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微
劳累一天后,吃一碗鲜香无比的螺蛳(luó sī)粉,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吃的螺蛳粉中的螺主要是田螺和石螺,并不是真正分类学意义上的螺蛳,螺蛳是人们对它的习惯性称呼。但是,在距今几千年前的云南地区,生活在那里的古人却能品尝到真正的螺蛳!
在地处云南省昆明市的滇池东南岸,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晋宁古城村遗址,在这里,他们发掘清理出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大型贝丘堆。贝丘堆里圆的、尖的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各类螺壳“挤”在一起,最厚的地方厚达6.5 米,有两层楼那么高,贝丘堆里大部分都是螺蛳,这大概就是古人经年累月“吃出来”的,是不是很震撼呢?
经过碳十四测定,这片村落遗址距今已经有3600多年了,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原来,在云南滇池附近生活的居民很早就有捕获、食用螺蛳的习惯了, 螺蛳被古云南人骄傲地认为是天下第一的美味,没有什么食物能与它媲(pì)美。
螺蛳属于云南高原湖泊地区中特有的一类动物,它的螺壳平均长度为5厘米,螺壳上环绕着多条螺肋,螺肋把螺壳分成了好几层,螺顶钝圆,像一个宝塔。考古工作者发现这座“螺壳山”上的螺蛳壳多数尾部都被敲破了。专家推测,古人很可能是使用骨锥、鱼骨、铜锥这样的“专属工具”从敲碎的尾部挑螺肉食用的。
众多考古发现证明,除了云南地区,我国还有许多地方的古人都非常青睐螺这种食物。广西柳州的白莲洞遗址出土过距今两万多年的田螺化石,广西桂林的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陶片中也有田螺壳的身影。考古工作者还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中发现了大量的螺壳。良渚古城是建在太湖边的城市,拥有河网湿地,这为螺类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螺作为重要的食材,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北周诗人庾信曾在诗中写到“香螺酌美酒,枯蚌藉兰肴”,讲的就是吃螺的场景。嘬几颗螺,再抿几口小酒,吃到后来,螺越来越入味。此时,品尝的人不仅会发出嘬螺的“啧啧”声,还能品尝到螺汤汁的鲜美。
对于热爱美食的中国人来说,螺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翻开美食地图,你会发现各地做螺的方式各不相同。
广州人食螺常配紫苏叶、大蒜头;桂林人食螺经常以切碎的薄荷为调料,吃起来有一丝淡淡的薄荷香;无锡人做螺塞肉,则是将螺肉和猪肉一起剁细,做出来的食物真是香气扑鼻。广西人食螺蛳粉,会用爽口的米粉配上酸笋、腐竹、酸豆角以及时令蔬菜,再浇上酸辣螺蛳汤,吃的时候,一股独特的气味扑面而来。
正因为广西人喜爱吃螺蛳粉,广西柳州还特别建了一个以螺蛳粉为主题的博物馆呢,你可以在馆内了解到螺蛳的“成名史”和正宗螺蛳粉的制作过程。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螺肉可以被做成鲜香的菜品,它的壳同样有大用处。螺壳本身硬度大、耐保存,而混入螺壳的土硬度更高,所以在人们还居住土坯房的时代,工匠们会把螺壳混入土中来盖房子,有时用这样的泥土来建造房屋的承重墙,有时用这样的泥土建造整间房屋。层层叠叠的螺壳墙,远远看上去是不是很有特色呢?现在,云南省昆明市普宁区的河泊村中,还保留着许多年代久远的螺蛳壳房子呢,有些已经有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十分坚固,冬暖夏涼。
今天,“万物皆可螺蛳粉”已经深入人心,螺也成了人们餐桌上“出镜率”很高的一种食物。“小吃大灵魂,螺小赛乾坤。”流传了万年的美味,今天依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