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 飞
(陇东学院 教育与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文化底蕴厚重,地理位置独特,军事价值和政治意义重大,但是长期发展缓慢、经济落后,给外界形成一种“陇中苦瘠甲天下”的基本印象。2021年1月25日,甘肃省省长任振鹤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甘肃省,挖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优势就特别重要,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潜力巨大。甘肃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等丰富的红色文化,分布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一带三区”内,陇东红色文化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河西走廊红西路军、中部地区西北解放战争中兰州战役、涉及甘肃众多县市的长征文化等,以此为代表形成的甘肃红色文化极具历史与现实意义,其中所繁衍、积淀、蕴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思想情怀堪为宝贵红色文化财富,时至今日,仍然对社会发展、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时代价值,必将赓续永放光芒。结合当下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公园的建设,凝练甘肃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意义,构建甘肃红色文化体系树立甘肃红色文化精神形象,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突出优势,激发潜力,推动甘肃经济发展。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特有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由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及历史文化内涵。甘肃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无论是历史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丝路文化,还是红色文化,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甘肃红色文化星罗棋布,形成了遍布全省的红色遗址、红色景观和革命事件,即甘肃红色文化载体的实体资源,再结合甘肃优越的地理条件,“一带三区”的传承创新规划,挖掘这些红色文化的历史共性,构建甘肃文化品牌,熔铸革命精神的时代属性,让甘肃的红色文化更具代表性、典型性,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就越发迫切!
2009年12月,甘肃省启动了为期一年的革命遗址普查。据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普查结果,刘蓉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提到,“全省内现存682处革命遗址。”[1]海敬在《甘肃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提到,“截至2012年,甘肃省14个市州共统计出现存红色文化资源720处。2011年以来,新增红色遗址遗迹69处,其中革命遗址遗迹24处,纪念场馆45处。”[2]这些数量十分可观的红色遗址遗迹成为中国革命历程中西北革命见证,入选全国1个“重点红色旅游区”、2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10个“国家红色经典景区”。闫奇峰和张莉平在《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以甘肃省为例》中指出,“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主要指在我党革命历史上发生在甘肃省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著名革命领导人等有关的具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两大类:红色纪念馆与红色遗址。”结合甘肃红色文化,借鉴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该文提供了丝路沿线红色纪念馆与红色遗址赋存状况简表,其中红色纪念馆74个,红色遗址42处,并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设计了6条红色旅游路线进行说明[3]。
梁旺兵和秦旭在《甘肃省红色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指出:“通过对甘肃革命史的梳理,参考《甘肃省志·共产党志》数据,剔除后期发展合并部分,整理得到甘肃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94处。借助网络搜索引擎,根据每一处红色景观的革命历史背景梳理景观类型,分为以下6种:长征文化景观、西征文化景观、陕甘边区文化景观、抗日救亡文化景观、解放战争文化景观、其他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文化景观。”[4]其中采用了先进的空间分布模型和ArcGIS10.6平台进行空间分布类型特征、集中性特征、均衡性特征和密度特征的分析,分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理论成果对甘肃红色文化特色革命类型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地理学角度,结合先进的三维图像技术对甘肃红色文化景观的分布进行了科学说明,为保护与开发提供指导,并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刘华荣和杨涛在《“一塬两廊”视域下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活态保护与开发研究》中指出:“‘一塬两廊’是根据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分布态势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形象化、谱系化、板块化表达,该表达借鉴甘肃省‘三线两地’红色文化板块开发经验,依据甘肃特有的地形地貌格局而得名,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潜力和优势的认识,为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多角度的开发和保护思路提供最基本的原则借鉴和最宽广的宏观架构,以便于提出更加开阔的保护思路和开发路径。”[5]以上都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科学地展示了甘肃丰富的红色文化,不但遗址遗迹的数量之多,广泛的分布,类型的多样丰富,特色的鲜明,而且代表性地分布于甘肃“一带三区”版块上,即丝绸之路文化带上红色文化典型代表。星罗棋布的红色遗址遗迹,独一无二的红色地标,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浩气长存的红色品质,独具特色的甘肃革命精神形成的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熔铸于中国革命艰辛历程,为形成甘肃红色文化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时强调:“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甘肃大地上,红色文化地位突出,红色基因传承有序,他们与中国革命融为一体。其中有些甘肃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史上特别突出,且是独一无二的,形成了共同的红色文化精神。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难的革命斗争,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南梁精神,铸就了中国革命史上“两点一存”的历史丰碑。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陕甘边革命斗争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经历了最为艰难的革命斗争,几经磨难,仍然表现出优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尤其是在1935年错误“肃反”事件中,凡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和原西北军委机关、陕甘边区县委书记和县苏维埃主席以上的干部全部被捕,遭严刑逼供,200多名干部惨遭杀害,许多西北早期的革命志士为之付出了生命。但是刘志丹、习仲勋等共产党人,以最崇高的党性原则,尽一切努力维护根据地的团结,团结了革命同志,保住了红二十六军有生革命力量,保住了“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彰显了顾全大局的革命意识,为保存党领导的西北革命有生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面对巨大的打击、挫折、考验,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员最忠诚、最坚定、最伟大、最无私的革命情怀。出狱后,刘志丹要习仲勋转告陕甘边根据地的同志们:“过去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要相信党中央和毛主席会解决好,要听从中央分配,到各自岗位上去积极工作。”[6]以刘志丹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胸怀博大,忍辱负重,全力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取得“两点一存”的丰功伟绩,“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忠诚于党、坚定信念、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大局意识,已成为甘肃红色文化核心精神内涵。
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组成的长征红军21800余人,于1936年10月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由于共产国际方案变动,以上军队组建成立红西路军,浴血河西走廊,孤军奋战近半年之久。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极限挑战,面对数十倍且装备优势于自己的敌人围困,面对行动指示的不断调整,面对处处被动节节受制的困境,面对物资奇缺补给无望的现实,最终以惨败结束红西路军的使命。但红西路军却有力配合和支援了河东中央红军部队,并歼灭西北敌人有生力量25000余人,建立了河西走廊的永昌、山丹、临泽、高台各级苏维埃政权,传播了革命火种。尤其是西路军全体指战员,实践着长征精神,谱写了浴血河西的可歌可泣的悲壮革命历程,在面对各种磨难时,仍然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以及以牺牲我一人、顾全大局的革命信念。即使幸存下来的西路军战士,无时无刻地寻找着组织,信念坚定,一心向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体现了“永不叛党、坚决服从”的高尚品质。面对数十倍于他们的敌人,几乎无日不战,弹药用完就用刀砍,刀刃卷了再用石头砸、用牙咬,连伤病员、少年先锋团、妇女抗日先锋团也一样宁死不屈、顽强战斗,践行了共产党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铸就了西路军将士面对生死不退缩,共产党军队打不垮的高尚气节。西路军全体将士孤军奋战河西,却能精诚团结,指挥部所属、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全体将士思想上高度地团结一致,军事上彼此支援,物资上相互支持,思想上彼此带动,忍辱负重,毫无怨言,团结一致,服从大局,坚决听从“中央指挥”“打通国际通道、支援河东红军”,表现出忠诚于党、坚定信念、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大局意识,同样成为甘肃特色红色文化核心精神内涵。
1949年7月10日,第一野战军继陕中、扶郿战役胜利后,实施“钳胡打马”策略,拉开解放大西北的序幕。19日,第一野战军开始实施“平凉战役计划”。23日,毛泽东复电彭德怀:“只要平凉战役能歼二马主力,则西北战局即可基本解决。往后占领甘、宁、青、新四省,基本上只是走路和接管问题,没有严重的作战问题。”但是平凉战役计划由于二马的互不配合,将歼灭二马主力的关键战役就变成了“兰州战役”。8月4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指挥下,解放军浴血奋战,钳制宁夏之敌马鸿逵部,攻取临夏,切断退路,夺取主要屏障南山,控制唯一退路黄河铁桥,以伤亡8700余人的巨大代价,消灭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青马主力,8月26日兰州解放,为解放西北五省奠定了基础。兰州战役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军事战略、民族环境、政治意义成为西北大局中的核心战役。“先攻兰州,既可使敌失去动员甘、青、新三省兵力,部署新防线的机会,加速西北解放;又可防止敌人从临洮、武都南逃四川,造成我军进军西南之困难。”[7]“马步芳对兰州决战极为重视,让其子马继援(第八十二军军长)亲自坐镇指挥。储备了充足的粮食、弹药,补充了兵力将其主力几乎全部布防在兰州。”[8]这是兰州战役体现出军事战略和地理条件方面的大局因素,西北之敌的关键兵力的部署,决定着西北解放的关键性地理因素和军事因素。“解放前的兰州,是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反动统治中心,国民党伪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设在此地,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甘肃静宁‘西北联防会议’,制定了在兰州与解放军决战的方针。”[7]这是兰州战役体现出政治意义和军事战略方面的大局因素,兰州是西北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1949年7月6日,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曾指出:“西北地区甚广,民族甚复杂……攻兰州时,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以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准备。”[9]这是兰州战役体现出民族环境和政治意义方面的大局因素,兰州成为民族政策执行的示范地,政治意义重大。而在兰州战役中,涌现出了李应般、王学礼、曹德荣、马宜生、武德仁、陈全魁、张保英等英雄顾全大局,服务战局,以牺牲我一人高尚情怀,舍生忘死,坚决服从,破堡开道,最终奠定了兰州战役伟大胜利。兰州战役打破了国民党依据西北、屏障西南卷土重来的幻想,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策划在新疆组织“大伊斯兰共和国”分裂中国的阴谋,打破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统治,为解放西北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铺平了道路。因此,兰州战役在西北解放、全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了忠诚于党、坚定信念、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大局意识,同样体现了甘肃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因此,以中国革命历程为主线,形成了甘肃红色文化,其中陇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河西走廊的红西路军,中部地区解放战争时期的兰州战役是具有独特地位的甘肃红色文化典型代表,其革命精神具有一定的共性,形成的红色地标也具有独一性,形成的革命精神更是意义非凡,所衍生的情怀意志更加彰显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共同体现出的忠诚于党、坚定信念、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大局意识,让甘肃大地的红色文化融为一体,革命精神永续,共同熔铸成了甘肃特色的红色文化。
《2021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现实省情,充分发挥甘肃文化资源优势,尤其是甘肃红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的时代使命,又为甘肃特色红色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时代机遇。
从2011年1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6年2月28日《十三五规划纲要》,再至2021年2月《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一系列纲要规划等,明确了甘肃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战略转变,持续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省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转变规划纲要指导下,挖掘开发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甘肃特色文化品牌,坚持文化发展理念是目标建设的关键,而甘肃红色文化,以其红色地标的独一性、红色文化的独特性、革命精神的显著性、时代功能的突出性,分布于“一带三区”规划版块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即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中国革命红色文化品牌,树立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软实力,红色基因传承有序,是文化大省必备特色文化,是文化强省的主导内容。甘肃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程中西北特色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赋予的时代价值,在文化体制改革下,必将成为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的文化主导内容。
2009年6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1500号),2012年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发改西部〔2012〕781号),开始了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发展规划,重点借助文化资源富集优势。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到2016年2月28日《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21年2月《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则是对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进行了具体规划,文化规模持续扩大,将“1313工程”实施开来,坚持保护祖业、推动事业、发展产业并举,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长征、长城、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一区三园”建设。甘肃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理论创新、精神升华和红色品牌“认证”都将是红色文化的具体实践创新,是服务于甘肃文化传承创新、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黄河文化产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从酝酿到形成,从确立到实施,是甘肃省解决“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难题的生动实践,以甘肃红色文化弘扬为核心,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西路军和兰州战役等红色文化资源正好依托“三区”服务“一带”,大力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开拓了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从2013年6月25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到2019年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讲话,再到2020年党史学习教育,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重视、善于和坚持学习的优秀传统。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史,深刻理解领会红色文化内涵,继承红色基因,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汲取革命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等,从而统一全党的思想,凝聚人民力量,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而作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甘肃这片红色土地,其中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红色地标的独一性、革命精神的显著性、红色文化的独特性、时代功能的突出性,形成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西北革命红色文化,它不仅是西北杰出的红色文化,而且是中国、世界显著的红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熠熠生辉,是新时代下的航标指示灯,依然是党史教育、思想教育的典型红色内容,其革命精神内涵极具时代价值,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意义不减,启迪革命斗志,必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是土地革命战争的一部分。红西路军执行党中央决策,打通共产国际通道,率先过黄河,继续长征的部队,浴血河西,艰苦斗争,是长征的一部分。兰州战役是全国解放战役中的西北战役,是服务西北解放的核心战役,保障中国工业基础的主要战役,便是解放战争的一部分。这些革命是甘肃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形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共同关系,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甘肃红色文化精神的统一共性,真实地体现了甘肃伟大的革命历史功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红色文化有着特定的政治文化时代内涵。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西北共产党人,红西路军21800余人,解放兰州舍生忘死的8700余人,都表现出忠诚于党、坚定信念、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大局意识,铸熔成甘肃红色文化中顾大局的核心革命精神内涵,形成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文化宝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精神永续,成为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甘肃红色文化是甘肃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战略转变的优秀精神思想内容,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及长征、长城、黄河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丰碑,是我们党倡导和宣传的革命精神,是全体党员接受的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南梁精神、红西路军的革命精神和解放西北时所体现的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永续,让红色文化形成的革命精神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讲好甘肃这片大地上的红色故事是时代命题,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党性,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甘肃转型发展服务,突出红色文化优势,让甘肃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让“一区三园”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让红色文化产业引领拉动,实现甘肃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利互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