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鸿(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合作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亟待打造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深化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外交形势分析,积极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深化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保障国家安全,形成高质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全球和国际形势大变局中,周边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审视周边形势,要求我们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全球科技治理中争取话语权。在南亚与东南亚区域,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越南、老挝、缅甸七个国家与我国接壤,我国必须在保障国家利益、边境安全和区域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大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开拓南亚东南亚巨大市场机遇。以科技为先导,通过科技合作增益产业经济开放合作,进而增益政治外交,有利于稳定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总体关系,拓宽内外循环门户渠道作用;有助于我国获取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保持融入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培育开放竞争新优势。
目前,南亚东南亚国家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正在发挥作用。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与东盟共同推动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于2022 年1 月正式生效,为区域合作拉开新篇章,进一步夯实和深化了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关系。中国(云南)自由贸易区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沿边合作和“一带一路”合作前沿地带,不断加强和完善南亚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中老班列开通标志着与老挝、南亚东南亚全方位辐射与多元化合作进入新纪元。
俄乌冲突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更加复杂深刻的变化。在中美战略竞争全面加剧的背景下,“脱钩”与重构交织,斗争性更加明显。中美战略格局中最突出的一种现象就是遏制与反遏制,在众多打压方式中,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联盟方式封锁我国获取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路径。其中,阻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外交流合作是主要的遏制方式之一。面对欧美科技竞争对手在南亚东南亚的博弈,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国家和地区产业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机制面临严峻考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大国关系面临重组,世界走向“有限全球化”。
总体上,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严重依赖外部力量。政府财政在科技发展上投入少,技术购买能力有限,科技管理机构弱化,科技人才匮乏,推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不足,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的有效持续开展。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文莱经济发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老挝、柬埔寨属于欠发达国家。新加坡科研投入和科技人才资源较多,拥有一些世界领先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而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自身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南亚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研发机构数量少且水平低,只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某些领域表现突出,尤其是印度长期保持了较大规模的科研投入,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拥有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
在我国政府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高新龙头企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及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在合作中发挥了开创性作用,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示范合作。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合作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尚未形成若干面向南亚东南亚技术交易市场枢纽,因此亟待形成高效、便捷、畅通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转移市场化运营服务体系,以充分发挥和挖掘高质量创新合作平台带动凸显作用和亮点示范影响力。
稳定的高层沟通协调机制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政治基础,巩固和创新政府间科技合作,建立高层互访与对话等沟通交流和协调机制,有利于加强整体联动,形成多方合力。要加快落实在线会议、远程和网络协同新技术手段与线下商洽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落实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开放信息共享机制、后续跟踪服务机制,疏通堵点、聚焦重点、破解难点。充分发挥政府间科技联委会“伞式”作用,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国家实验室、高校、高新龙头企业融入双边和多边合作旗舰平台或示范工程。深化以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人文交流和科技园合作为重点的科技项目合作,构建双边和多边国家级合作平台。
加快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总部管理框架和分支机构、合作网络、若干科技创新中心分中心集群模式,确定软硬件基础和主要工作内容。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市场运营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高质量服务。争取南亚东南亚重要国际组织在科创中心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进一步打造区域科技信息中心、区域现代农业研发辐射中心、区域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等分支机构。
通过政府援外资金项目引导,积极争取南南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丝路基金等的支持,吸引企业和社会多元化投入,加快科创中心分中心建设。构建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创新合作联盟,集成各国科技资源和科研机构,共享数据和网络研究平台,汇集高层次科技人才与青年科学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开展重大和关键技术攻关,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形成重点突出的南亚东南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云南、广西等地的“跳板”和“中转站”作用,加强全国统一市场和南亚东南亚科技市场高质量对接,打造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营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大市场,重点在口岸和周边国家联合开展技术示范推广。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机遇,推动标准认可,减少技术法规程序中不必要的技术贸易壁垒,发展跨境电商和口岸经济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国- 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 东盟创新中心和分中心平台作用,充分利用中国- 东盟技术转移大会、中国- 南亚博览会等知名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科技合作动态信息库,形成高度融合的梯度技术转移服务机制和若干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提供中介服务,以高水平科技服务业做支撑,形成治理、供给、需求、服务四方共建的生态循环。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立足南亚东南亚迫切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规则制定、标准输出,推动区域科技合作与产业化合作一体化建设。
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交易平台建设,加快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建设,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大力推进智慧通关、智慧物流、智能无人仓、跨境电商、智能检验检疫、数字边贸、离岸数据中心建设合作,形成智慧物流体系和全信息化智能通关模式。以政府引导和多元化投入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沿边合作和自贸区合作,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格局。
加快共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带动先进适用技术走出去,将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海洋科技产业园区等先进园区运营管理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径向南亚东南亚国家输出。推动已在南亚东南亚国家设立的各类产业园区提升为海外科技合作园区,以科技为产业赋能,提升创新及辐射能力。支持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园区建设南亚东南亚特色创新合作园和离岸孵化器,支持龙头高科技企业走向南亚东南亚,建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并引入南亚东南亚国家知名创新主体和机构,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园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项目- 人才- 园区”管理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走出去”。
把科技人文交流作为重要突破口,着力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强科技智库和专家交流,引进和融汇南亚东南亚智库资源,构建和完善专家库及专家智库服务机制;深化国际科技特派员计划的实施,加快选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团队深入实地开展工作,助力龙头高新企业走向南亚东南亚市场;加大科技援助培训规模和力度,切实强化培训人才建档立卡和科学管理后续工作。鼓励共同开展南亚东南亚科技合作需求、科技战略和政策、科技园区规划和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为科技人才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