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中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履行新使命,国企要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总目标,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大途径,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持续推进改革深化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从国企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认识国企的新征程新使命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40多年来,国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附属物,经过不断改革,最终走向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新国企,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1991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放权让利,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引导国营单位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与行为束缚,使它们能够逐步适应商品化经营环境,完成自身企业化改造,为国企从政府附属物转向市场经营主体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1992年-2001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国企确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资本和产权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解决国企如何适应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问题,改变了国企量大面广、经营质量良莠不齐和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的局面。
第三个阶段:2002年-2011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规范“国资监管”、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自此国企改革进入以国资体制改革推动国企改革时期,即由国资委负责监督管理国企,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目标,解决了之前国有经济管理部门林立、多头管理、机构臃肿、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2012年-2022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发挥国企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提升整体资源分配效率,营造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全面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出台了“1+N”改革政策文件,形成“四梁八柱”框架,包括对国企功能分类,促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处置“两非”“两资”等。
特别是通过实施2020-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初步形成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推动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了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国资国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从今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其中,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在科技、效率、人才、品牌这四个方面下功夫;增强核心功能要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上下功夫,不断巩固国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中的地位,加大国企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提升对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从国企改革发展的底层逻辑认识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
经过40多年改革,特别是改革三年行动,国企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改革发展底层逻辑,清晰回答了“国企是什么”“国企为什么”“国企干什么”等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涉及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企业内部责权利等多维度关系。
首先,国企是什么?国企是公有制下的法人经济实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独立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治理体系,依法开展生产、流通、服务等业务经营,并与其它非公经济实体公平竞争。
其次,国企为什么?国企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是政府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维护国民经济安全、调控宏观经济、落实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等的重要手段。作为国企,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履行好政治、社会责任,全面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再者,国企干什么?国企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开发生产卓越产品和服务,打造卓著品牌和声誉,依靠自身实力公平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国企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领先水平。特别是要跟上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创新、改制升级;国企应坚持眼睛向内,完善现代治理,狠抓科学管理,推进流程再造、精益管理、对标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等。
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就是要根据“企业是什么”“国企为什么”“国企干什么”的本质定位,回归企业本源,让企业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要贯彻落实国家部署要求,服务好国家战略需要。其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国企履行基本功能、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基业长青的必然选择,而增强核心功能,则是要求国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方面承担更大责任,更好地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之间相辅相成。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的企业能力。对于大型国企来说,核心竞争力应主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应当是在竞争中培育形成的。不参与国际竞爭,就不可能称得上有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则是国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换句话说,如果失去了核心功能,国企也就将失去存在的必要,这是由国企的性质决定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国家的需要而调整完善。
显然,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国企增强核心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国企要主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增强核心功能是国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和要求。国企要聚焦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和战略支撑作用,坚定当好经济增长的顶梁柱、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维护安全的压舱石、共同富裕的支撑者。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以产业控制为关键、以安全支撑为底线,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国企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强化国企在能源、资源、粮食等重点领域布局,更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等。
从国资国企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认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必须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需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挥好国企在战略、安全等领域的功能,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提升国企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是事关国企未来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将带来国有经济布局的体系性重构与战略性调整,也是国企主动顺应时代之变调整竞争赛道,不断回答时代之问,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明确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积极抢占新赛道,增强新动能。根据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国企产业换新、培育新引擎的战略需要,稳妥有序扩大粮食能源资源、骨干网络、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有效投资,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布局力度,持续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加大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一批先进产业集群。
坚持长期主义、稳定投入,边发展、边突破、边布局,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坚决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资产,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突破产业领域限制或壁垒,鼓励和吸引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产业链重整,携手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重大投资、产业并购、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引领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立足国家所需、产业链供应链所困、产业所趋,以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重大前沿颠覆性技术为主,优化攻关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加强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聚焦新技术、新赛道、新平台、新机制深化产学研融合,努力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
重视培育良好产业生态,激发国企创新创造活力动力。国企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实施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服务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和开放的技术创新生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好“链长”或“链主”的作用,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需进一步建立完善国企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中长期激励,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调动员工参与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从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认识推进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着力点
国企改革始终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推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立有破、循序渐进,突出解决好时代前行中遇到的新问题,把握住面向未来的主旋律。
一要始终把握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持续全面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在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上下更大功夫,锚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
二要聚焦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企业改革的重点、难点及矛盾的焦点不尽相同,需要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涉及体制、机制、结构、制度等諸多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必要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明确的“一个抓手、四个切口”那样,继续采取专项改革、定向爆破,攻坚克难、力求实效。特别在促进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适应制度型对外开放、有效实现与国际接轨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争取更多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方面,则应深化创建示范、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品牌引领“四个专项行动”,继承弘扬打造“双百企业”“科改企业”改革标杆等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三是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检验改革。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机制改革;增强国企核心功能,关键是结构改革。要把促进国企发展和提质增效作为检验改革实践的标尺,无论是推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公司治理,还是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数字化转型等,目的都是要促使国企依靠改革激发动力活力,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国企要紧跟形势变化,积极拓市增收、控制成本、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加快打造高端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努力做到行业领先,增强市场信心。着眼长远,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后劲。
四是要注重国企改革的方法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破解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更多资源向主业实业集中,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汇聚发展合力。结合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短期内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长期聚焦构建未来发展领先优势,努力做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以产业控制为关键,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安全支撑为底线,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韧性,在国防、粮食、能源、资源、产业安全等方面发挥托底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
(编辑 尚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