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域视角看高校官微生产实践的博弈性融合

2023-09-23 12:56:45丁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6期

丁莉

摘   要: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视角,基于对江苏高校官微编辑的深度访谈认为,高校官微生产实践实际上反映的是新闻场域和政治场域两种逻辑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上层管理者的顶层设计是官微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行动者自身对新闻专业理念的追求是其内部因素。在具体实践中,各行动主体与实际运营师生,在生产实践的理念、管理的风格、代际差异三方面展开博弈与合作。因此,尝试将高校官微生产实践描述为“博弈性融合”。

关键词:布尔迪厄;新闻场域;高校官微

中图分类号:G648;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6-0155-03

伴随移动传播方式的演进,新媒体因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而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从而成为当下社会最主流的传播载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3年,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鼓励高校加强校园媒体平台建设。如今,技术环境推动、学生需求变化、国家政策扶持以及第三方机构支持等共同助力了校园新媒体的发展。其中,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数量最多,传播效果最好。调查数据显示,80%大学生关注校园微信公众号,超半数学生每天查看半小时以上,校园微信公众号深度融入校园生活,成为日常学习生活标配。

目前,对高校官微在内的教育政务新媒体、学界的研究总体偏向技术层面的分析,对策性探讨较多,相对忽略学理性分析,导致研究成果存在同质化倾向。同时,深入高校新媒体开展调查性访谈,关注高校微信生产实践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拟以江苏高校官微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為理论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窥探高校政务微信生产实践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缘起和研究方法

“场域”是布尔迪厄的经典理论之一,是指“不同地位之间诸多客观关系所形成的网络或结构”。1996年,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正式提出“新闻场域”这一概念。新闻场域是一个自治程度低的场域,其运作机制更多仰赖外在权力领域的作用与影响。有学者认为,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非常适合解释中国当前的媒介发展现状。因为该理论的优势在于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世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传统上重视礼俗的社会来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在《中国青年报》发布的“2019—2020全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名单中选取江苏省5所高校的10位责任编辑,每人接受访谈的平均时间2小时左右。

二、高校官微兴起的背景和现状

长期以来,校园媒体不是媒体,这是学界和业界对其普遍的定义。作为高校宣传喉舌的校园媒体,受制于学校财力、物力和人力,发展滞后,形成了与社会媒体发展脱节、与师生在沟通上不平衡不充分、新闻专业能力不足、复合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那么,诸如微信公众号之类的新兴媒体如何在保守封闭的校园得以发展?

因为省里下发了政策文件,学校必须要执行,刚好学校也需要通过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D,2021年9月22日)。

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在高校得以发展,最主要是得益于上层管理者的顶层设计,但同时,这也是高校面对当下新传播环境的主动选择。

(一)发展现状

基于当下高校运营官微的实践,结合访谈资料,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官微的发展现状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主动开通:在接到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通知后,第一时间开通官微,抢占市场。

我们属于比较早就开通了官微的,大概是在2014年,那是政策驱动下的一波热潮。领导也非常看重官微的发展,配备了专门的老师和学生团队(G,2021年9月25日)。

第二种,被动接受:这类学校官微的开通时间较晚,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政策要求,使官微多年处于边缘化及任其发展的境地。

我们是2015年开通官微的,属于比较滞后的,还是因为省里有政策要求,领导才应付了事。那时候错过了官微涨粉的最佳时机。开始的几年,领导对官微基本处于不管不顾的状态,做什么都是我们自己决定(H,2021年9月25日)。

(二)发展的冲突性因素

高校宣传部门身兼新闻宣传、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文化建设等多种使命,本身就是新闻场域和政治场域相互融合、博弈的场所。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第一要务,党委宣传部首先是学校党委的喉舌,讲政治是第一位的。但同时,也是需要新闻思维的,要用新闻的思维做宣传。离开宣传,高校也很难有纯粹的新闻,它是一个融合体,相辅相成。(A,2021年9月20日)。

如这位访谈者所言,高校传统媒体的媒体逻辑是内嵌于政治逻辑的,但新媒体的介入打破了政治场域的封闭边界。

官微和传统媒体不一样,你是做给粉丝看的,就要关注他们的需求;如果你只是为了做给领导看,那就是将网站新闻照搬到官微上而已(C,2021年9月27日)。

(三)发展的动力因素

政治场域逻辑和新闻场域逻辑的矛盾奠定了高校官微发展的冲突性底色,但同时也是其得以发展的动力因素。上层管理者需要通过发展高校新媒体重建网络舆论话语权,而其基础就是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运营规律,重建师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和依赖。

学校开通官微既是执行上层的政策,也是学校宣传和育人的需要,所以,领导开通了官微就要看到效果,你按新闻逻辑做,效果肯定不会差(B,2021年9月26日)。

在最终效果即“市场效应”上,政治逻辑和新闻逻辑找到了平衡点与结合点。在党管媒体的政治前提下,通过新闻逻辑来提高官微在师生、社会中的实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共赢,是一种取得上层认可,争取协商机会的有效途径。就新闻逻辑而言,“市场”的认可是检验新闻本身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市场效应”成为两者有机融合的内在动因。

三、官微生产实践中的场域逻辑博弈

在高校官微的生产实践中,政治逻辑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新闻逻辑必须在保证政治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主管领导与官微运营师生在生产理念、管理风格、代际差异三方面的博弈。

(一)生产理念方面

数据调查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以前成立,2014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时期。高校也在物资、人力上给予大力度的投入。

我们部门领导对官微这一块还是很重视的,尤其在资金投入上还是很舍得的。我们有一个稿费细则,基础稿费和根据阅读量的奖励稿费,除此之外,还为官微的核心骨干学生每月发放勤工助学补贴,全年投入可能在34万元左右(B,2021年9月30日)。

通过访谈发现,高校对官微的投入主要在物质资源和学生团队方面。从意愿和实际来说,舍得投入是领导忠于上级发展高校官微要求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向上的博弈。但投入就要看到效果,即当下高校关注的排名和阅读量。总之,上级舍得投入自然也希望看到融合的效果。不过,具体到现实中,高校还是会把政治逻辑放在首位,因为倘若完全遵循新闻逻辑,就会碰到官微生存的生命底线——政治安全。

这种政治安全意识占据目前高校官微中多数的管理者和运营者的头脑,而目前新媒体主要依靠的学生团队,他们初出茅庐、涉世未深,可能对此会忽视或者不在意。所以,政治安全意识要由主管领导把关,在审核内容时传递给负责老师和具体生产内容的学生团队。

在我们这个体制里面,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遇到一些有关大型会议、政策、活动的稿子,领导定稿过后我们是不会再动的。如果你要为了阅读量去做一些创新,万一哪个地方不对、领导不满意,那风险就太大了(B,2021年9月30日)。

但是,领导又要看到阅读量和排名,因此,在保证政治安全的前提下,高校官微想要有所作为,新闻逻辑就要提上日程。

但凡带有新闻性的选题,阅读量都不会太低。新闻既包括学校事业发展类的硬核新闻,也包括师生身边有温度的新闻。在一些软性选题里面,一些表达方式、排版布局、标题拟定、封面选择等方面都会依据新媒体的逻辑来操作。你要知道,封面和标题对于阅读量是非常重要的。(D,2021年10月8日)。

因而,高校官微在投入与融合程度高低之间存在一定的有机联系,领导与官微编辑、学生团队都在政治与新闻两个场域逻辑的平衡与融合中不断摸索前进,努力在保证政治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新闻逻辑提高现實投入与效果之间的均衡。

(二)管理风格方面

通过访谈发现,领导的管理风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官微的内容重点与形式风格。就官微实践而言,领导的管理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管与不管。这里强调的“管”体现在内容生产实践上。而官微编辑在与领导的博弈中,秉持的思维可以分为“坚持”和“妥协”。

如果主管领导之前是负责校报、外宣等工作的,就习惯用传统媒体的方式要求官微,坚持亲力亲为。

我们有意按新媒体、年轻学生群体的喜爱来做,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阻碍,比如,每天花很多时间用来修改行文规范、标点符号等,领导还是偏向于传统媒体的逻辑来做新媒体(H,2021年10月9日)。

在这种形势下,官微运营师生与主管领导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博弈。或是遵从政治场域逻辑,以领导的意见为准则,改变自己:

领导是做校报出身的,她总是用做校报的标准做官微,标题又很文艺……不过我们也不会跟领导提意见,因为效果不佳且很累(H,2021年10月9日)。

或是遵从新闻场域逻辑,以自己的意见和实际效果为准则。这种情况较少且容易招致领导不满,编辑老师在体制内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以前,我也是跟领导吵过架的,因为二级学院报过来的素材一看就是常规活动,肯定是毫无点击量,我的立场是坚决不发的。但在这个体制内,领导不支持是很难开展工作的,所以现在也不像当初那么针锋相对了,而是与领导不断磨合,达成妥协。这类选题领导会提前告知,我们也会跟相关单位沟通,替他们想一些新闻点……(I,2021年10月15日)。

高校官微编辑在生产实践中本着理性、现实和新闻理想原则,选择积极进取或保守求稳的心态。总体而言,体制内的编辑们必须要服从于政治场域,但是他们都在努力博弈,在可以协商的空间里坚持新闻理想,以达至高校官微的新媒体化。

这是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领导也会慢慢理解和同意。比如,有的“硬”新闻一开始只用学校主页的新闻,标题和内容都是一字不改的。但是后来我们逐渐跟领导游说,说我们可以在标题、封面、照片上做一些适当的优化,在不改动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让其变得活泼、有趣一些。领导也会同意的(I,2021年10月15日)。

遵从领导的意愿与尊重新闻逻辑有时是并行不悖的,这种情况一般是主管领导本身比较开明,有过新闻一线经验,理解新闻逻辑;或是囿于科层制本身的内部复杂关系,编辑老师的执着坚持;或得益于遵从新闻逻辑之后取得可喜成绩,由此,主管领导逐渐重视并信任于这种合作。

你是在用实际的成绩来引起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在全国拿奖了,比如今年我们首次进入官微百强的前50了,领导还是很开心地说:哎,你做的很不错!(B,2021年10月20日)。

当然,这种较为理想的合作状态通常需要有多次博弈的磨合过程,需要编辑老师的坚守、主管领导的专业与理解。

(三)代际差异方面

高校宣传部门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按照事业单位干部系列来管理的,而鉴于逐级提拔、从严掌握的官场提拔惯例,现有多数高校宣传部门领导是“70后”并曾长期学习、工作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负责运营官微的老师以“80后”、“90后”为主力,代际差异引发的张力和冲突不言而喻。

在采访中,年轻的编辑们都表示和领导们在理念、思维上有一定的差异。

我们的领导是“70后”,她在宣传部做了20年的校报工作,做官微的时候,跟领导在选题、文字表达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同,这应该属于代际差异吧(A,2021年10月22日)。

另一方面,访谈和现实情况显示,高校宣传部人员配备均在10人左右,领导虽然都较为重视新媒体建设,但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员配备跟不上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一位老师负责或多位老师负责,编辑老师都是身兼多职、分身乏术,而新媒体日更和阅读量的压力让编辑老师们的工作状态都是负重前行,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职业倦怠也在凸显。

四、结论

本文依托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立足于江苏高校官微实践现状,将高校官微融合模式分为自上而下的主动融合和从下至上的被动接受两种模式。上级部门政策推动、校园自身对网络舆论话语权的需要是高校官微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政治逻辑与新闻逻辑的博弈主要表现为主管领导与小编在生产实践的理念、管理的风格、代际差异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地将高校官微生产实践概括为“博弈性融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www.ahstu.edu.cn/wlzx/info/1017/1159.htm.

[2]   2019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R].新榜&腾讯微校,2019-07-22.

[3]   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J].韩刚,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2-23,93.

[4]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J].国际新闻界,2005(2):53-75.

[5]   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摘录)[R].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6.

[责任编辑   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