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琳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是设计者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等工具手段,达到传递各种信息目的的设计,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色彩教学,传授学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色彩的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能让学生以设计者的身份,将各种色彩元素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利用色彩建构符合人们审美规律的作品。色彩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能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模块式”教学最初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分为模块式技能培训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块式”教学的两种模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水平。其中,模块式技能培训主要将具体的工作岗位作为立足点,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能力本位教育重在学生普遍性职业基础能力的发展。模块式技能培训强调将现场教学作为主要平台,需要结合不同工作岗位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出的要求,设计并体现任务模块,这种“模块式”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和接受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在“模块式”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和模块式技能训练都将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足点和落脚点上,前者的立足点以满足岗位工作需求,落脚点是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后者强调学生对岗位规范的熟悉程度,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我国职业院校优先应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在经过长期实践后,逐步探索出一种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教学模式,强调宽基础与活模块,简而言之,就是在“模块式”教学中将服务就业和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结合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需求利用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突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培训存在一定局限性,许多学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审美习惯和色彩艺术观念,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形成了思维惰性,在学生进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习后,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探索和发现色彩,尤其是会影响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知,这可能导致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效果不理想。高校如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抓好色彩基础课程教学,通过实施色彩基础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及时转变观念。高校要想提高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价值,需要尽快对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提高色彩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正确观察、使用色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绘画性色彩观念向设计性色彩观念的方向转变。
色彩基础课程并非指某一单一课程,而是《色彩写生》《设计色彩》《色彩构成》等多门课程的总和(图1)。这些课程在内容上有共通之处,存在重复教学的情况,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传统教学模式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安排上会将课程分开,或者同一个班级由不同教师负责讲解不同课程内容。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如果教师之间不重视沟通,很可能出现重复教学的问题,或者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的情况[1]。目前,许多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积极对色彩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在设计实践中重视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艺术设计教学以及设计应用,在这一背景下“模块式”教学开始兴起。虽然“模块式”教学的实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多数学校还局限于《色彩构成》《设计色彩》这两门课程上,对色彩基础课程中的三门课程之间的融通、整合存在不足,在课程模块的研究中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存在不足,即便部分高校制定了比较合理的改革方案,但因为对“模块式”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致使课程模块的研究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有效衔接存在不足。建议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在改革色彩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采取“模块式”教学手段,对不同色彩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统一的课程模块,以此减少重复教学和各课程之间衔接不足的问题。
图1 色彩基础课程的课程模块
部分高校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展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仍然喜欢采用大班授课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许多教师未完全站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角度深层次挖掘色彩基础课程的内容,导致色彩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掌握色彩基础课程知识后不了解这些知识的真正用途。色彩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企业标志、产品包装、书籍装帧等(图2)都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有紧密联系,如果在这些领域的设计中设计者无法巧妙运用色彩表达相应情感,无法通过色彩衬托主题、体现创意,最终设计出的作品就达不到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色彩基础课程需要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专业角度设置色彩基础课程的相应模块组织学生进行训练,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利用色彩与其他专业课程接轨,提高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水平。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中,要想发挥出“模块式”教学的真正作用,关键在于确定指向课程核心的专题,通过将不同色彩基础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在减少课时浪费的同时,尽量在最短时间内传授学生丰富的知识[2]。“模块式”教学强调学生在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提高色彩基础课程之间的开放性,提高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最大限度满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学生色彩能力的目标。在高校开设的众多专业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比较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各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宽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未来发展空间,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中实施“模块式”教学,有利于推动专业整体改革创新,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中,实施“模块式”教学,首先需要高校突出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以实践、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其次,高校要重视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深度融合,“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要理论与实践兼顾,明确理论指导实践的目标,指明在色彩基础课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方向。最后,高校要在视觉传达设计色彩基础课程中建立培训模块,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训练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确保学生在未来进入社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多样,其中图形、文字、色彩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三大基础课程,而色彩基础课程中又分为《色彩构成》《色彩写生》《色彩设计》三门课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利用“模块式”教学手段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三门色彩基础课程的特点,在保证课程与课程、课程与专业、课程与岗位相互衔接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本文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特点,将课程模块自下而上分为三类,分别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
①基础模块:基础模块的内容指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色彩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展开,旨在传授学生开放、灵活的色彩观念,转变学生传统、固定的色彩观念。基础模块的设置中,学校要整合三门色彩基础课程的内容,提炼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模块式”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引导,丰富课程内容。鉴于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存在不足、学生存在固定的审美习惯等问题,建议在基础模块的设置上增加欣赏课[3]。一方面,在欣赏课中强化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色彩的机会;另一方面,由教师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应用的真实案例,以视觉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
②专业模块:专业模块的设置要以理论知识转化为根本,重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将专业模块细分为造型模块、构成模块、色彩模块等多种类型,分别对应视觉传达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各细分模块的教学活动可以独立开展,也可以从专业模块的角度协同开展,重视减少重复教学、课时占用等问题[4]。比如,构成模块指向《色彩构成》,在专业模块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色彩构成的相关内容,让色彩构成贯穿于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③实践模块:实践模块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技能的提升,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时有着突出作用,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在实践模块的设计上,高校要让教学目标具备达成的条件,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成果。“模块式”教学应用于色彩基础课程,要发挥出实践模块在凸显教学活动目标性方面的作用,将其作为对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补充,通过实践检验基础模块教学和专业模块教学成效的一种手段。
视觉传达设计源自欧美印刷美术设计,可视为平面设计的拓展和延伸。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色彩基础课程中实施“模块式”教学时,要主动契合展业发展,开发平面性色彩模块,加强对学生的平面性色彩悬链,重点突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色彩性,突出画面的装饰效果,确保能更好地表达设计意图。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设置平面性色彩模块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归纳色彩的能力。平面性色彩模块的设置,要以训练为载体,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在训练中养成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在面对特定物象时,能通过梳理、归纳、提炼、变形、夸张等处理手法,强化弧面的表达效果;能够在设计中排除光的干扰,弱化透视空间和光影变化,将原本复杂的立体形态进行平面化处理,并运用色彩丰富平面图形的层次感[5]。其次,要重视平面装饰色彩手法的表达。可以在教学中梳理和分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有较强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从中国传统艺术领域提取色彩元素,传授学生有关装饰色彩的原理。该模块的训练可以采取弱化静物立体、空间、光影等方式,将模块教学的重点放在怎样主观构成画面、强化平面性装饰色彩的表现上,引导学生追求富有表现力的装饰色彩画面。
许多设计者喜欢将各种事物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主题元素,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在生活中提炼色彩,并创作出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通过合理的主题选择和色彩应用,让平面媒介具备新的意义,这就给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提供了较强的启示踪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后续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在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将纸、笔、颜料等基础色彩工具作为教学重点外,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各种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介和材料,尽量选择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使用拓印、拼贴等手段进行不同课程模块的训练。比如,采用黑色卡纸与彩色卡纸表现画面的黑白层次与色彩层次,通过灵活运用材料设计出简练且具有块面抽象表达效果的作用;利用皱纹纸的粗糙特性和报纸的怀旧特点,设计出丰富的质感。教师采用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材料的指导下,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创作中赋予作品更多表现内容,为学生今后参与视觉传达设计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视觉传达设计中非常重视色彩构成和创意表达。高校色彩基础课程中在实施“模块化”教学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色彩构成模块以及设计创意模块的联系。尤其是在色彩构成模块中,要密切关注画面色彩关系的美感结构。视觉传达设计中,画面当中不同抽象的元素相互交织组成的色彩,必然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美感,这种美感就是画面的色彩结构。学生作为一名设计师,必然会涉及系列色调作品的设计,比如系列书籍装帧、系列包装设计等,所以在“模块化”教学中实施变调训练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设计能力高低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完善色彩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现高质量的色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