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故事

2023-09-25 03:01:50
奋斗 2023年15期
关键词:之夏音乐会哈尔滨

■ 老 轩

1961 年7 月5 日,哈尔滨松花江畔的青年宫广场花如织、人如潮,习习夏风吹拂满江绿水,夕阳金辉映照翱翔的天鹅。各界群众、乐坛名人、嘉宾友人徐徐走进剧场,歌声和掌声此起彼伏,人们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这一天,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了,哈尔滨人亲切地称之为“哈夏”。

“哈夏”是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的见证

1961 年,哈尔滨市委提出“现在经济生活比较困难,精神生活要搞得丰富一些”的工作要求,并召开市委常委会进行专题调研。时任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对时任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牛乃文作出举办一场提升人民精神力量的活动的工作提示。离开会场,牛乃文边走边想,用什么形式激励老百姓最合适?用文学和美术,那要很长时间才能创作出大量好作品。用戏剧,也不太普及。他后来回忆:“就在这时,不知道从哪儿传来一阵悦耳的钢琴声。我心中一动——1941 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树立全民族的必胜信心是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延安庆祝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500 人完成的《黄河大合唱》对心灵的震撼至今仍在。突然,我好像被针扎了一下——音乐,用音乐激发哈尔滨人民战胜困难的斗志!”他脑海中产生了举办音乐会的想法。

哈尔滨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伊始,哈尔滨就已经有吹奏乐队和室内沙龙四重奏演出活动;1906 年,哈尔滨已经有交响音乐会和法国歌剧《浮士德》的演出。代表综合音乐戏剧艺术的歌剧演出更是持续不断,美国维克多唱片公司到哈尔滨录制了24 部西洋歌剧,哈尔滨的多个歌剧团与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的多家歌剧团相互访问,哈尔滨成为当时国际重要文化交流演出的主要市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又成立了许多音乐团体,引进了很多音乐人才,群众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早在1958 年8 月,哈尔滨市就举办了“哈尔滨之夏”文化活动月,主旨是开展广泛的群众性艺术活动,使哈尔滨的夏季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美丽季节。文艺活动月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节目之丰富,都创造了全国纪录,其中仅在哈尔滨市道外八区体育场举办的开幕式就有10万人参加。

因此,哈尔滨具备了进一步开展音乐文化活动的条件。牛乃文举办音乐会的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认为在哈尔滨的夏天举办音乐会最合适。

关于音乐会的名字,牛乃文根据1958 年“哈尔滨之夏”文化活动月,将音乐会定名“哈尔滨之夏”。

如果说第一届“哈夏”是一个伟大的起点,那么1962 年的第二届“哈夏”则是其历史进程中的第一个高峰。第二届“哈夏”开幕式的第一个节目,是由哈尔滨干部业余合唱团带来的大合唱。合唱团以嘹亮、铿锵之声唱出了《东方红》《在太行山上》《八路军进行曲》等在当时脍炙人口的歌曲,台下掌声雷动。此届“哈夏”汇集东北三省演出团与全国多省代表团,规模宏大,让哈尔滨人有幸欣赏到了一大批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高水平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有关“哈夏”的节目,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播报了大量新闻,“哈夏”从此名扬全国。

“哈夏”是优秀音乐作品的诞生地

大鞭子一呀甩嘎嘎地响哎

七挂大车下了岗哎

……

社会主义大道宽又广哎

往前越走越亮堂哎

今年比那去年好

来年更比今年强

迎着风雪鞭儿甩耶

马蹄飞车轮快心里喜洋洋

………

这是郭颂、王书怀、李秀田为第二届“哈夏”创作的歌曲《喜洋洋》。

当时,党中央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郭颂和李秀田跟着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组织的支农队送货下乡。简易售货车一进村,男女老少都去挑选,货郎热情服务,《新货郎》的词曲应运而生。歌曲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传遍大江南北,并在第一届“哈夏”演出,反响热烈,这让郭颂和李秀田深受鼓舞。

王书怀是黑龙江省著名诗人。郭颂与李秀田常去王书怀家中做客,三人看着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和发展生产时的干劲,忘记了刺骨的寒风,望着漫天的飞雪,诗情画意涌上心头,由此诞生了《喜洋洋》。1963 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客人到哈尔滨访问期间聆听了郭颂演唱的《喜洋洋》。周恩来总理高兴地说:“这个新歌很好,表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娶媳妇、盖新房,无可厚非。如果丰收了想到发展生产,想到农业机械化,岂不更好!”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启发,三人将歌词改为“我看你拖拉机站跑了好几趟,是不是想扔下鞭杆要改行”,使歌曲意境得到升华,歌名也改为《越走越亮堂》。它和《新货郎》一起,开创了东北民歌创作的新境界。

1962 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为了筹备第二届“哈夏”,鼓励创作人员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第一线去,并在当时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为创作人员解决一定的经费问题。郭颂、汪云才、胡小石分别采访,最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赫哲族这一古老的民族身上,写出了带着黑土地风情的《乌苏里船歌》。1980 年,《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将其推向了世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哈夏”演出的音乐作品丰富多彩,其中原创作品占有相当比重。《太阳岛上》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彰显了哈尔滨夏天的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我爱你,塞北的雪》更是唱出了北国冬天的美,表现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人民的乐观、坚强和智慧。

1964年,第四届“哈夏”创作了一首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词作者李郁文深入工厂、农村和军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将大家发言时的一些句子记录下来,“大海行船靠舵手,干革命的舵手,就是毛主席”“万物生长靠阳光,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正是这些语句,让他写出了《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歌词,大家看后一致认为比喻形象生动,句式简洁明快,很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时任哈尔滨歌剧院独唱演员的王双印对歌词更是爱不释手,很快谱完了曲。大家听后也认为曲调激情澎湃,气势磅礴,音律优美动听,很适合大众演唱。于是,王双印在“哈夏”上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他们接受时任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文艺部副主任王敬之的建议,将歌名改为《大海航行靠舵手》。

1965 年2 月8 日,《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栏目播出,又经《红旗》杂志推荐,很快家喻户晓。

“哈夏”是哈尔滨的城市名片

1961 年至今,“哈夏”已经走过了60 多年的历程,其间不断发展、完善、超越,走向新境界,攀登新高峰。

1996 年,第23 届“哈夏”开始由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并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这标志着“哈夏”由地方性音乐活动升级为国家级的音乐节。这一年,20 多个国内外音乐团体(组)参加演出,同时举办了全国声乐比赛和全国歌剧观摩演出,11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参加了全国声乐比赛的复赛和决赛,中央歌剧院的《图兰朵》和辽宁歌剧院的《苍原》等8 台歌剧参加了全国歌剧观摩演出。

2004 年,在第27 届“哈夏”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举办“哈夏”的经验,明确提出“国际化方向、国家级水平、群众性参与”的指导思想。近千名中外艺术家汇聚“哈夏”,举行了28 台33 场演出和比赛活动。国外艺术团组分别进行了奥地利室内音乐会,德国演唱小组独唱、重唱音乐会,美国钢管五重奏音乐会,加拿大钢琴独奏音乐会,德国斯克瑞得摇滚音乐会,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音乐会等6 台专场音乐会演出。“鼓舞龙江”大型鼓表演吸引了上百万市民驻足观看。“群星荟萃”百场文艺展演活动更使群众广场演出异常火爆。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业部授予“音乐之城”荣誉称号。世界上获此殊荣的还有奥地利维也纳、意大利博洛尼亚、西班牙塞维利亚、英国格拉斯哥、比利时根特。哈尔滨能够获此殊荣,不仅因为哈尔滨有百年交响乐的历史,更因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中国举办时间跨度最长的国家级音乐节,它从剧场延伸到广场,从哈尔滨延伸到全国,直至为世界所认可。

2015年,省属音乐类专业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建成。学院开设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9 个专业,并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音乐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2016年,哈尔滨大剧院在松北区文化中心岛内依水而建,采用异型双曲面的外形设计,洁白的建筑外观与哈尔滨“冰雪之城”相呼应,也与周围的湿地景观相协调,与哈尔滨文化岛的定位相一致。大剧院包括大小两个剧场,总座位2000个,可为观众提供正宗、纯正的歌剧演出,也能使观众在不同功能厅体验音乐带来的完美感受。现在,哈尔滨大剧院已成为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也使“哈夏”有了更完美的舞台。

2023年7月27日,哈尔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哈尔滨音乐日”的决定》,将每年8 月6 日设为“哈尔滨音乐日”,打造了哈尔滨城市新名片。

从音乐会到音乐之城,“哈夏”以其高雅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营造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氛围,丰富了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极大提高了哈尔滨的知名度。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宝贵的文化品牌,为中华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之夏音乐会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搞砸的音乐会
海岛之夏 2
欢乐之夏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海岛之夏 3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