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武
(深圳市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大尺度的城市建设中,公园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在家隔离的日子让人们深深感受到对美丽大自然的憧憬与向往,方知能够自由的到户外活动是一种幸福。然而疫情后期想到户外去寻找一处低人口密度的公园时,会发现十分不容易。国内的城市公园多数为人群聚集型,面积不大,可以达到大家聚在一起休闲娱乐的目的。虽然已经有不少更为自然化、生态化的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图1)出现,但数量较少,总体而言,国内的城市公园还是以高密度步行公园为主。在未来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注重公园活动空间的功能布局与设计尺度,过密不利于安全防护,影响景观功能;过疏又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等隔离资源,造成浪费。因此,未来的公园规划设计,功能布局衔接是一个着重研究的方向[1]。
图1 湿地公园
自然灾害让我们意识到应更加重视自己社区的园林景观建设,同时对住区邻近街道同样提出了更多功能性的要求。由于不能在室内聚集,人们不能够去大型公共场所因此纷纷来到户外,居住园区是户外活动的第一站,住所周边的各种服务型机构是第二站。通过这次隔离,人们逐渐意识到社区园林景观建设已经不能够只具有观赏功能,必须同时具有复合性功能,比如解决改善住区小气候的问题、解决运动健身需求的问题、解决亲子娱乐问题、解决既能促进邻里社交又能提供安全社交距离和空间的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康养问题等。住所周边的商店等服务型机构也纷纷做出改变,将商品展示以及提供服务的区域拓宽至户外,如咖啡吧、水果超市等,这样既能增加社交安全距离,也扩宽了社交空间,较好应对了这次突发事件对行业带来的冲击[2]。
疫情下,大家有了被迫隔离的感受之后,会比较关注居家时的情趣寄托。情趣爱好分很多种,如琴棋书画,养花、修篱和烹茶。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增加居室内绿色植物的布置,能够美化居室环境、愉悦身心。倘若有个私家庭院,侍花弄草的同时还可以栽植瓜果蔬菜,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压力和排遣郁闷。春花秋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舒缓紧张的心情,给人以平静和放松的心境。图2 为私家庭院。
图2 私家庭院
上述3 个方面,分别从城市规划,街区设计,住宅布局3 个层次,强调了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街区设计,住宅布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某些观念进行了革新。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与要求的改变,今后园林工程的设计方向也将随之改变,以适应市场的变化[3]。
疫情发生以来,社区是防疫的重要阵地,也是阻断疫情扩散的关键。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役中,社区是最基层、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防控单元,社区的环境质量和服务设施决定着居民的居住质量。在中国城镇中,由于中国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中国百城住宅小区品质与居住质量的调查发现:在疫情发生前,居民对社区环境及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满意;而疫情发生后,这些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居者有其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居环境改善,居民对居住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疫情发生后,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由“功能单一”向“功能多元”转变,由“环境舒适”向“环境健康”转变,由“简单绿化”向“多层次绿化”转变,由“被动绿化”向“主动绿化”转变,由“绿化景观”向“健康环境”转变[4]。
道路不仅是一条道路,同时也是一条道路。多年来,街头的休闲娱乐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而这次突然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街市休闲娱乐的发展。由于在大量的室内公共空间被封闭的情况下,附近的街道变成了一个临时的娱乐,活动,吃饭的地方。在疫情期间,街道变成了一个承载居民休闲和娱乐的地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设计师们在设计街道的时候,不仅要满足居民户外交通行走的需求,还要激发居民的参与行为,设计出适合居民停留、观赏、休闲和社交的空间,让街道空间变成一个直线公园,一个口袋公园,还有一个艺术互动的空间,这样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5]。图3 为街景绿地。
图3 街景绿地
自从疫情开始以来,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家在用很快的速度适应新型的社交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社交距离”似乎也已经成了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疫情期间,纽约市针对城市居民所面临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开放餐厅计划”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一计划中,开放性餐厅扩宽人行街道,在提供开放街道上的食品企业的户座椅空间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各个人群对于该空间的需求,包含残障人士与居民。在保留原有场地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使原有的场地适应疫情期间公众对于场地的需求,也成为目前设计师探索的方向。再比如位于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地区的“餐桌之上”项目———因为新冠病毒感染,当地居民已经在家里呆了几个星期。在这种背景下,设计者们想到了用这种颜色来吸引人们返回街道的方法。该计划的目的是考虑到目前的卫生状况,并确保社会距离,同时为市民提供热情、友好、安全的社交空间,吸引人们重回户外。另一方面,国内的城市郊野公园、生态湿地公园成为疫情期间备受欢迎的“放风”场所。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地方生态环境好、人口密度低。换言之,这些公园能够给人提供安全的社交距离以及社交空间。因此,未来城市近郊和周边的生态可持续性开发及利用将继续成为设计及探索的方向。而如何在更加环保生态的前提下开发建设这些公园是需要设计师们努力探讨的问题所在[6]。
在疫情背景下,室内景观空间成为景观设计人员所关注的重点,通过优化室内景观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拉近人和自然的距离,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来自绿色植物的清香可以舒缓身心,对于疫情下个人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在室内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室外环境、建筑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室内景观布局,为人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绿植是室内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挑选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绿色植物,引入室内盆景,可以减轻后续室内景观维护难度。室内小景的融入也可以丰富室内空间,如将水景、石头、鱼等要素进行融合,可以营造和谐、安静的环境氛围。对于和室外环境有所连接的室内空间,应当合理利用过渡空间,结合室外的绿色植物进行设计,打破室内和室外的界限,例如,可以选择过厅、入口或者走廊位置设计半室内景观[7]。
在疫情之下人们社区活动变得更为频繁,在社区景观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社区特点对绿化比例进行调整,打造层次化绿化景观,重点推行屋顶绿化(图4)、可移动树箱新设计元素,可以扩大社区绿化覆盖面积,节约土地资源,打造特色社区景观[8]。在挑选植物时重视选择保健植物,例如,白兰、桂花、月季、薄荷等属于嗅觉型保健植物,柿子、山杏、苦瓜等属于食用型保健植物,凤凰木、白蜡以及石榴属于视觉型保健树木,可以在提供审美体验的同时提高个人身体健康。在绿化景观建设完毕后需要对其进行后期维护和管理,定期对景观进行造型修剪,保证景观的审美效益,同时也能够提高植物成活率。在景观附近设置警示牌,向社区群众宣传爱护景观的意识。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健康生活需求,在社区景观内需要合理划分运动空间,增加运动器材,让人们拥有锻炼和沟通交流的机会,构建人性化的社区氛围[9]。
图4 屋顶绿化
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重视对景观设计进行完善,加入智慧技术,构建智慧化景观,能够为景观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智慧化管理模式是指可以针对景观要素以及事件实施智能化识别和跟踪,分析各项要素所产生的数据,从而选择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管理效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景观模型进行分析,有利于优化景观设计方案,让客户更加直接地观察到景观建成情况,确保景观设计方案符合客户需求。同时也可以在景观附近设置机器人(图5),可以为人们提供智能服务,并且还可以自动宣传讲解景观设计理念,科普植物知识[10]。
图5 景观机器人
疫情的来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景观需求,这对园林设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景观设计将发展重点放在园林景观上,对于室内景观以及社区景观重视度不足,没有进行合理规划,这使得很多人居家办公或者生活中无法和自然进行接触。同时景观设计和现代化技术融入深度不足,不符合信息时代发展趋势[10]。因此,在今后景观设计中应重视创新室内景观设计,合理规划社区绿化景观,构建智慧园林景观,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现代元素和运动元素,引导群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