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漆器市场状况研究

2023-09-23 12:00:05陈芷叶
东方收藏 2023年7期

摘要:彝族漆器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工艺美术品,如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文章从凉山彝族漆器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其生产者、经营者、购藏者、经营方式等方面予以爬梳和归纳,并探讨其在推广和经营中的问题与优势,分析凉山彝族漆器市场状况,以示其在西南民族地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加深对彝族漆器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认知。

关键词:凉山彝族漆器;工艺美术产业;生产与流通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省。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彝族聚居地,积累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成果,例如彝族漆器、剪纸、银饰、木雕、刺绣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漆器莫属。据民间传说,彝族漆器工艺的起源至今约有千余年。[1]随着时间推移,凉山彝族漆器也从传统的餐具、酒具逐渐发展到现代的旅游纪念品、室内装饰品,并且从个体的家族传承制作模式发展到小有规模的工厂成批生产的形式。从凉山彝族漆器产业的兴衰,可窥见西南民族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状况及其市场走向。

一、凉山彝族漆器发展概况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的传统日常器具,品种多样,工艺精湛,其类别不仅覆盖日常的餐具、酒具,还包含马具、乐器、作战兵器和毕摩(巫师)用具。彝族漆器的主要材料为天然木材(多桦槁树和杜鹃花树)、竹子、兽皮、动物牙角等,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在原料基础上制出理想形状的坯体,接着打磨、雕绘、上漆,一般用黑、红、黄3种漆色,然后成品储藏,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保证器具经久耐用。彝族漆器全套制作工艺耗时长,在13个月至3年不等,但是如此制成的漆器至少可以保存300年,具有不腐烂、不掉漆、耐酸碱、耐高温的特点,集审美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图1)。该传统工艺承载着彝族人民的餐饮习俗、生活礼仪、审美时尚、宗教信仰等,在彝族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彝族漆器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当时的文献上已有关于云南彝族漆器工艺的记载,逮至清代,彝族髹漆技艺成为种类繁多又富有特色的制作工艺,但是鲜有典型作品留存下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交通和地理环境闭塞、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以及经济发展滞后,彝族漆器工艺制作并不广泛,且商品化程度低,人们制作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是自产自用;漆器品种集中在餐具、马具、军用器械等实用器类上,较为单一,此时漆器的审美性也不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重视,众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复苏。此时的凉山彝族漆器行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兴办漆器餐具工厂,其中以喜德县和昭觉县为代表。然而,批量生产的彝族漆器餐具的受众主要还是当地彝族人民,暂无广泛的输出和推广。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凉山彝族漆器发展较为稳定,美国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于1994年到凉山彝族地区考察漆器工艺后,在其文章中提道:“现在,漆器不仅仅用作民族文化的展示,而且要获利赚钱。那么,唯一的道路就是采用工厂成批生产。”[2]可见此时工厂批量生产依然是彝族漆器的主要生产途径。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市场经济变化、漆器需求量波动,漆器工厂破产倒闭,漆器的生产制作阵地又转移到民间,由个体或个别家族支撑生产,相应地有了一定的个性化发展,彝族漆器背后的民族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得以不断凸显,加上旅游业的升温,也为彝族漆器的传承和重构带来了不少契机。

进入21世纪,凉山彝族漆器产业依旧以喜德县最为出名,由喜德县吉伍家族传承,前后已传承十余代,目前的重要传承人为吉伍巫且。2004年,凉山州政府命名喜德县为“彝族漆器之乡”。凉山彝族漆器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28”,项目名称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3]2009年,文化部公布彝族漆器第十六代传承人吉伍巫且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髹漆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吉伍巫且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漆器工艺厂,主要围绕实用餐具和装饰工艺品的制造展开。其产品受众不再仅限于彝族群众,同时也出现在国内外视野中,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东亚漆器研讨会等。目前,喜德县另一家规模较大的漆器企业——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其产品同样具有不小的市场前景。在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表中,与漆器相关的产业类别为“工艺美术品制造”,小类则为“漆器工艺品制造”。毋庸置疑,这些成绩都助推了凉山彝族漆器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但凉山彝族漆器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经营品类与经营方式

(一)经营品类

如今,凉山彝族漆器在产品结构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传统餐具、酒具为主的情况,当下的彝族漆器多为新开发的装饰器具,涉及的品种十分广泛,包括首饰、摆件、家具等,种类不乏七八十种。目前市场销售良好的产品有鹰爪杯、木质汤钵、高脚菜盆、木质汤勺、戒指、手镯、发簪、吊坠、梳子、鸟形酒具、葫芦形酒壶、牛角摆件等(图2、图3)。另外,彝族漆器的原木材料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桦槁木和杜鹃花木,增加了核桃木、梨树木等,甚至有复合木材的使用。多数器具的漆料,也从传统的生漆转变为聚氨酯漆等工业油漆。漆器成品的生产时间在现代工藝的支撑下相应缩短,但是其质量与传统制作的漆器仍有差距。

(二)销售价格

凉山彝族漆器的价格差距较大,主要依据漆器的形制大小、坯体原材料、漆质、制作工艺的难易程度、运输等因素来制定价格。笔者选取了一组工业漆质的彝族漆器汤钵进行价格对照,在同一坯体材料、同一工艺制作难度、同一漆质的情况下,器型越大,用料越多,价格越高,单件作品多集中于300元至500元不等。同一器型的漆器价格随着坯体木材的产量和质量浮动,产量稀缺、质量上乘的木材价格较高,所生产的漆器价格相应上涨。另外,天然原木的传统漆器是用生漆制作的,目前凉山地区的众多漆树已经老化,新种植的漆树面积少、产量低。在凉山彝族地区,生漆每斤已经高达100多元,然而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餐具,一只普通汤钵就需要4至6两生漆,所以真正使用传统生漆制成的彝族漆器往往价格较高。此外,彝族漆器的工序繁多,劳动力成本较高,并且纯手工制作漆器的成本又远高于工厂机械化生产,因此凉山彝族漆器总体价格呈上涨趋势。

(三)经营方式

目前,凉山彝族漆器主要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经营方式展开。无论哪种方式,货源基本是由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和昭觉县的漆器工艺厂提供的,再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中间商进行销售。当前生产经营成效较好的漆器厂家,包括喜德县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漆器工艺厂、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凉山州漆之光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线下代销的中间商有当地民族商店、旅游景区、超市、文博馆专题柜等。线上代销的中间商有微商、网店、拍卖网等,其中网店销售量占据优势,例如淘宝网目前就有三家12年以上的凉山彝族漆器专营店。值得一提的是,线上经营已逐步成为凉山彝族漆器的主流经营方式,网络充分发挥其在集成资源方面的优势,打破空间、地域限制,拓宽购藏群体的辐射面。同时产品的展示方式更加多元,店铺里图文并茂的介绍性资料,更容易加深购藏群体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理解与认可。此外,通过电商平台中“买家评价”的环节,卖家可以及时看到众多消费者的反馈,这对彝族漆器产业的调整与创新也大有裨益。

三、购藏群体

当下凉山彝族漆器的消費群体,主要涵盖以下三类:一是当地彝族群众和彝族单位,前者主要是用于日常生活和节日民俗,需求量稳定但数量较少,一般不会用于收藏,所以对价格高昂的精品需求极少;后者购买漆器主要用于礼品、纪念品的馈赠,或者对外交流。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彝族漆器仍以日常实用器为主,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漆器少之又少。另外,当下市面上部分漆器的包装有粗陋之嫌,也让许多人转而选择其他民族产品,放弃彝族漆器。二是到凉山地区的旅游者,彝族漆器主要作为旅游纪念品,多是以个人消费的形式购买,但多数旅游者对于彝族漆器知之甚少,往往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以纪念或娱乐,因此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量也十分有限。三是研究、收藏、代销彝族漆器的专业人士、群体、机构。例如很多日本、韩国的漆器专家会定期到凉山考察彝族漆器,并且会购买一些高质量的漆器精品。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文博馆也设立有彝族漆器柜台,以供展示和代销,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云南楚雄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虽然以上三种购买群体对于彝族漆器的需求原因各有不同,但是购求量均不尽人意。这与凉山彝族漆器本身在文化宣传、品牌观念、包装营销、价格制定等方面的薄弱是分不开的。

四、经营问题

首先,彝族漆器本身的产出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传统漆器在传承人方面存在断层。改革开放之前,传统彝族漆器始终遵循着“传男不传女”原则,虽然该原则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基本被打破,但是年轻一代对彝族漆器感兴趣的少之又少,他们大多认为制作漆器是枯燥、回报率低、社会地位低的职业,如此一来专业的漆器工艺人才越来越少。二是部分彝族漆器的质量不达标,市场混乱。前文提到传统漆器制作的过程繁琐,生漆和原木材料的成本攀升,传统漆器工艺难以为继。当地很多厂家不惜使用高压板、塑料代替原木坯胎,工业油漆代替传统生漆,以降低成本,这也导致彝族漆器市场鱼龙混杂,价格悬殊大,继而经营混乱。

其次,凉山彝族漆器的宣传、营销环节相对薄弱:一是目前大多数彝族漆器都是制成出厂后直接放给中间商进行零售,越过宣传与推销环节。普通买家对于彝族漆器知之甚少,很少会为之买单。二是如今电子商务严重冲击实体店,然而彝族漆器线下售卖占比较大,并且店面基本只存在于当地,因此无法开拓市场。三是缺乏有针对性的品牌形象。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在建厂之初就着力打造“凉山印象”系列、“阿惹妞”品牌等,遗憾的是,这些品牌多围绕凉山地区的其他产业展开,缺少打造彝族漆器品牌形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购买者往往会被其他产品所吸引。

再者,凉山彝族漆器市场面临萎缩:一是性价比高的陶瓷、搪瓷餐具、酒具进入市场,严重打压价格高昂的传统漆器市场,彝族漆器市场就此失去了最主要的购买群体——彝族群众。二是彝族漆器“不好洗”“不方便”[4]的缺点成为被舍弃的重要原因。三是稳定客源的流失,进一步缩小了彝族漆器的市场。基于以上原因,整个彝族漆器行业进入市场萧条期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上述问题入手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进一步优化凉山彝族漆器的经营。

五、结语

凉山彝族漆器作为典型的西南民族地区工艺美术之一,产业化发展已是其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地方政府帮扶下,凉山彝族漆器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我国西南民族区域的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消费者需求引导和改变产业生产动向,各品类生产档次齐全,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购藏需求,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当然在其发展进程中同样面临着困境与挑战。通过对凉山彝族漆器市场的考察与分析,目前彝族漆器在制作工艺、材料、经营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研究并制定出台有效的对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护传统凉山彝族漆器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编绘.凉山彝族文物图谱(漆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2]斯蒂文·郝瑞,马莫阿依,曲木铁西.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眼中的彝族漆器[J].中国民族,2001(06):45-48.

[3]马锦卫,吉伍依作.彝族漆器企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民族学刊,2018,9(05):78-83+123-124.

[4]杨嘉铭,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61.

作者简介:

陈芷叶(1998—),女,汉族,四川凉山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