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秀玲,万小华
(泰州市中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杀灭癌细胞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引发以呕吐、便秘、食欲减退等为主的不良反应,进而降低患者化疗的耐受性、依从性[1]。揿针又称埋针法、皮内针、皮下留针法。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微型针灸针,直径0.3~0.9mm 不等,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用时将针体揿入皮下,可久留。它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分支,是传统皮内针治疗的沿革和创新[2]。揿针属于传统针法里面的浮刺和浅刺,其通过调节营卫之气,增强机体卫外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揿针留针的目的则为候气及调气,最终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3]。根据子午流注理论,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按时开经开穴,以达到调和气血阴阳,治疗疾病的具体手段。基于此,本研究选定本院住院治疗的92 例肿瘤化疗患者,采取子午流注法配合揿针治疗化疗后呕吐,分两组给予不同护理方案,观察肿瘤患者化疗后呕吐情况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定泰州市中医院2020 年1 月至202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肿瘤化疗患者92例,均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双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病46例患者。实验组男26例、女20 例;平均年龄63.53±5.28 岁;其中15 例肺癌、12 例乳腺癌、10 例胃癌、9 例肠癌;平均BMI(体质量指数)22.32±1.04kg/m2;TNM分期:10例II期、24例IIIa 期、12例IIIb 期。参照组男24例、女22 例;平均年龄64.18±5.14 岁;其中14 例肺癌、10 例乳腺癌、12 例胃癌、10 例肠癌;平均BMI23.08±1.09 kg/m2;TNM 分期:14 例II 期、19例IIIa期、13例IIIb期。两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经肿瘤病理确诊。(2)年龄在18周岁以上,80周岁以下。(3)病历资料完整、齐全。(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并发其他系统功能障碍;预计生存期<3个月;精神异常者;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参照组根据医嘱采取常规止吐治疗和传统护理,传统护理是在化疗之前安排专业护理人员详细、耐心告知患者化疗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使之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在化疗时安排患者进食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饮食,并及时对症处理严重不良反应。
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子午流注法配合揿针进行护理干预:(1)穴位选择和取穴时辰:本研究通过辨证论治及子午流注纳指法理论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和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2)方法:化疗当日,根据中医辨证取合适穴位,针对化疗所致的呕吐,取内关穴和足三里穴,于化疗前辰时7~9 时先开穴,予75%酒精自上而下、由内到外消毒所选穴位,待干;用血管钳夹取揿针,将针尖对准选定穴位,轻轻刺入,并用拇、食指指腹按压1~2 分钟;观察有无酸、麻、胀、痛等 “得气” 感;每隔4 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教会病人和(或)家属按压的方法。(3)注意要点: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 “得气” 的感觉;埋针禁忌部位:关节活动处、胸腹部受压处、局部皮肤红肿及化脓感染处、皮下出血和疤痕处;且皮肤过敏及出血性疾病等患者也不可埋针。留针时间根据病情需要,夏季一般留置1~2天,冬季可留置3~7天;撤针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若局部红肿、破溃,应及时消毒处理,防止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参照2017 年《江苏省中医院病种诊疗方案》,WHO 关于抗癌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分级标准。
1)评价依据见表1。
表1 恶心呕吐分级标准
2)评价细则。根据尼莫地平法,定义疗效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
综合疗效指数=(治疗前主症积分-治疗后主症积分)÷治疗前主症积分
临床治愈:TI≥95%,中医临床表现消失或基本消失,查体未见异常或基本正常;
显效:70%≤TI<95%,中医临床表现、查体结果明显好转;
有效:30%≤TI<70%,中医临床表现、查体结果均有好转;
无效:TI<30%,中医临床表现、查体结果未减轻或反而加重者。
(2)QLQ-C30(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包括15个领域,5个功能领域(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9个症状领域(经济困难、腹泻、便秘、食欲丧失、失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疼痛、疲乏)、1 个整体生命质量领域,第29、30个条目以1~7级评分法评定,其余以1~4 级评分法评定,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性[4]。
1.4 统计学方法以SPSS26.0 软件统计,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独立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以 “” 表示,计数资料(恶心呕吐反应发生率)x2检验,以 “[n/(%)]” 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恶心呕吐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化疗后呕吐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具体护理效果见表2。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例数。
表2 呕吐反应发生率对比
2.2 QLQ-C30评分对比护理前比较两组QLQC30 评分,P>0.05;护理后实验组组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3。
表3 QLQ-C30评分对比[()分]
表3 QLQ-C30评分对比[()分]
?
化疗对癌症的临床控制具有一定疗效,但也会引发包括消化道反应等在内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作为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传播、浸润、杀灭癌细胞的临床常用肿瘤治疗手段,化疗最为常见的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等,严重的消化道反应不但会影响患者情绪、生活质量,还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可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部分患者延迟治疗甚至治疗中断。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不提前给予恶心、呕吐药物对症治疗,将近80%的化疗患者会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本研究采用的内关穴有降逆止呕之功,顺应时辰及精准取穴,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胃肠功能。人体的阴阳盛衰,营卫气血和经脉流注,以及时穴之开阖,都符合自然界规律,采用的针刺治疗也要考虑这些因素。高玉瑃教授[5]在辰时和巳时取胃经和脾经穴位调理脾胃,结果表明疗效显著。现代医学认为,皮肤层神经末梢丰富,揿针疗法可能通过刺激兴奋皮肤末梢神经,使相应的神经信号通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释放化学物质,诸如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导致神经传导系统激活。揿针因其可以长久留针,持续刺激穴位,使神经内源性物质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等复杂网络调节功能发挥对靶器官的调节及治疗作用。子午流注法提出按时循经取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记载: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 ,《针灸聚英》 曰: “肺寅大卯胃辰宫” ;《针灸大成》 曰: “辰时气注于胃,胃经气血旺盛” 。早上7:00~9:00 为辰时,正值太阳初升,时此万物始苏,机体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阴平阳秘,胃经气血旺盛,辰时足阳明气血最旺盛且此时患者的状态相对平稳舒适,在辰时进行相关治疗,可加强足阳明胃经的功效,并顺应人体气血流注开阖盛衰。中医认为,人体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和每天地十二个时辰相互对应,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开阖都相对固定有时,只要掌握气血流注时机及疾病的性质,按照纳支法选穴原则在相应的时辰进行取穴治疗,按时循经开穴,根据经脉配合时辰进行治疗,在人体处于最佳状态时刺激穴位可最大限度提高穴位的治疗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子午流注法配合揿针能有效减轻肿瘤患者化疗后的消化道反应,使其消极情绪减轻,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