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林 王莉
[摘 要] 党的二十大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既是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梳理“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析新发展格局下“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所面临的外源融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不力、企业内部治理激励创新发展不足、企业获取创新资源渠道不畅等困境,提出“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出路在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重视知识产权的金融服务功能;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内部治理;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在融通创新中为“专精特新”企业有效汇集创新资源。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7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3)09-0021-07
一、引言
2020年以来,我国提出并推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面临问题,重塑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1],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则是企业的创新能力[2]。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的要求,2021年12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21〕200号),将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之一,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将此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可见,“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不仅是以技术创新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其创新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专精特新”是指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3],其灵魂是创新[4]。2021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系列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重视对优质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并建立了分层评价体系,推动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面向企业需求,统筹运用各类政策工具,从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融通创新等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持续、精准和有效的支持。当前,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已从总体布局进入到了具体指导和精准推进阶段,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核心力量、大企业集团领航发展的协同创新格局正在形成。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依靠自主研发技术驱动,在相关行业领域已经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对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供应链完整性、创新链的前沿性有很大影响。“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行业技术突破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堵点,从而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和供应链安全稳定,这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产业循环不畅的矛盾,促进稳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然而,当前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在制造细分领域的自主研發和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5],核心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和保持。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这是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题中之义。
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回顾
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管理领域长期关注的话题。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一是企业创新过程的角度。研究指出,企业创新能力涉及企业调动、整合和创造知识的能力[6],是指企业能够根据显现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持续不断地整合从内外部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创意的市场价值的过程能力,贯穿在创意的形成、开发和利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7]。二是企业创新要素的角度。研究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在面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时,能够利用内外部资源要素并用于创新活动的能力[8];已有研究还关注了非技术创新能力要素,例如员工素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等[7]。本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界定强调过程导向,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嵌入在从创意的形成到创意价值实现的企业生产全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企业创新要素角度所强调的员工、管理等作为创新资源要素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近年来,伴随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提高,有关“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研究逐步深入。企业创新能力能够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9],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质量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外在体现。已有研究探讨了诸多影响“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创新绩效、创新质量的因素并得出有益结论,这些因素也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创新支持政策
政府面向中小企业出台的创新支持政策能够弥补市场失灵,帮助企业分担成本,聚集社会资源,从而改善企业的创新能力与表现[10-11],“专精特新”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的税收减免政策、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政策等能够为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2];税收激励政策能显著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水平,尤其是对处在成熟期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10],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效果更为明显[13]。已有研究还对我国支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进行了梳理,对比分析了其他国家支持与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有相似特征企业的具体政策[14],并从投贷联动、信贷管理、供应链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重点探讨了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金融服务政策。
创新支持政策对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的具体影响机制也受到了关注。实证研究发现,创新基金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补偿创新外部性以及矫正低质量创新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质量发挥了显著的激励效应,并且具有持续性的影响[15]。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创新支持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且对后期入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更高[11]。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过程也有差异,供给型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资源困境、环境型政策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推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16]。
(二)企业治理特征
企业创新与企业的治理水平有关[17],高效的治理体系能够解决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新颖性和适宜性等问题[18]。研究已证实高新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19]。已有研究基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家族企业的数据,分析了家族治理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家族管理涉入会由于私利动机和风险规避倾向而阻碍企业创新发展,但具有高水平教育背景的家族管理者能够缓解这一消极作用,这类“专精特新”企业应注重提升控股家族治理水平来推进企业创新[20]。已有研究还探讨了“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以及高股权制衡度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使知识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21]。另外,“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也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密切关系,研究证实,相比其他科学家创始人,桥接科学家创始人具有涵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更大影响[22]。
(三)创新资源要素
由于企业内部创新资源有限,企业创新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和成本,而企业外部组织网络能给企业带来新知识、新创意、新技术等资源,这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23]。研究证实,企业的内部研发和外部知识获取活动具有互补性,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创新过程中紧密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24]。外部创新资源要素对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区域的创新、协调和开放发展能够正向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绩效,区域发展应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改造,同时,通过提高开放水平来帮助“专精特新”企业累积知识、技能、投资等创新资源要素[25]。独特而创新的知识体系对“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企业能够通过降低知识网络中心度来充分利用知识资源,以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升创新绩效[21]。然而,实证研究还指出,虽然企业能够通过开放式创新的合作关系广泛利用外部知识资源,但也要注意防范合作者之间出现的知识同化、路径依赖和机会主义行为的问题,这反而会不利于企业创新[23]。
综上,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了创新支持政策、企业治理特征、创新资源要素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其影响企业创新的具体过程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探讨,这为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证依据和思路。在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的背景下,随着党的二十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关注,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密切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发展的新要求,以深入分析“专精特新”企业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探析“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困境与出路,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三、新发展格局下“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困境
近年,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创新资源要素市场化推动以及“专精特新”企业自身利益驱动下,“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获得了较大提升,推动了原发展格局下“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来源向自主创新的转变。然而,作为新发展格局下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专精特新”企业在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方面还存在诸多瓶颈和问题。
(一)企业外源融资渠道受限、难度较大,企业创新不能得到有效反哺
当前,“专精特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进入了技术前沿领域,而技术研发和创新具有长期性,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需要相对稳定的资金投入和支持。研究证实,在高工业化程度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是推动企业创新、缓解创新企业融资约束、支持研发投资的关键;在人力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26]。目前,银行信贷等外源融资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资金支持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融资渠道受限,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的缺乏直接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开展,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第一,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融资具体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不能充分满足企业需要。与大型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小,经营周期通常较短,业绩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国内新冠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一些企业面临的断单风险增加,偿债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专精特新”企业财务信息规范性普遍较低,而且缺少适合抵押的固定资产,以核心财务评价为信用评级基础的信贷融资还不能精准适配“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第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不健全,“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的融资价值还未充分体现。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是很多“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资产,而由于知识产权的评估制度、交易制度還不完善,导致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融资还存在困难。一是金融机构还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专精特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当前,金融机构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多以知识产权数量指标为核心,难以对知识产权价值和企业的科创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二是知识产权交易和流转制度还不完善。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专利转让和许可的活跃度提升,但交易平台功能还不完善,产业链知识产权的协同运营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企业内部治理存在不适用性和滞后性,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不充分
企业治理包含了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以及有关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27],更加注重权力的制衡与协调。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内部治理存在不适用性和滞后性,在有效激励企业创新活动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充分。
第一,“专精特新”企业各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明晰、不适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还存在权责混同现象,权责边界较为模糊。研究发现,有些“专精特新”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存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两职合一虽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正向作用,但效应并不显著,两职合一情况下,董事长更多考虑短期利益,不会进行持续长期的研发投入[28],同时,董事会在股东会与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联接作用发挥也不到位。另外,很多“专精特新”企业的监事会职能还未充分发挥,企业财务不规范,在税务和审计层面还存在违法违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企业融资,也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阻碍企业创新。
第二,“专精特新”企业现行内部治理滞后,调整步伐缓慢。可能的原因是,在原有治理框架下,企业内各方主体之间会保持长期形成的惯有关系,这种关系会伴随着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不断得到强化,难以轻易改变。虽然当前的内部治理不是最优的,但其一旦确立,会使企业内各治理主体产生共同的心理预期,虽然大家都意识到了可能存在问题,却也能够实现表面“协调”,这种情况下已有治理安排存在的缺陷就不容易被消除。
第三,当前“专精特新”企业内部治理对员工的创新激励作用不足。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的成果和进步离不开员工的创新工作投入,当前很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内部治理还不能为员工提供充足的創新资源支持,对员工创新的使能作用不足,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还不能持续发挥。
(三)企业对创新资源的获取渠道不畅通,不能有效汇集创新要素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纵深展开,企业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协同性不断增强。而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一般资源匮乏,缺少外部联系[29],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专精特新”企业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还不能有效集聚充足的创新资源,这极大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第一,“专精特新”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由于“专精特新”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相比大型企业,在企业声誉、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发展前景等方面吸引力较低,技术创新人才的招聘存在困难,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
第二,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还倾向于各自占有创新要素和资源,没有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很多“专精特新”企业正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亟需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和发展,然而,各类企业的创新共享意识不强,再加上产业链、创新链内企业合作机制不完善,创新融通不够,缺少有关技术、人才、数据、信息等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平台和机制,“专精特新”企业在创新资源方面存在约束。
第三,基础研究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不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乏力。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缺少原创性、创新性的积累,科研成果转化不畅,还不能紧密跟踪“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受到影响。
四、新发展格局下“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出路
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对产业链的补链、强链效果,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重要作用。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要求,针对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困境,未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提升其创新能力。
(一)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着重提升知识产权的金融服务效能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国家已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落实这些融资促进措施。从金融供给侧改革着手,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增强“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保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资金支持。
第一,锚定“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分布于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如高精制造业、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且大部分处于成长期,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深入分析“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精准把握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质押融资模式,完善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等,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业化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升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第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聚焦产业链,服务于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及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价值,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与核心企业保持战略合作的同时,加强产业链信息整合,完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
第三,着重提升知识产权的金融服务效能。“专精特新”企业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知识产权是这类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做好“专精特新”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贺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召开时强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30]。不仅要重视高水平知识产权的创造、获得和保护,还应对知识产权的应用予以更多关注,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价值,以反哺企业创新。未来在落实相关政策过程中,一是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参考结合《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22〕63号)中的评价标准,定向完善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科创能力评价,促进形成知识产权价格发现机制和价值评估体系,这是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业务深入开展的基础。二是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制度,在推进许可行为的基础上加强规范知识产权交易,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管理和服务,促进知识产权在产业链的协同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拓展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的金融服务思路和渠道,例如,知识产权质押之外,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业务的发展,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困境提供广阔出路。
(二)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内部治理,持续有效激发企业创新
通过完善企业治理能够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改善企业绩效[31],良好的企业治理还能有效协调企业内部各方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对企业中的个体行为发挥约束和使能的双重作用,进而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激励。“专精特新”企业应当加快完善内部治理,从制度设计上助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加强董事会的规范化运作,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优化企业权力配置。一是董事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董事会和高管之间的权责边界,加强董事会的规范化运作;同时,已有研究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独立董事能够降低由于内部人控制而导致的決策失误,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1],应进一步保障“专精特新”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加强引入独立董事,建立独立董事的选拔标准和激励保障机制;另外,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董事会能够促进企业合理把握研发方向和提高技术累积效应[19],拥有丰富创新经验的董事一般具有较高的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最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32],“专精特新”企业之间可以探索建设独立董事的资源库,促进企业与优秀管理人才的双向匹配。二是监事会制度方面。监事会监督作用的切实发挥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28],应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的监事会运行机制,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保障企业内部治理有效、规范运行。
第二,完善激励机制设计,注重企业治理对员工创新行为的激励作用。个体创新能力为组织的创造力和创新提供了基础[33],因而员工创新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薪酬激励之外,与企业治理有关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等对员工的创新有重要作用[34],良好的企业内部治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投入,开拓员工的创新思维,有效调配创新资源。由于创新具有外部性,企业内部治理应更加重视和完善技术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与容错机制,更好地激发员工创新的动力,从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第三,促进去制度化过程,加快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作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运行过程中会经历制度化的过程[35],企业原有的治理安排在组织中被广泛接受后,向替代路径转化就需要付出额外成本,因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时,需要注意到路径依赖的消极影响。现行企业治理结构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初期的确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但伴随经济环境、员工群体特点、创新情境的不断变化,原有治理结构下的制度安排可能会由积极影响转为消极,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及时识别并做出调整,以提高治理效率,发挥好治理结构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在融通创新中为“专精特新”企业有效汇集创新资源
在新发展格局下,新兴产业发展与科技革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2],企业之间的创新竞争更强调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价值共生的动态平衡[36],多主体共赢、开放共享、协同合作是“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未来方向。构建高效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科研机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能够使创新要素和资源有效汇集于“专精特新”企业,支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的深层参与,融入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链。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较早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掌握着更多的创新资源。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发挥自身灵活性,通过新产品和新模式,以“小规模大协作”方式加强与大企业的紧密联系,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动的产业创新体系。
第二,完善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协作机制。通过建设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与其他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研发能力互补;确立协同创新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具体制度,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使“专精特新”企业能够进一步拓展关系网络,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创新要素。
第三,注重“专精特新”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一方面,加强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对接与融合;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以满足企业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此,应加强推进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之间、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基于稳定的价值链和知识网络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从而形成高效、开放、融通的企业创新生态体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不断动力。
五、结语
自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提出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37]到2012年首次进入中央政策文件[38],再到2022年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已经从部门政策演变为国家政策,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点领域。新发展格局的技术来源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39],以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相比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创新方面灵活性强,在经济发展中更具适应力,是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的关键,也是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对于企业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融资困难、治理结构激励创新发展不足、创新资源集聚不畅的困境和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和融通创新,以有效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效能,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夯实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EB/OL]. (2022-08-31).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31/content_5707604htm.
[2]陈劲,阳镇,尹西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科技创新战略[J].当代经济科学,2021,43(1):1-9.
[3]工业和信息化部.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 (2016-07-06).http://wwwgovcn/xinwen/2016-07/06/content_5088726htm.
[4]韩鑫,谷业凯.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N].人民日报,2022-11-26(002).
[5]刘宝.“专精特新”企业驱动制造强国建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8):31-38.
[6]王辉,王颖,季晓得,等.辩证领导行为及其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一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行为探究[J].心理学报,2023,55(3): 374-389.
[7]许庆瑞,张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规律与提升机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56-57.
[8]SAENZ J, ARAMBURU N, RIVERA O.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hightech and lowtech companies[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9,10(1):22-36.
[9]黄世政,周家贤,曾海亮.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创新治理能力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5):57-65.
[10]刘诗源,林志帆,冷志鹏.税收激励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了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检验[J].经济研究,2020,55(6):105-121.
[11]汪合黔,陈开洋.创新支持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和经营绩效的影响——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微观证据[J].南方金融,2022, 555(11):22-35.
[12]张兵,梅强,李文元.江苏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镇江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1):80-83.
[13]MAO J, TANG S, XIAO Z, et al. Industrial policy intensit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J]. Research policy, 2021, 50(7):104287.
[14]王榿伦,郑炫圻,朱毅.商业银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思考[J].西南金融,2022, 490(5):16-28.
[15]曹虹剑,张帅,欧阳峣,等.创新政策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1):135-154.
[16]张璠,王竹泉,于小悦.政府扶持与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来自省级政策文本量化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22,406(1):116-132.
[17]ROYCHOUDHURY S, ;EGOROV A V. Corporate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tudy of US. firms[J].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2016, 6(3):342-350.
[18]LEHRER M, TYLECOTE A, CONESA 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novation system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J]. Industry & innovation, 1999, 6(1):25-50.
[19]龙勇,庞思迪,张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3):113-118,128.
[20]罗福凯,狄盈馨,李启佳.“专精特新”战略、家族涉入与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1-12.
[21]辛琳.知识网络、融资约束与“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2,29(6):18-38.
[22]王瑶,曾德明,李健,等.桥接科学家创始人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22(11):1-17.
[23]杨震宁,赵红.中国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制度环境、“竞合”关系与创新绩效[J].管理世界,2020,36(2):139-160,224.
[24]CASSIMAN B, VEUGELERS R. 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innovation strategy: 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 68-82.
[25]王伟楠,王凯,严子淳.区域高质量发展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3,44(2):32-44.
[26]庄毓敏,储青青,马勇.金融发展、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20(4):11-30.
[27]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9):3-15,53.
[28]秦兴俊,王柏杰.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财经问题研究,2018(7):86-93.
[29]徐研,刘迪.风险投资网络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吗?——基于中国风投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20(3):85-99.
[30]新华社.习近平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EB/OL]. (2022-09-08).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8/content_5708951htm.
[31]蒋楠.高端制造业企业治理结构与实质性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0,36(24):179-183.
[32]ZHOU J, QIN R, WANG X, et al. Does directors’ innovation experience promote fir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2021(1):1-14.
[33]WOODMAN R, SAWYER J, GRIFFIN R.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18): 293-321.
[34]TYLECOTE A, EMMNUELLE C. Corporate governance, innovation system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1999(6): 25-50.
[35]W·理查德·斯科特. 制度與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 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9-130, 200-201.
[36]董志勇,李成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1(10):1-11.
[37]工业和信息化部. “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EB/OL]. (2011-09-23).http://wwwgovcn/gzdt/2011-09/23/content_1955213htm.
[3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2012-04-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04/26/content_1578htm.
[39]盛朝迅.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J].改革,2021, 324(2):1-13.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SRUI Enterprises’ 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ang Yanlin, Wang Li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ation, refinement, uniqueness and innovation (SRUI) enterprises should be supported, taking i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build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SRUI enterprises is not only the ke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SRUI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SRUI enterprises in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uch as insufficient external financing to sup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sufficient internal governance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oor channels for enterprises to obtain innovation resourc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way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RUI enterprises i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upply sid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inan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mprov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of SRUI enterpris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effectively pool innovation resources for SRUI enterprises in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Key words: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RUI enterprises; innovation ability
(責任编辑: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