古典园林顺应自然,追求一种意的幽静和境的深邃,给人无尽的遐思,体现出古朴典雅、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苏州古典园林在师法自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空间。
苏州古典园林环境清幽,不适宜在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中游园,必须是静静地去观赏。园林的古树、古建筑都刻着历史的沧桑,向人们陈述园林的前世今生。造园力求含蓄,而苏州古典园林大多封闭,以有限的面积营造无限的空间,小中见大,重视分隔空间、虚实对比,含蓄不尽,让我们在苏州古典园林的景观和园居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苏州古典园林既是山水园、文人园,也是艺术的大观园,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的诗意栖居之处。
蓬莱仙岛在宫苑中模仿出想象中的仙境,引水筑池,以太液池象征大海,在太液池中筑以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以大型水体为核心的“一池三山”布局形式,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叠石和理水的滥觞。
在留园中部的山池主景区,是当年明代徐氏东园和清代刘氏寒碧庄的旧址所在。现代建筑家、园林学家童寯评之为“老树荫浓,楼台倒影,山池之美,堪拟画图”。在这图画般的山池中央有一个名叫“小蓬莱”的小岛,飞落于一泓碧水之中,上面架设有紫藤花廊,平栏曲桥与小岛花架把园林中部的整个池水分隔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水面空间。
苏州拙政园中部营造了一池三岛的景观,早在明代时有很多的空地,“有积水亘其中”,第一代园主王献臣便“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建成了一座疏朗自然、以水为主的私家园林,后来又经过清代康熙年间的数度改造,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一座以池岛为主要景观、建筑临水错杂环列而能和池水相协调的中部山水之园。
昆仑仙境在巨大而高耸的上天,显示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被认为是天神的行宫,昆仑山是传说中玉皇大帝和西王母所居的神山。昆仑山瑶池,不但有壮丽的宫阙、珍异的兽禽,还有长生的仙人和不死的仙丹。后来由人工筑成的山体和水系的园林,无非就是对昆仑山和九道河流的模拟。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是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杰作,主峰占地面积不足半亩,高7.2 米,在堆叠的假山上,能看见幽径、绝壁、石梁、洞室、悬崖、谷溪等,在假山里面,还有一条高6 米左右、宽1.5 米的涧谷,谷中流水一年四季从未间断过,呈现出大自然深壑幽涧以及崇山峻岭的神奇景象。
1.从园林山水来看
明清时期,苏州古典园林假山以画理筑山,拙政园东部的归田园居是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的,他在《归田园居记》中说:“东南诸山采用者,湖石,玲珑细润,白质藓苔,其法宜用巧,是赵松雪(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之宗派也。西北诸山采用者,尧峰,黄而带青,古而近顽,其法宜用拙,是黄子久(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之风轨也。”
拙政园东南部的假山用太湖石堆叠,如元代赵孟頫所画的山水,点染细腻,与太湖石姿态秀丽的风格相类似。园林西北部的假山都是黄石堆叠,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黄石刚正雄浑的风格相类似,这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叠山使用的两种天然石材。
沧浪亭以“崇阜之水、城市山林”著称,北宋诗人苏舜钦因遭贬谪到苏州,买下废园,并筑亭,命名为“沧浪亭”,沧浪亭借景园外葑溪,将园外的水景纳入园内,并通过建造复廊上的花窗,将园内的青山隐隐约约透漏给园外,一明一暗,虚实相生。
苏州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苏州古典园林在设计建造时往往会借鉴山水画的创作思想,特别是园林中的移步换景和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之理一样,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苏州古典园林也是通过不同的视觉角度来观赏立体的画,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魅力。叠山技艺精绝者,必精通画理。叠山名家如周秉忠(遗存作品有苏州留园中部假山、洽隐园水假山)、计成、张涟、石涛等,本身就是画家,他们或能“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叠山如作画,讲究意在笔先,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方薰《山静居画论》)。常能在大自然的模山范水中撷取其最精华的片断,典型地组织到园林之中,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长物志》)的象征手法,表达出万里江山的浩瀚。
2.从园林建筑来看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游赏与居住功能的统一是苏州古典园林显著的特点之一,游就是优游山水、耽乐林泉,居即是读书、宴饮或其他,所以建筑是园林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亭台轩榭的布局“绝不讲究对称”,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如拙政园的园中之园听雨轩,芭蕉映窗,目可看美景,耳可听雨声。拙政园的远香堂为了四面景观的需要,四周全部用落地长窗,外面绕以回廊,人虽坐在厅内,却能观赏到四周如画的景色,如人在图画中一般。拙政园的香洲为“舫”式建筑,高雅而洒脱,倒映水中,显得纤丽而雅洁。包含亭台楼阁轩五种建筑形式: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轩、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精致秀丽,自成一景。
3.从园林植物来看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园艺之事的确是人生乐趣中之最纯洁者。”并说“它是人类精神的最大的补养品,若没有它则房舍宫邸都不过是粗糙的人造品”。因此花草树木对于造园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了它们,那么园林只是一个谢了顶的人,园林中的山体也只是一个毛发不存的山,所以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常说“山得草木而华”。苏州古典园林是山水园林,因生态环境相对优越,由此而能产生一种林木葱郁的气象。
古代文人酷爱植物,并赋予植物一些人的精神禀赋,如陶渊明酷爱菊花,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写其心远尘世、复归自然的恬适心绪而千古传诵。北宋的周敦颐也因写了一篇仅百余字的短文《爱莲说》而名动古今。苏州古典园林不乏文人钟爱的梅兰竹菊,甚至很多建筑名称与植物相关,拙政园的远香堂、玉兰堂,怡园的藕香榭,留园的闻木樨香轩,等等。植物的造景从大的方面来说,讲究主次分明,疏朗有序,要有空间过渡和开阖,同时也要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林冠或树冠的天际韵律等。高高的乔木有银杏,留园中部山水园中500 年的古银杏,中等的桂花、玉兰、海棠、石榴树寓意为金玉满堂,灌木有南天竹、箬竹等,还有一些植物受人追捧,如在不同时节开花的牡丹、芍药、荷花、紫薇、菊花、蜡梅,也有很多的草花,如萱草、菖蒲、书带草等,还有一种不起眼的玉簪花,宋代黄庭坚《咏玉簪花》:“宴罢瑶池阿母家,嫩惊飞上紫云车。玉簪落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写出了玉簪花的神韵。
1.意味深永的园林题赏
古代的文人喜欢题留,园林题名都寄托着园主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题名可以名志,可以言情,如清代的盛康买下了刘恕的寒碧庄,有感于刘氏的寒碧庄之名很少有人知道,而说起阊门外的“刘园”却人人都知道,便仿照当年袁枚得南京隋氏之园而称“随园”之例,改称“刘园”为“留园”,以留游人之登临游息,并使留园之名长留于天地之间。
沧浪亭亭上石额“沧浪亭”为清代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的经典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清代梁章钜集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精彩点出了沧浪亭展现的美和园主人寄托的情。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古代文人“园言志”“园缘情”的载体,从匾额楹联中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文人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园林中的楹联是调动观赏者艺术想象以深化园林意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并把园林中的山水花木所生成的意境凝聚在了亭台楼榭之中,如拙政园梧竹幽居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清风明月是文人追求清雅的一种生活环境,而静山流水则象征着敦厚好静的仁者和敏捷活泼的智者的一种性格和气质,通过环境对人的熏陶、自然景观对人的精神陶冶,来培养出高尚和高雅的人格。
2.博雅好古的园居清赏
园居生活的情趣来自于闲、雅二字。心无驰猎,身无劳役,顺时安处,这就是闲。雅即是高尚,不粗俗,《荀子·荣辱》说:“君子安雅。”其注说:“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对于古人而言,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但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好古敏求,要讲究生活的艺术修养,所以在有闲的时候,要潜心研究书画法帖,古玩器物,或者是栽花种竹,焚香鼓琴,饮酒作诗,以求清欢。如盆景、盆栽是古典园林中陈设在建筑物或庭院中的常用之物,而插花主要用于室内的陈设,它们是室外植物景观在室内的延伸,也是一种植物景观在室内外的相互渗透,成为园林中雅俗共赏的植物类艺术。
中国古代有赏石之风,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明代文徵明的《真赏斋图》画的就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作,右边假山及苍松、紫薇等与左边的土坡树木相互呼应,后面是梧桐、修竹及草堂,草堂书屋中,二人对坐,旁立侍童。古墓掩映,假山怪石剔透,异常幽雅。图署款“嘉靖乙酉秋徵明为华君中甫写真赏斋图,时年八十”,是苏州古代文人的园居生活场景。
太湖石的赏玩清供,在瘦、透、漏、皱四字。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释道:“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至于皱,如同中国绘画中的皴,清代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说:“依石之纹理而为之,谓之皴。皴者,皱也,言石之皮多皱也。”所以皱是指山石表面的粗糙不平和肌多凹凸的纹理。
3.诗酒高会的园林雅集
园林是各种文人结社雅集的最佳场所,沧浪亭中的《沧浪亭五老图》描绘一个秋高气爽、花木扶疏的日子,五位老者在风景如画、水石回环之中,或对酒当歌,或弈棋,或垂钓,或倚树孤吟,如醉翁般悠闲自得。中间是清代文人潘奕隽和韩崶在下棋,吴云坐在临水处读书,左边石韫玉持竿垂钓,右侧则陶澍似在吟诗。苏州晚清的怡园,当时的园主顾文彬是出了名的词坛名家,光绪五年与李鸿裔、吴云等雅集真率会,徜徉在这园林美景中题诗作赋,相互附咏。顾文彬让人画了《吴郡真率会图》,并为此图题跋,对画卷中的人物相貌、神情及其所坐位置逐一描述。
明清苏州文人的园居生活讲究“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闲雅生活跃然纸上。苏州古典园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园林艺术是造园艺术家的创作成果,苏州古典园林体现出苏州文化特有的艺术气质,面对园中的花开花落,游赏品鉴园林,利用花窗洞门、花街铺地、诗词楹联,激发对风雅园居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