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婷 周 博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大豆作为“五谷”之一的“菽”,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因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被称为“田中之肉”,除了能制成豆制品,还能加工成豆油、豆粕,其中豆粕是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可间接转化成肉、蛋、奶等产品。近年来,随着大豆产业加工链的延长,大豆的用途更加广泛,可用于制造肥皂、润滑油、油漆等工业产品,同时还是纤维塑料、医药等产业的重要原料。由此可见,大豆关系着国计民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油料和工业原料。
目前,我国大豆对外贸易依存度为83.7%,其中巴西、美国、阿根廷是我国进口大豆来源国进口量排名的前三位,这三个国家每年出口至中国的大豆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0%以上,总量超过8 500万吨。此外,乌拉圭、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处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排名的前列。
选择从哪个国家进口大豆、贸易量是多少、进口趋势如何,这些都受诸多因素影响,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市场效应。因此,通过探讨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而研判未来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展开探究。崔春晓、宣亚南(2007)发现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供需的变化、大豆的价格、大豆的品质差异和相关政策,并基于以上因素对中国大豆产业振兴提出相应对策[1]。高颖、田维明(2008)基于贸易双方的经济和人口规模、贸易距离、大豆价格、两国汇率、贸易政策等方面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因素做出定量评价,得到了大豆进口数量与中国经济规模呈同向增长关系、国内的大豆供给对进口有替代性的结论[2]。郑雨彤(2018)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存在影响[3]。曹姗姗(2018)认为出口国的高补贴大豆生产销售政策是影响大豆贸易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生产者、加工商对国外大豆过度依赖导致其利益遭受损害[4]。于晴(2020)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对中俄大豆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发现两国大豆贸易合作潜力巨大[5]。周杨、邵喜武(2020)通过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大豆进口贸易行为、政策干预以及豆农种豆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并对不同政策干预下的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对豆农种豆决策的影响进行了比较[6]。许多学者还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对中国大豆产业进口现状进行了探讨。陈姝睿(2021)发现中国GDP、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汇率、中美大豆价格差对大豆进口有显著正向影响,中美两国的贸易距离、贸易摩擦、菜籽油进口量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有抑制作用[7]。张红侠(2020)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推动了中俄农业贸易合作,大豆会成为两国农业合作中的“新亮点”[8]。还有学者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得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造成的影响不大,反而相对提高了我国农民的种豆积极性[9-11]。
基于以上,发现已有众多学者研究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但有针对性地将近20年排行前五的中国大豆进口国作为数据样本进行探讨的比较少。本文通过对2001—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贸易排名前五的国家,即巴西、美国、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的数据样本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对该五国大豆产量、与我国贸易关系、政策制度进行概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定量探究大豆进口贸易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挖掘我国大豆进口贸易中存在的规律和问题,为寻找更多的大豆进口替代国提供思路,并对我国大豆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及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2001—2020年巴西、美国和俄罗斯的大豆产量均逐年增加,而阿根廷和乌拉圭大豆产量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巴西大豆产量快速增长主要由于其自身地理条件优越、种植面积广、土壤含水量高。美国除了自身得天独厚的平原优势,农产品科技发展迅速也是大豆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阿根廷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国,近年来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大豆大幅减产:2016年遭遇强降雨导致许多豆田积水,严重损害了大豆质量;2018年由于拉尼娜现象遭遇极端干旱天气,并于大豆关键收获期遭遇洪涝灾害。乌拉圭同样也因自然灾害致使近年来大豆连续减产。俄罗斯20年来大豆产量一直稳步提升,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大豆发展趋势向好,具有很大的贸易发展潜力。
2001—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与种植面积增长态势大体相同,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大豆年产量为1 960万吨,而我国大豆每年需求量约1.1亿吨,可以看出我国国内大豆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种植面积小是产量不足的根本原因[12]。我国有14亿人口,而截至2022年耕地面积只有19.14亿亩(12 760.1万公顷),为保障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仅剩余3亿多亩地供其他农作物种植,也不能全部用来种植大豆,无法大幅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另外,我国大豆亩产很低,平均不到150 kg,如果每年需要的1亿吨大豆都在国内生产,则需要6亿多亩耕地,因此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的可行性不高。
我国大豆消费大量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其中90%以上的进口大豆来源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近十年巴西与我国的大豆贸易量不断攀升,美国与我国大豆贸易量不断下降。由于南北美大豆产业存在季节性特征,巴西、阿根廷大豆在4—5月收割,美国大豆在9—10月收割,因此不同时期的大豆供应方难以完全互相替代,并且我国与美国大豆贸易交易体量很大,短期难以消除对美国大豆的进口依赖。中国和乌拉圭各领域合作交流密切,成果丰硕,特别是在牧农渔业领域,两国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作为我国第五大大豆进口国,近两年合作趋势向好,具有很大的贸易发展潜力。
无论是巴西还是美国,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惠农政策,如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政府通过多项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和保护大豆产业,为大豆的稳定生产保驾护航。譬如,2018年,美国在应对中国加税举措下,给蒙受损失的农民发放巨额援助,其中大豆便是受援最多的行业之一。其补贴力度之大,种类之多,政策之详尽,都直接反映了美国政府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重视程度。自1995年巴西成为WTO成员以来,其农业政策的适时调整也为大豆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例如政府通过不同的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业发展,把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阿根廷政府在财政上一直高度依赖对农产品的高额关税征收,但近20年出口关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2008—2015年政府将大豆出口税从35%下调至30%,并于2018年下调至最低峰18%以促进农产品出口。乌拉圭的农业生产营商环境好,雇工自由、外汇自由,政策优势为进出口自由无配额、免收个人所得税,其中有10个自由区免除关税和所得税。俄罗斯政府对其国内的大豆种植行业给予了大力扶持,包括采取了优惠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几年均有提高。
牛顿万有引力模型衍生出来的贸易引力基本模型为:
其中,IMP,ij代表国家i到国家j的贸易额,GDP,i和GDP,j分别代表国家i和国家j的国内生产总值,DIS,ij代表两个国家之间的直线距离。本文在基础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口数量、汇率、大豆产量对大豆进口贸易额的影响,具体的模型构建如下:
3.2.1 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是贸易引力模型中的基础变量,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潜在供给和需求能力。一国的经济规模小,说明其潜在供给和需求能力小;反之,经济规模大,说明该国的潜在供给和需求能力大。本文将GDP作为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用GDP,it和GDP,jt分别表示i国t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和j国t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为亿美元,现价名义值。
3.2.2 贸易距离
贸易距离作为基础变量是贸易引力模型中的阻抗因素,主要决定着贸易成本。两国地理距离越近,产品交易风险越小,成本越低,越有利于进出口贸易;两国地理距离越远,产品交易风险越高,成本越高,越不利于进出口贸易。因此,贸易距离与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量存在负相关的关系。本文用两国首都间的地理距离乘以t期的布伦特原油价格指数,以消除模型中的共线性问题[13],得到的贸易距离用DIS,ijt表示。
3.2.3 汇率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其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当人民币兑换他国货币汇率升高,则人民币升值,其购买力就会增加,使得大豆进口量增大;本文采用间接标价法(以单位的本币为基数,用外币标价本币),将本币汇率作为模型变量之一,分别计算出人民币兑换美元、比索、雷亚尔、卢布的汇率。其中,RT, ijt表示间接标价法下t期的本币汇率(1元人民币兑换j国货币的汇率)。
3.2.4 大豆产量
大豆产量是影响大豆进口交易量的重要因素,豆油、豆粕等重要原料供给量都与大豆产量密切相关。中国作为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贸易量视消费者需求和大豆年产量而定,大豆的产量与大豆进口量为替代关系,本文选择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大豆产量作为解释变量,用表示中国t期的大豆年产量,用PRO,it表示外国t期的大豆年产量(单位为万吨),分析其对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
3.2.5 人口数量
人口规模通常代表一国的市场规模,影响一国对大豆及其衍生品的需求量。进口国的人口数量越大,对大豆的消费量也越大,就会导致大豆进口贸易量增加;而对于大豆出口国而言,人口数量越大会导致大豆出口贸易减少,这也是我国大豆出口量逐年减少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大豆净进口国的原因。本研究将中国及其大豆贸易伙伴国的人口数量引入变量,Pit和Pjt分别表示中国i与贸易国j在t期的人口总数,从而判断其对大豆进口贸易额的影响程度。
样本变量的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含义及数据来源
F、LM、Hausman检验是为了确定方程回归适配的模型。如表2所示,通过F检验可知,其相对应的P值为0.000 0,小于0.01,表明通过F检验,显示固定效应比混合效应更加合适。通过LM检验结果可知,相对于随机效应,混合效应更加合适。通过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其统计量为29.48,P值为0.000 0,表明应该不接受原假设,结果表示固定效应比随机效应更加合适。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的面板固定效应作为本文的回归模型。
表2 F、LM、Hausman检验结果
基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本文通过逐步回归法,将相关变量逐一加入模型中,当全部变量均在模型中时,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665 4。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计系数为2.907,该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额增加约2.9%。贸易距离系数为负,符合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但该变量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水平检验,原因之一可能是乌拉圭、阿根廷、巴西、美国四国都距离中国较远,距离成本相似,因此该变量不够具有异质性。我国的大豆合作贸易国人口数量统计显著性水平很高,系数为0.228,且符号为正,说明我国大豆合作贸易国人口数量对我国大豆的进口贸易额有显著影响。外国人口数量越大,生产力越强,大豆供给量越大,因此外国人口数量增多对中国大豆进口量起正向作用。而中国人口数量这一变量符号和预期不一致,并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该变量也未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我国人口数量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额的影响被削弱。汇率这一影响因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符号为正,符合在间接标价法下对本币汇率指标的预期结果。本币汇率越高,说明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变强。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本币汇率每增长1%,我国大豆进口贸易额会增加近1.3%,可见大豆进口量对汇率变化较为敏感。
这5个大豆合作贸易国的大豆产量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额的影响方向为正,该系数的值为1.066,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大豆合作贸易国大豆产量的增加对中国大豆进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见外国大豆产量越大,在其大豆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越易与中国达成贸易合作。但中国国内的大豆产量未能成为显著性变量。有关研究表明,国外大豆的种植品种主要为转基因大豆,其作用主要为榨油、加工豆粕,作为加工原料、饲料等。而我国自产自销的大豆豆种为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主要用于直接食用、加工豆制品和大豆蛋白,直接用于榨油的数量较少。因此推断该变量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自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根本用途不同,因而国内大豆产量不对大豆进口贸易额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混合最小二乘回归法进行模型检验后,得到表4中各解释变量的显著程度与表3的检验结果较为接近,且拟合优度较好,说明模型检验结果比较稳健、可信。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本文在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2001—2020年与中国大豆进口贸易排名前五国家的数据作为样本,从经济规模、贸易距离、汇率、人口数量、大豆产量等方面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与中国大豆进口贸易排名前五国家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大豆产量等具有巨大差异,大多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额有显著的影响。(2)从需求角度看,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量会随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从供给角度看,外国大豆的供给水平会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量有明显影响,而外国大豆供给水平又取决于外国的人口数量和大豆产量。(3)汇率作为重要的显著性变量也明显影响着大豆的进口交易量。(4)中国主要还是与巴西、美国、阿根廷有较大的大豆贸易量,同时也在不断地和其他国家建立大豆贸易往来。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在中国经济规模逐年增长的趋势下,国民对大豆的需求逐渐增大,中国大豆的进口贸易量继续增长将是必然现象,因此我国应开辟更多的大豆进口来源渠道,避免受到部分农业出口大国的政策制约。要建立与其他大豆生产国的贸易合作,挖掘与别国(如亚太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大豆贸易发展潜力,以确保国内大豆的有效供给。在大豆政策的制定上,可以通过实施大豆优惠贸易政策来扩大我国的大豆进口渠道,建立大豆贸易保税区,结合我国国情以创新贸易合作方式与更多国际粮商寻求合作,为中国大豆产业营造良好的大豆贸易市场环境。另外,坚决守住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提升我国国内大豆产量。我国大豆进口贸易量受国外的供给制约,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因此在不断进口的同时,应该不断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我国的农机化水平以降低我国大豆的人力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国民需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