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张窑村陶烧的艺术之美与传承发展*

2023-09-26 09:06陈毛华
陶瓷 2023年9期
关键词:沙颍河胶泥陶器

汪 洋 高 瑜 陈毛华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1)

1 阜阳市张窑村传统陶烧的历史

阜阳市张窑村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沙颍河的北岸,离阜阳市区约10 km,在我国著名的界首彩陶“十三窑”[1]窑址下游50 km 处。沙颍河的河道在阜阳颍泉区自北向南有一个大弯道,张窑村正处于弯道由西向东的衔接处。据1989年版阜阳县地名办公室编纂的《阜阳县地名录》[2]记载:“张窑:清初有张姓在此烧窑,故名”。据此,张窑村至少有400年的烧窑历史传统,比界首彩陶“十三窑”要晚600年。据当地人介绍,张窑村本来是能够“出七十二将”且“日出万贯”的风水宝地,结果却被毛巡按治风水给治住了,后来的张窑成了只能“出七十二窑匠”和“日出万罐”名副其实的张窑村了。由此可见,当时张窑村陶烧(以下简称“张窑陶烧”)的规模比较宏大,只不过没有界首“十三窑”出名。

目前中国最早的陶器是2012 年发现于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的陶罐碎片[3],距今约2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的陶烧技艺就已经存在。从黄河流域传来的陶烧技艺得以继承和发扬[4],先民们在沙颍河两岸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陶烧手工业品的生产,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售卖等。西周时期在阜阳境内先后建立了胡子国、沈国等。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阜阳境内设置了胡县、矩阳、鄴丘、新阳县等。秦朝改由陈郡管辖。两汉到三国时期设汝南郡。北魏归颍州管辖[5],宋朝则将州升级为顺昌府,到明清时改称颍州府,历朝历代阜阳的名字虽然几经更迭,但始终得以传承和扩大,而且官府设置的管理级别越来越高,足见居住在沙颍河和淮河两岸人丁兴旺,实现了沙颍河和淮河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在当时交通以水路为主的时代,沙颍河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北宋年间,沙颍河是中原地区通往江南必经之路,北宋元丰年间是汴京通往建康、杭州必经之道。元、明时期,在新阳(现在的界首)设监镇官、驿站等,负责查缉盐货、征收赋税[6]。交通便利带来了当地经济繁荣,沙颍河两岸生产的生活日用陶器也应运飞速发展,据考证,界首有四条航道可供上下[7],产品畅销各地,距离界首下游的张窑陶烧自然也不例外。《嘉庆重修一统志》说:“川原平旷,土壤饶沃,为舟车四达之区,无冈垄盘结之势。”[8]沙颍河两岸陶烧原材料丰富,水路交通条件便利以及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为张窖陶烧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

由于受到战争、干旱、雨灾等恶劣环境和社会影响,张窖村大部分窑口都已被捣毁,尽管当前张窑陶烧土窑还有残存,但早已破旧不堪,甚至有的楼房就建在旧的窑址上,村里还有部分年纪较大的老艺人。为避免陶烧传统文化的消失,政府、专家学者、考古人员、企业家、艺术工作者都在对传统陶瓷窑口进行挖掘、考查,并在传统陶瓷产区的保护和技艺传承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史料,均没有对张窑陶烧的报道。为做好张窑村的陶烧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笔者以张窑陶烧为研究对象,从造型、装饰、生活、审美等角度挖掘张窑陶烧的艺术价值,对丰富当代陶瓷艺术的语言形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挖掘皖北地区的陶瓷艺术,丰富安徽省陶瓷文化。

2 张窑陶烧的艺术之美

2.1 张窑陶烧的造型之美

造型是陶器艺术外在形象的基础,陶器造型的组成基本元素就是点、线、面,由点形成线,由线形成面,由面形成体。陶瓷艺术造型形象通过线、面的不同组合、不同体量的大小对比、轮廓的起起伏伏、空间的虚虚实实,以及长、宽、高比例不同来实现。造型的整体性和局部性是相辅相成的,局部服从整体,整体又制约着局部。目前存世的张窑陶烧器型以生活器皿为主,从分类上主要有盆、钵、瓶、罐、盘、炉等[9]。

张窑陶烧的主要特征是器物均为平底露胎,腹部多宽大,器型的外轮廓多以曲线为主,线条和谐优美。从实用的角度看,可以装更多的食物[10]。这与当时皖北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在抗金时期,沙颍河流域成为战乱之地[11],后又遭遇黄河泛滥,天灾人祸等交织在一起,饥民四处逃荒,一旦情形有所好转又返回家乡,平时将粮食贮存在陶器当中,以备不时之需,购买腹部大的陶器可以存储更多的粮食。另外,张窑陶烧中有一种最典型的陶器是小口罐(见图1),小口罐造型特点是口小、颈直、腹鼓、下部收小,这种小口罐的主要用处是装酒。还有一种是大口罐,通常用作酒坛[12]。阜阳地处颍淮之滨、中原腹地,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华酒文化的正脉延续和黄淮名酒经典产区的核心地带[13]。酿酒也是沙颍河流域的手工业之一,据《朝议大夫贾公墓志铭》载:贾仲通在宋太宗时就曾“监颍州酒税”[14]。“银条清”、“风曲”都是宋人记载的颍州名酒系列[15]。阜阳是小麦等酿酒粮食的主产区,上到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盛行饮酒之风。沙颍河两岸家家户户都有存储白酒的需求,这种陶罐也是生活刚需。陶罐还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戚朋友,因其腹部大,显得比较圆润,酒代表长长久久,送人酒罐寓意两家关系地久天长、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除了陶罐之外,张窑陶烧中的盆也是当地器皿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其中大红素盆就是典型代表(见图2),盆的形状有折沿的、卷沿的、敞口的,这类盆作为生活用具较多。碗、盘、钵则完成是敞口,通常用作盛菜和酒水的饮用。瓶与“平”同音,也是当地老百姓家家户户必备的器物,作为家庭中的一种景观摆设,寓意生活和家人平平安安,其次还可供文人雅士把玩,鉴赏,如家中有女儿出嫁,瓶也作为嫁妆,成为当地一种风俗。壶多为四系壶,也有两系壶,工匠往往根据重量、高度来确定具体是四系还是两系,壶的体型通常憨厚敦实,高度不高,平底,显得稳重,多用于盛装食用油、米面等粮食。

图2 装置杂石的红盆

张窑陶烧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黄胶泥进行制作,据文献报道,由于黄河夺淮,宋朝元仁宗延祐年间颍河泛滥,留下大面积黏土沉积层,由此形成丰富且可塑性极强的制陶原料,当地人称为黄胶泥。黄胶泥有大、小胶泥之分,一般把黄河水泛颍之前所淤积的黏土称为小胶泥,其土质偏硬,可以做泥盆或钵等简易形态的器型;黄河水泛颍之后淤积的黏土则称为大胶泥,其土质偏软,延展性和可塑性强,含铁量低,适合制作瓶、罐较为造型繁杂的器型,相较于小胶泥其可塑性较强。民间流传“黄胶泥没有娘,越摔越瓤。”这句话道出了黄胶泥泥性和极强的可塑性。黄胶泥对张窑陶烧造型呈现起到重要帮助作用,并且使张窑村工匠在继承和发展北方瓷窑先进制瓷技术方面得到充分地利用与发挥。

2.2 张窑陶烧的装饰之美

通过田野调查,从当地老艺人口述得知,当年沙颍河两岸烧窑比较多,烧制的器物类型主要为村民的日用器物,诸如面盆、水罐、陶制烟囱、花盆、油罐、盐罐等,五里八村,家家户户无不使用张窑的盆盆罐罐,价格公道,方便实用。张窑陶烧是一种源自民间的艺术,创作者主要是当地陶烧工匠,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目前留存的张窑陶烧大多是上釉的盆、罐等功能性生活日用品,上釉是张窑陶烧装饰的最大特点。张窑陶烧除了上釉色之外,也有少量水波纹的装饰,在目前暂存在民间的陶器中比较少见。张窑陶烧的装饰之美就是淳朴,使其散发出独具特色的泥土气息。

张窑村为什么没有出现“界首彩陶”美丽装饰,极有可能是缺乏相关刻画的人才,烧陶工匠并无刻画基础。张窑陶烧制作主要是通过家庭作坊式生产,通过师带徒传授制陶烧陶技艺。技艺传授上也是言传心会,由于刻画人才缺乏,后继更加乏人,装饰就停留在上釉层面。其次有可能受到造型、材料、釉水以及烧窑温度的限制。张窑出炉的日常生活用陶器器型较小。如日常用的钵、饭、碟、盘等生活用品,价格便宜,更新快,不需要额外刻画,适合皖北农村家庭的需要,也显示出皖北地区人民质朴厚道、直爽硬朗的风格。在陶器上进行装饰和上釉水,还需要从外地购买化妆土和材料,增加了陶器的成本和价格,在皖北农村地区没有市场。在陶器的烧制温度上,烧窑的材料大多是当地盛产的麦草和树木等植物性材料,它们产生的热量不大,炉温不高,而烧制丰富图案的陶瓷需要更高的温度,也限制了张窑陶烧烧制出更加精美的陶器。正好黄胶泥制作的陶器只需要低温烧制,产出的陶器属于低温釉陶或素陶。张窑村地处淮北平原,地面上没有遮挡物,烧制陶器需要保温效果较好的窑炉。从张窑村留存的窑址来看,属于清一色、半倒焰式的馒头土窑。这种馒头窑保温性能好,节约燃料,烧制成本低。综合天、地和人等各种因素综合来看,张窑陶烧产出这种生活用品陶器是必然的。

2.3 张窑陶烧的生活之美

陶瓷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产物[16],它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同时又是精神世界的产物,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服务的。张窑陶烧艺术的生活美体现在:它不仅满足了当时广大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融入沙颍河两岸生活、风俗等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沙颍河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17],沙颍河成为皖北地区商品流通的主要通道[18]。“向来河南货物由颍河、涡河舟运至此上岸,陆路至浦口发往苏杭;亦有苏杭绸缎、杂货等由浦口起旱,至长淮雇船运赴颍、亳、河南等处。”南北文化在此不断交融对话,像豫剧在阜阳本地很有市场,黄梅、越曲亦常有耳闻,但主要以中原地区风俗居多。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支柱[19],沙颍河两岸的人民也不例外。张窑村的老百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制作陶器,一方面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自己和他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是支持张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张窑地处皖西北边陲,广袤的淮北平原上,一条沙颍河穿流而过,靠着老天的恩赐,用当地盛产黄胶泥生产陶器,属于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一群种地的农百姓一边忙于田间劳作,一边忙于生计,在贫穷和饥饿的条件下进行创作和陶烧,可以想像,张窑陶烧天生就具有劳动美和生活美的有机统一。

2.4 张窑陶烧的艺术之美

张窑村传统陶烧器物具有独特的实用和审美价值,在艺术审美情趣方面,映射时代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和人文审美观念和精神情操[21],具备艺术、技术、材料、观念的综合性能。康德有一著名命题:“自然在它同时显现出像技术那样的景观时,它才是美的。”[22]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我们虽然也意识到技术是技术,但只要它是显现出自然般的景观时,就可以说它是美丽的。”因此,自然美与艺术美应当是对立统一的[23]。张窑的陶烧传统器物的精神来自于纯粹的自然物质,体现了自然美与劳动美的高度融合。技术在其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实用艺术中是以精巧熟练的手艺为基础,在艺术的内在精神中寻求具有目的性的发挥过程。在一个艺术作品中,艺术与技术是对立统一的,舍弃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生命力,两者的完美融合,才会创造出体现有生命力的作品。

张窑陶烧由于釉层的保护,具有抗冷热、耐酸碱腐蚀的功能,这些属性使张窑陶烧具有了物质功能第一性的审美特征。张窑陶烧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讲究实用和审美并重,张窑陶烧的宽度和高度之比接近于0.618 黄金比例分割点,符合视觉审美。张窑陶烧器物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的并重发展,除了陶烧的“物质”美之外,并将客观形式中的抽象生命延伸至最高的限度[24],让观赏者发生外在共鸣,如果仔细品味张窑陶烧器物所表达的情感,回想当年的工匠火热的制作和烧窑生活场景、陶器出窑的期盼,填街塞巷的吆喝声音,则走进张窑陶烧的艺术世界,并为之感叹,仿佛当年的工匠吟唱着千百年流传的民谣:“鱼盆圆又圆,出在沙河南,有人买了去,富贵万万年!”就在眼前[25~26]。要做好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代新一代陶瓷人的使命和担当。

3 张窑村传统陶烧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3.1 张窑陶烧技艺保护性恢复

张窑陶烧的传统技艺亟需保护。目前张窑村还具备陶烧技艺的在世老工匠已经不多了,年龄基本上都在65周岁以上。当他们诉说起陶器烧制的时代,两眼中露出自豪和骄傲的光芒,既是对年轻大好时光的回忆和不舍,也是对自身拥有陶烧技艺的自豪和惋惜,而现在,村里已没有陶烧技艺的后继之人了。当年引以为荣的实用陶烧器物,在当代的生活中,已无多大用处,国家对像张窑村这样既无产值也无影响的陶烧技艺没有任何保护的措施和手段,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几十年后连那段记忆都会消失。从事陶瓷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健在的陶烧老艺人加紧开展对张窑村传统陶烧技艺资料整理、传承、教育等保护性工作,做到传统陶烧技艺的最大化恢复。通过对传统陶烧技艺的保护和恢复、对传统的陶烧器物做到一比一的仿真复原,从而了解皖北沙颍河流域历史不同阶段人们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对器物的大小、装饰及反映当年人们的审美的趣味做全面的研究,对于弥补这一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沙颍河文化的传承。

3.2 张窑村传统陶烧场所的保护性恢复

目前张窑村传统陶器制作场所几乎被毁坏,仅仅留有几个残存的窑,毁坏也是比较严重,为了更好的继承张窑的传统陶烧,依据当年烧制的环境和场所,可以循着老工匠艺人的回忆和讲解,结合研究发现,实现窑址最大程度的恢复性建设,既是对张窑传统陶烧技艺完整性保护的一部分,也是张窑陶烧传统文化继承的一部分,让后继者了解其全貌,品读历史,汲取沙颍河两岸人民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营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再立新功。恢复的张窑村陶烧窑址既可以开展陶瓷艺术教育,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走进百姓的生活,又可以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促进人文、艺术和陶瓷文化的交融、普及和发展,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素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让人民有地方去看,有地方去玩,有地方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

3.3 张窑陶烧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进程中,自然面临着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问题。①坚守张窑陶烧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初心使命,传承张窑陶烧技艺就是文化的传承。它不是将传统手工艺技术单一的传承再现,而是把张窑陶烧所承载的情感内容承续到现代的文化意识形态之中,给予它新的创新发展和历史使命。我们需要将张窑陶烧的传统价值置于当代时尚艺术之中,运用“设计+工业化互联网”的模式赋能,整合体验设计、数字技术、互联网等资源,形成设计创造和互联网数字平台融合协同的有机系统,打通从产品到产业、从产品到服务的通路,塑造张窑陶烧体验经济新兴产业,驱动张窑陶烧产业资源合理配置,解决张窑陶烧一、二、三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融合的问题[27],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这是保护、传承和求变的突破口。②做好传承和发展就是要延续张窑工匠的首创、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文化基因。习近平指出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28]过去张窑陶烧以实用主义为老百姓的生活服务,今天的张窑陶烧继续秉承实用的原则,为这个时代服务。这个实用既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实用陶器,又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否则它就会失去文化寄托、传承的功能。在新时代如何服务好老百姓? 就是要通过“设计”。设计的核心在于塑造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与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达成共识,更好服务于老百姓。张窑陶烧融入“设计”植入当代社会生活元素,将泥土的无声语言转化成艺术的生动语言,形成独特的颍淮文化。③做好张窑陶烧传承人的人才培养工作。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安徽省率先开设陶瓷制造技术与工艺专业,培养陶瓷制造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是张窑陶烧传承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与高校、陶器工作室等合作,加强专业学习,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传承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阜阳乡村振兴学院平台和张窑村开展深入合作,创新张窑陶烧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生产方式,就张窑村旧窑遗址保护性恢复、乡村文化振兴等提出可行性方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④注重黄胶泥材料的合理开采,切实与沙颍河的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沙颍河上下游正在着力打造沙颍河景观带,力争把沙颍河建设成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生态河、致富河、开放河、文化河、幸福河[29]。张窑村可以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将旧窑址保护起来,作为观光休闲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建设张窑陶烧的体验工场和线上线下体验式营销场所,打造聚焦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的产业场景。在科普教育、陶器制作体验、陶器欣赏、非遗传承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体验式服务。加强对黄胶泥材料的研究,合理开采黄胶泥,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贡献出张窑陶烧的力量。⑤当地政府出台张窑陶烧保护发展的帮扶措施,在土地、贷款、税收、市场等方面提供政策上的帮扶,鼓励张窑陶烧的产业化发展和精致化生产。

综上所述,张窑陶烧是时代的产物,有着皖北沙颍河流域的特色,是区域文化的鲜活载体,它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承载着老百姓的记忆,探讨张窑陶烧的发展过程、艺术之美和传承发展,就是为了挖掘沙颍河两岸的陶烧文化,更好地汲取张窑陶烧蕴含的优秀文化营养,服务于乡村文化需求,借助“设计+工业化互联网”思维做好传承和发展,让新时代再出发。

猜你喜欢
沙颍河胶泥陶器
沙颍河流域管理
SBS/弹性胶泥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沙颍河耿楼复线船闸通航水位分析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马未都忆旧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华为VCN500视频存储云节点在张石高速胶泥湾收费站的应用
沙颍河流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