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轶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技术、组织模式、学习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小学教育逐渐由原先“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向“以学为主”的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模式转变,从而对小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提出新的空间诉求。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用房以成人的思维为主导,建筑空间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引性,通常采用单侧走廊加教室形成的基本空间形式,普通教室之外的校园空间处于从属地位,通常功能简单、空间单调,整个教学空间较封闭和缺乏互动;而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学习”将成为学生主动完成的行为,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这需要设计师提供更多样化、复合化、开放化、易达化的学校空间,让学生将“学”这个行为发挥得更主动和更自然,从而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1]。
非正式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成人教育家马尔科姆·诺尔斯基于终身教育研究提出,作为一种多元、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步扩大到科研的各个领域。在查找的文献及研究中的成果来看,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不是简单的对立,与正式学习相比,非正式学习是个人知识建构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变化,强调自主性、灵活性和情景学习。
如果正式学习以教师为导向,则计划的正式课程(结构化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正式学习之外,非正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不固定地点和时间的随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涵盖学科学习之外的以活动为主的学习,通过参与活动,学生间接产生认知,学习能力提高,技能提升,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周围环境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人文、气候等也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2]。
在新型教育模式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的时空中。传统小学教学楼单一的固化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的空间需求,加强小学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已成为必然趋势。
小学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根据学习活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3 种类型。
(1)以学习者自身出发,相对独立、安静,偏私密性空间为个人学习空间,要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2)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讨论、合作等活动是主要的,需要相对独立,同时考虑到小组学习空间的共享空间,需要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减少学习小组活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3)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群体空间,注重空间的公共性和灵活性,是一个集体学习空间,能促进学习者的广泛交流和积极参与。
根据以上活动形式,结合对新型教育模式的深入解读,对非正式学习空间提出自然情境化、多样化、复合化、整体化、多层次、开放化、易达性等诉求。
小学教学楼非正式学习活动可分为7 类:交流活动、游戏活动、阅读活动、展示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演讲活动。通过对其活动和建筑空间的主要形式进行总结,小学教学楼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包括交通空间。
通过对遂宁市河东新区第二小学的设计,探索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应用。
遂宁市河东新区第二小学项目和国内很多学校建筑一样,面临着教学空间存在激增和用地集约化,以及朝向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而作为设计者,希望设计出来的空间能具有趣味性、复合性、多样性,能让学生与自然产生更多的亲密接触。
通过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研究学习,我们知道小学教学楼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包括交通空间、公共空间和资源空间3 个基本要素。
(1)交通空间。指学校走廊、楼梯等功能的交通导向空间,其中,非正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交流活动和展示活动。
(2)公共空间。它是指以学生公共活动为主的空间,如大厅、内院、活动屋顶、教学楼平台等,其中,非正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交流活动、示范活动和实践活动。
(3)资源空间。指学校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等特殊教室、演讲厅、体育馆、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场所。其中,非正式学习活动包括阅读活动、实践活动、体育运动活动和讲演活动。
非正式活动空间不能独立于课堂空间,需要与整体学习空间联系起来考虑,形成有序的空间结构。3 个基本空间元素不是随意拼凑的,而是需要从空间构成结构和空间层次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复合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缩短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学习空间的活力[3]。
在经过反复多次的方案重组和修改后,我们摒弃了传统外廊式3 个单元顺道路布局的形式,将外廊改为内廊,扩大中庭,将原有的3 个教学单元组合为两个,优点是拓宽了建筑与城市干道之间的距离,留出绿化区并隔离噪音,同时将中庭由原本的25m 扩大到了35~40m,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中庭活动空间。图1 为设计布局。
图1 设计布局
接着将北侧沿街面(不是正北)的建筑单元进行扭转,顺应了南北朝向,解决了教室的采光问题,同时利用扭转形成的空间,丰富了交通空间。图2 为扭转示意图。
图2 扭转
在此基础上,建筑的二层增加架空平台,通过平台学生在一层和二层均可到达教学区,平台的设置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串联了建筑单元,更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和交流空间,通过对平台空间的扩展和架空层的应用,在集约的用地上,我们构建出大量的可供学生活动的公共空间,为非正式学习空间做铺设。图3 为空间扩展。
图3 空间扩展
4.3.1 水平关系
通过对非正式学习的活动统计,利用校园走廊产生较多如课后交流、小组游戏等活动,而一些较集体性的活动多发生在公共大厅类的空间中。由于建筑单元的扭转,走廊内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律的楔形扩大空间,这些扩大空间为学生的交流和玩耍提供了场所,当学校的走廊不再单纯的只是连接教室与教室的通道,走廊内这些成规律的扩大空间,既可满足个人和小组的空间使用,也能就近满足集体性的空间使用,同时,由于空间的变化使原本更符合成人目的性的线性空间变为更适合儿童心理的漫游行进空间,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变化的学习场所[4]。图4 为二层平面图。
图4 二层平面图
4.3.2 竖向关系
通过大小两个内庭院、架空层、分层对位叠合的扩大活动区设置,以及屋顶的利用,在有限的空间中堆放更多的学习空间。建筑在不同层次有不同功能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便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使用,使学校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
4.3.3 扩展空间
由于用地的集约,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和激活可利用的空间,结合各种非正式学习活动的需要,附加的屋顶、架空、延伸平台等空间补充了学习空间,增加了空间层次。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创造更多户外和半户外的开放式学习场所,丰富学生交流活动的空间,增加学生与自然的接触。
4.3.4 中庭空间
中庭所在的一层,是结合音乐、美术、实验室、展览室、体育馆等资源空间和架空空间的复合空间,各类专业教室围绕着中庭,内设塑胶活动场地、儿童座椅,以便学生课间活动,草坪和树木将自然环境融入其中,通过架空中庭与操场相联系,将建筑多变的空间融为一个整体,非正式学习空间通过塑造和激发学生的日常学习、身体感知和精神接触,激发学生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有趣的探索[5]。
4.3.5 架空生成
通过空间架空,扩大不受日晒、雨雪等天气因素影响的半户外活动场所,有效增加学生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营造自然的学习环境。在头顶区域,在增加学校室外空间的空间连续性的同时,用一种地方感来定义活动空间是可能的,产生半开敞的空间层次类型,带来复合化的空间形式。
4.3.6 扩展平台
利用下层屋顶和架空顶部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多重地面,形成学生的自由玩耍的场所,既可均衡各年级的使用需求,又丰富了学习空间的层次,在集约用地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提升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可达性与空间使用的公平性。
4.3.7 屋顶种植园
由于屋顶空间位于建筑的顶部,它相对独立,空间开阔,有良好的视野和光线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屋顶空间种植植物,天文观测可以放松身心,屋顶不仅是空间的顶面,它也是学生活动、种植和实验的场所,将原本无用的屋顶空间变成了学生非正式的学习空间。
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小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学习,将空间要素进行复合化设计,水平与竖向相结合,使非正式学习空间与学习空间形成整体化,各空间要素相互激活,将学习活动扩展到公共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通过对小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探索及设计上的应用,在遂宁市河东新区第二小学项目中,我们首层除提供1000m2+的大小中庭空间,和约2000m2的公共聚集活动空间;二层在教学区提供1600m2的公共聚集活动空间外,和约2400m2的室外架空平台;三层和四层教学区也依旧每层约1800m2的公共聚集活动空间;顶层可利用屋顶平台作年级的种植观察园,总计提供了约7500m2的室内公共聚集活动空间,近6000m2的平台活动空间,结合新型的教育模式,相信这会是一所值得期待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