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 张燕妮 武艳慧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
1 研究背景
计算机已经融入人类社会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熟练程度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1]。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同时要求建立服务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推动学科专业由理论型学科向应用型学科转变。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2]。
2 计算机应用基础现状分析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3],教育部在最新发布的指导文件中要求“逐步推广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测试”。在响应号召的同时减轻师生负担,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数字化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当前,信息化发展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型,目前的教学模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一定改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吸收与转变。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渐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面对众多的在校大学生,多名教师如何协调授课内容并根据学生需要动态调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当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和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基础的差异仍然存在;第二,教学目标还不明确;第三,学生基数庞大,教师工作量大;第四,教学模式陈旧,考试形式单一;第五,线上纯理论教学,无实际操作环节,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散漫[4]。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动态调整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且有利于信息的长久保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5],该课程包括大量专业术语和概念,教师在课程考核中若只使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学生通过考前突击背诵就能拿高分的理论知识,这样只能简单测试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难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1) 学生无法有效掌握所学内容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普遍采用演示法,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养成不愿思考的不良习惯,和目前推行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想背道而驰[6]。而且此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在计算机软件中掌握课堂上仅有的操作,忽视了学生在操作软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的培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也不利于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7]。
2) 学生缺乏浓厚的兴趣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对计算机原理、结构、软硬件体系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由于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在逻辑上更强,因此需要具备大量的基础知识。学生既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又要有适当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最初学习计算机的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作为全校通识课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中,实践课时较少,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各种操作技能。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8]。然而在实际实践教学中,部分老师还不能改变这一概念,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一味地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形式单一,区分度低,忽视学生差别,影响了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成为导致实践动手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师生比失调、考核方式落后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9]。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导致在校学生众多,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要求,导致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形式相对陈旧、教学改革热情有所降低,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热情也有所降低。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掌握知识快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在评价过程中,仅靠一套测试题来检验学生,与学生的知识、技术有一定的偏差。该评测法的低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从而影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3 数字化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专业化转型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作用,它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明显[9],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受到各个层面的重视。数字化改革方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改革,特别是在考试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促进提高。同时,帮助各专业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解决各专业领域以及在今后工作中实际遇见的问题。
1) 教材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比如,最新版本操作系统为Windows 11而教材中仍然是关于Windows 7系统;目前Microsoft Of?fice 最新版本为2021 版,而众多教材甚至采用的为2007版本;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无线网络,而目前的一些教材介绍仍为有线网络。紧跟时代变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原有知识进行优化,也可以添加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增加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小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
2) 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的改革
计算思维已成为信息时代解决问题最有力的工具,也成为现代人类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核心能力。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課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作为控制、管理、认知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要将被动接受的、无意义的纯理论教学转变为有意义的主动发现学习,把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改为思维方式的教学,结合实际的工作案例,训练抽象的思维方式,提高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自主的、灵活的项目式小组学习。教学环境由教师控制的、单终端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白板演示转变为师生平等控制的、多终端的交互式云环境,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在各个学科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试方式的改革
数字化教学改革方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进行无纸化改革,解决了高校考试方式落后的问题。传统的纸质版考试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归档材料容易丢失不易保存,也增加了教学事故的风险系数。通过本教学改革,考试试卷由系统自动随机生成,同时每位学生的试题内容不一致,减少了学生的作弊行为,同时可减少教师出试卷、检查试卷格式的工作量,电子试卷可入库永久保存,节约纸张,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4 搭建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平台
针对上述现状,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之下,计算机工程系搭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平台。该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以下功能:
1) 数字化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有的教学准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字化平台所提供的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轻松地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师只需在课前利用该平台信息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充分结合专业特色,比如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内容讲解注重设计性,而针对理工科专业则对数字公式等强调严谨性和正确性。课后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
2) 数字化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专业学生可以统一登录到教学平台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包括PPT、音频、视频、实践相关资料等。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实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可以针对每个同学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可以分层布置任务,从而摆脱仅限于基于纸笔的局限。
3) 数字化课前预习与课后辅导
通过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教师能够方便地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后辅导。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入平台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在课前分发与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在线看到学生的预习时间,确保预习效果。课堂之后,老师可以设置课后任务,设定作业期限,同时可以在互动区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4) 数字化考核方式
通过数字化平台的使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统一登录到该教学平台考试,随机生成试卷,保证达到每人一套题进行考核,防止学生互相抄袭。系统自动提交试卷,客观题采用机器自动阅卷方式,主观题教师在后台进行评卷,从而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评卷完成后根据答题情况形成统计信息,方便教师针对易错题、难题进行分析,调整题目难度,从而使得考试题目、类型科学合理。
5 数字化教学平台效果分析
采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并且在线提交理论和实践环节等作业,为了解决课程内容的问题或反馈,教师可以线上修改和回应学生的问题或操作,节约时间成本,保證学生的学习效果。
1) 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同时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 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努力在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系统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在制度建设、运作机制等方面有创新。
3) 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整个教学过程均通过系统平台方式组织教学,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同时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师生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双向交流,极大地拓展了师生的交流渠道,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6 结束语
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化教学平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各地将继续强化网上教学研究,深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