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波,成琼,王剑,张宇钧,易良杰
(1.韶山市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湖南 韶山 411300;2.湘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4)
湘潭市历来有吃黑山羊传统,认为黑山羊对人体有特殊的滋补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羊业随之兴起,羊病不断增多,给养羊户造成不小的损失。笔者于2013 开始,致力于羊病诊治、防控及技术推广,现将10 余年来的羊病防控体会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南方丘陵地区同行和养羊户羊病防控提供参考,为做好本地羊的检疫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000 年以前,全市存栏不到1 万头,1 户饲养10~50 头不等,山羊下午到房前屋后的小山或空地放牧,晚上回到简易羊舍;到2011 年,全市存栏达8.68 万头,饲养方式仍以放牧为主,规模大的需种植牧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养羊业继续发展,养殖规模以100~300 头居多,个别达到1000 头,建有现代化羊舍,规模大的采用圈养方式,2022 年存栏达14.65 万头。
2000 年前,由于规模不大,羊群分散,品种主要是本地传承下来的黑山羊,羊病很少。偶尔发生羊病,养殖户根据经验采用土办法治疗,或请乡村兽医诊治。2000 年开始随着羊的存栏量增加羊病亦有所增加,养殖户开始对羊群进行免疫,除了强制免疫口蹄疫,一部分养羊户免疫羊三联四防苗,使用伊维菌素驱虫。到了2010年左右,羊病持续增加,羊病防控没有相应的加强,常见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就导致批量死亡。
2012 年以后,养羊业发展提速,开始从外地引种,布病、羊痘、小反刍兽疫、绦虫病等相继发生。2012 年11 月,兽医体制改革,湘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加强羊病防控成为当务之急。2013 年,笔者开始致力于羊病的防控,经过近5 年的努力,笔者基本掌握了本市山羊主要的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技术,并积极推广。2018 年将防控体会、经验总结为“引种防布病,打好五种苗,驱好四种虫”,全面推广,本市的羊病基本得到控制。
据疾控部门通报,人感染布病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所有病例均与羊布病有关,高危人群主要是:养殖从业人员、屠宰加工人员,个别是误食病羊肉导致。湖南是布病防控的二类地区,不免疫。每年的春、秋两季组织主动监测,主要通过虎红平板初筛阳性。因本地羊布病流行率低,主动监测发现的阳性不多,羊布病确诊多数是通过疾控部门通报,有人感染。流调结果显示,本市的山羊布病全部为引种导致输入性病例。2007 年,笔者接诊首例就是引进种公羊而感染,当时的卫生部门通报放羊人确诊,笔者对羊群进行抽查,布病感染率30%以上,种公羊是从邻近地区李姓养羊户引进,笔者通报李姓养羊户所在的动物防疫部门,经排查,李姓畜主和羊群均已感染,原因是李姓畜主多次从布病高风险地区引种。
后续的羊布病发生情况基本类似,因布病对人体的严重危害,笔者把“引种防布病”作为第一条羊病防控措施,具体要求:一是不从高风险地区引种,二是先检测后引进。因此,虽然本市引种数量大幅增加,每年还有不少的活羊及产品调入,本市羊布病流行率并没有因此大幅上升,2012 年以来,平均每年仅1~2 例。
3.2.1 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的免疫
口蹄疫是强制免疫病种,始终保持较高的免疫密度,近年来,疫苗质量提高,疫情得到控制。2014 年,我市短期内发现了9 例输入性小反刍兽疫病例,因处置果断,没有导致疫情流行,2015 年纳入强制免疫,因免疫密度高、效果好,保护期长,之后再没有发生小反刍兽疫临床病例。主、被动监测均未发现阳性。但鉴于当前动物疫情形势,这两种病的免疫仍需坚持。
3.2.2 羊痘的防控
羊痘是养羊业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流行范围广,是一种感染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在本地表现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特征。2012 年底,笔者接诊的一例严重的羊痘病,存栏约300 头,本地黑山羊,大部分羊已发病。笔者将病羊与健康羊分群饲养,病羊采用注射抗病毒药、对症治疗,效果均不好,全群紧急免疫羊痘苗,约2 个月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共死亡170 多头。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因为没有普及免疫,笔者接诊了多个羊痘病例,笔者曾尝试用康复羊血清治疗,效果也不好。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并对全群进行紧急免疫,能控制疫情发展。2013 年,推广普及羊痘免疫,2014 年后,羊痘疫情得到控制。
3.2.3 羊梭菌病的预防,免疫“三联四防”苗
羊梭菌病是因感染梭状杆菌而导致的一种中毒性急性传染病,具体指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和羔羊痢疾等。该病多发于1~2 岁、膘情较好的青壮年羊,因此危害性极大,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羊梭菌病多在季节交替、气候突变时发病,可在短时间内造成羊只突然死亡。
2000 年前,“三联四防”苗是本市唯一使用的羊类疫苗,多数养羊户一直坚持免疫,至今保持较高的免疫密度,笔者在羊病的诊治过程中,没有见到临床病例。
3.2.4 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支原体肺炎,它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健康羊只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而感染发病。病羊通常表现咳嗽、体温升高、胸膜有纤维素性和浆液性炎症,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2013 年,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判定,诊治了多个病例(当时条件限制,没有进行病原学确诊),畜主往往当作普通的肺部感染,用土霉素、氟苯尼考等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笔者用泰乐菌素治疗,重症病例混饲服用清肺止咳散,疗效明显提高。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推广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免疫接种,疫情得到控制。
本地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体内外寄生虫的滋生,早期的养羊户也有驱虫的习惯,每年用伊维菌素1~2 次,只是控制了体外寄生虫和部分体内线虫。笔者在羊病诊治过程中,先后发现有绦虫、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三种寄生虫,均是严重病例,为方便技术推广,统称为“四种虫”。
3.3.1 绦虫
羊绦虫病是羊的主要寄生虫病,是寄生于羊小肠内的莫尼茨绦虫、曲子官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等数种绦虫引起的,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甚至造成成批死亡。
本地的养羊户都有养犬的习惯,或为防盗,或用来协助放牧,故羊群容易感染。首例绦虫病于2015 年12 月底发现,畜主是位独居老人,多年养羊,年初存栏60 头,7、8 月份开始出现死亡,到诊视时,仅余26 头,其中6 月龄以下的全部死亡。剖检1 头6 月龄病死羊,腹部肿胀,剖开腹腔,肉眼可见小肠内充满了绦虫,剖开小肠,整个肠道内全部是绦虫,完全被堵塞。观察其余存栏羊,体型消瘦、体质虚弱,被毛干枯,处于全群感染状态,且病情危重。由于在本地是首次发现,当时市场上找不到吡喹酮等特效药,笔者在实验室配制1%的硫酸铜驱虫,效果良好,羊群很快恢复了健康。
2016 年,笔者在羊病的诊治过程中,发现绦虫在我市羊群中感染率比较高,危害严重,主要表现为羔羊成活率低。2016 年11 月,笔者到某羊场进行监测采样,畜主反映,引进300 头羊,养了3 年,羔羊成活率特别低,每年成活的只有50~60 头。现场检查,整个羊群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无光,肉眼可见羊粪便有白色绦虫结节。嘱全群羊按体重灌服15 毫克/千克吡喹酮。2 个月后,羊群营养状况良好,被毛光亮,羔羊成活率90%以上。
由于绦虫感染率较普遍,笔者向基层动物防疫部门及广大养羊户普及绦虫病防制知识,加强防制,采用吡喹酮、氯硝柳胺驱虫效果均非常好。
3.3.2 肝片吸虫
羊肝片吸虫的虫体长度为20~25 毫米,宽度为8~12 毫米,外观呈扁平叶状。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幼虫期寄生于螺体内,并进行大量无性繁殖,在5~6 月发育成熟,开始大量逸出,当羊群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时,导致羊感染发病。本地的气候、环境有利于螺类滋生,2017年10 月,笔者接诊1 例典型病例,畜主养羊多年,常年存栏100 头左右,从8 月开始,陆续死亡7、8 头,现场解剖死羊1 头,胆囊、胆管肿胀,剖开可见大量肝片吸虫。治疗方案:全群驱虫,口服丙硫苯咪唑15~25 毫克/千克体重,间隔2 天后重复1 次,驱虫效果良好。
3.3.3 捻转血矛线虫
捻转血矛线虫在我国广泛分布,主要寄生在反刍动物的真胃和十二指肠内,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30%,羔羊和小母羊病死率更高。该病对养羊业危害较大,2018 年6 月,笔者接诊了1 例,该养殖户养羊10 多年,常年存栏300 头左右,饲养管理较好,有一定的羊病防控经验。主诉,三年来,每年的高温潮湿季节,无故死亡20~30 头,以青年母羊居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都是发病后,慢慢衰竭而死。临床检查,病羊约30 头,营养不良,精神差,解剖1 头重症病羊,放血致死,仅有少量稀薄血液流出,真胃内可见大量捻转血矛线虫,虫体红色通透,长15~30 毫米,略粗于头发丝,多数附于真胃黏膜上,胃内容物中呈多群分布。治疗:肌注0.15 毫克/千克盐酸左旋咪唑。1 个月后,病羊康复,困扰三年多的难题从此解决。
3.3.4 用伊维菌素类药品防制体外寄生虫及部分体内线虫
羊的体外寄生虫如蜱、螨、虱、蝇等,在高热、潮湿的丘陵地区广泛存在,消化道内线虫也多见。本市的养羊户一直使用伊维菌素类药品进行防制,效果较好。
4.1 笔者长期与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养殖户保持密切联系,解决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实际问题,树立了技术权威形象,有利于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流行。每当发现新的羊病,笔者就及时通报,基层防疫人员、养羊户积极响应,如羊肝片吸虫病、捻转血矛线虫病,笔者都只接诊了1 个病例。
4.2 通过对辖区内羊病的诊治,笔者基本掌握了羊的主要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情况,为做好羊的产地检疫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4.3 还有如羊口疮、传染性脓疱等,在本地羊群中发生较多,造成一定的危害,目前笔者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控制发病,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4.4 多年来,笔者主要是凭经验,根据病理解剖情况诊断羊病,但有时难以确诊,给出的治疗方案只能是对症,羊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