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传雷,郝 冉,倪昊琦
(江苏省地震局,江苏 南京 210000)
构造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不断积累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突然破裂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构造地震孕育过程中,岩石中微破裂大小和数目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壳流体的热平衡状态被打破。地下流体水温观测是反应地下热平衡变化的一种观测手段。在地震孕育及发生的过程中,观测点的热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造成地下水温前兆异常。因此地下水温度异常作为一种有效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特别是在短临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无论是对水温同震响应的研究[1-5],还是水温在震前的异常特征分析[6-9],水温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刘莲花[10]、付子忠[11]、叶秀薇等[12]人研究发现,造成水温异常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一为观测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水温异常变化,如仪器故障,供电故障等;二是观测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水温异常变化,如抽、注水,大型深挖等;三是地热场发生变化导致水温异常变化,即我们所熟知的地震前兆异常,此种异常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文针对宿迁苏05 井2020 年4 月初开始出现的中层水温异常变化,运用基本数据分析、离散小波分析、地震前兆分析、辅助探头对比观测等多种方式对苏05 井中层水温异常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异常成因。
江苏宿迁苏05 井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关庙镇农科村西南(图1),地质构造上位于郯庐断裂带以东约23 km,沐阳凹陷内平原地区。苏05井钻井深976 m,套管深度975 m,由于井内沉淤,当前井深934 m,观测段为827~862 m,系白垩纪赤山组细沙岩。主测项为静水位与中层水温,其中水位埋深约6.2 m,水位探头距井口11.96 m;中层水温探头最初下放时距井口距离165 m,但由于长期观测,吊装线缆会产生一定拉伸,使吊装线缆长度增加,探头深度会相应增加,水温为19 ℃~20 ℃左右。苏05 井观测站附近无大的地表水体,观测含水层埋深较深,含水层埋藏于570 m 以下,缺乏直接补给,水循环缓慢,其上泰州组地层构成良好的隔水顶板,使该含水层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由于水泥固井质量欠佳(可能存在裂隙),井水与地表水有一定联系。除主测项为水位、水温外,苏05 井还配套建有辅助测项,气温、气压与降水量。苏05 井水温异常变化前,采用DRSW-2综合仪进行数据观测,水温的日变形态为震荡型,年动态为缓慢下降。
图1 苏05井历史地震(2010-2021年)Fig.1 Historical earthquake of Su 05 Well(2010-2021)
2020 年4 月初,苏05 井中层水温数据开始出现加速下降异常变化(图2),至4 月中旬,下降速率增快,并开始保持恒定速率下降。2021 年1 月到3 月数据由下降转为上升,在此期间下降幅度为58‰℃。水温转折过程中发生了2021年1月4日安徽广德ML4.3地震,震中距苏05 井339 km。2021 年3-6 月数据趋于稳定,7 月开始再次出现下降变化,且下降速率与下降幅度均大于第一次下降速率与幅度,截至2021 年12 月底,最大变化幅度已达124‰ ℃。第二次下降过程中测点周边共发生三次规模型地震,分别为2021 年11 月11 日江苏大丰海域ML5.4 地震,震中距苏05 井295 km;2021 年12月8 日江苏大丰海域ML4.5 地震,震中距苏05井292 km;2021 年12 月22 日江苏天宁ML4.8 地震,震中距苏05井290 km。震后水温仍呈现持续下降状态,变化幅度之大是宿迁苏05 井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
对苏05井观测系统进行检查,发现苏05井仪器运行正常,数据可以正常采集且没有异常数据。供电系统(交流电压224.5 V,直流电压12.17 V)、防雷系统(接地电阻0.4 Ω)运行正常,无断电、雷击痕迹。同时还测试网络系统,网络系统运行正常,传输延时9ms,数据可以正常传输,井孔未出现垮塌、套管变形、位置固定设施故障等现象,除每季度水位校测外,未移动井口盖板,井孔自身条件未发生改变。排除观测系统故障引起数据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观测系统工作情况,2020 年5 月14 日—5 月27 日先后对观测主机进行检查与更换,更换后改用RTP-2 观测主机进行数据记录。两次对观测主机的维修,基本排除主机故障造成数据异常的情况。6月4日,将温度探头上提1 m,静置5小时,待观测数据稳定记录后将探头归于原位,在此期间中层水温上升22.8‰ ℃,符合当前深度地温梯度变化水平,对于短时间、低温差环境,探头灵敏度真实可靠。
对附近观测场地、观测环境变化、人为干扰进行调查。其中,距离观测点50 m 灌溉水渠蓄水量未发生改变;周围未见大型在建项目,无注水、抽水、深挖等大型施工作业。在观测场地周围,西北方向45 m 处和东北方向50 m处,当地居民为改善排污系统,挖掘长宽高分别为3 m、1 m、2 m 排污井坑,但排污坑为浅表工程,未形成积水。排除观测场地、观测环境变化、人为干扰引起数据变化。
苏05井中层水温从2010年初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在整体上升趋势背景下,不定时段会出现下降变化。通过历史震例归纳总结发现(表1),在下降变化过程中,5 次映震效应明显。5 次地震发生前一周至三个月内苏05 井中层水温出现异常变化,异常均表现为中层水温的下降变化,下降幅度保持在3‰ ℃左右,最高下降幅度未超过5‰ ℃。地震发生在下降变化转折点或持续下降变化过程中,在地震发生后一至两周内中层水温数据恢复到异常变化前水平,并保持整体缓慢上升的趋势。
2020 年4 月初,苏05 井数据出现异常下降变化,此次下降变化相比于历年地震前兆异常变化均有所不同。首先是下降幅度,此次异常变化幅度远高于历年地震前兆异常平均变化幅度,最高达到25 倍;其次是异常持续时间,此次下降变化虽中间时段有所缓和,但整体异常变化时间持续近两年,是历年地震前兆异常平均变化时间的24 倍;最后是震后恢复情况,此次异常变化期间共发生4次地震,4次地震均发生在下降或下降转折阶段,相比于历年地震前兆异常震后恢复的规律,此次异常变化在震后均未恢复至原有水平,而是保持原有变化规律。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此次异常变化相比于历年地震前兆异常变化,映震效应不明显,初步怀疑为非地震引起的异常变化。
为更好地监测数据变化,经过专家讨论决定,在不影响观测条件的前提下,另下放一支探头实施对比观测。2020 年6 月4 日,宿迁苏05 井下放新探头,下放深度为距井口165 m,保证原探头与新探头同层位记录,并采用同一主机记录观测数据,充分保证原探头与新探头观测环境的一致性。为保证新探头数据记录的平稳性,采用记录1 个月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剔除人为干扰处理后绘制对比观测图(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探头与新探头二者数据记录趋势截然不同。原探头整体趋势呈现不规则变化,新探头整体趋势呈匀速上升趋势。通过相关性计算得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17,呈极低的负相关关系[13]。
经过长达两年的跟踪分析,结合苏05 井历史动态监测能力,采用同井测项分析、近台同测项对比分析、离散正交小波分析等分析手段,以达到进一步了解数据变化实质的目的。
对于单台数据分析而言,最直观、快速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同井多测项对比分析。苏05 井观测系统中除中层水温测项外,还包括同井静水位测项与辅助观测测项,且静水位数据与中层水温数据呈负相关关系,即夏季雨季静水位数据相对上升,中层水温数据小幅下降。从苏05 井同井测项对比分析中发现(图4)。2017-2021年期间,在苏05井中层水温数据出现异常过程中,同井静水位数据并未发生明显相应变化,受季节性降雨影响,静水位数据保持夏高冬低的年变化趋势,整体趋势上升,符合历年来水位持续下降特性。
对苏05 井中层水温与降水量、气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地区2020 年年降水量与其他年份年降水量总体持平,未出现雨季提前、滞后等情况。2020 年4 月中层水温异常变化期间,苏05 井地区也未出现雷暴、低气压等极端天气,未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降雨,故认为苏05 井中层水温异常变化与降雨、低气压等极端天气无关。
相对于同井多测项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点同测项对比分析是数据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相对于同井多测项对比分析更具全面性。结合历史震例信息,本文特别选取与苏05 井位置相近,映震记录效果较好的苏02井、苏06井中层水温数据与苏05 井中层水温数据做进一步对比分析。苏02 井与苏05 井之间的距离约90 km,苏02 井地质构造上位于废黄河断裂带上,为灰岩裂隙承压水,水循环条件较好,映震效果明显。苏06 井与苏05 井之间的距离约100 km,苏06 井地质构造上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金湖凹陷刘庄构造兴隆集高点,为寒武纪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缺乏直接补给[14]。如图5 所示,在苏05井中层水温发生异常变化时,苏02井中层水温除人为干扰造成数据阶跃性变化外,整体表现为平稳状态。苏06 井除发生小幅度阶跃变化随后又恢复外,整体保持匀速上升的年变趋势。从3 台同测项对比中可以发现,当苏05井发生“下降-上升-下降”变化时,苏02井、苏06井均未发生相应变化。
从异常调查、历史震例、同井测项对比分析来看,苏05 井水温变化为单一测项变化,无同步异常配套,且异常变化幅度巨大。结合探头年限及井孔完整性,造成苏05 井水温变化的原因可能为探头元器件老化所致,观测时间越长越放大其不稳定性。综上所述,苏05 井水温变化为前兆异常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