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华 ,王少丽 陈丁铭 ,罗楠 李萌 于靖文 夏晨曦 刘震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目前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为联合铋剂的四联疗法以根除Hp[1],但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Hp耐药性日益升高,根除率不断下降。临床试验表明,中医药辅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或中药,对缓解患者症状、提高Hp根除率有一定优势[5]。
中医学“脾为之卫”理论认为,脾胃对于抵御病邪、护卫机体具有重要作用。临床Hp感染患者往往兼具脾虚、湿热的表现,姚乃礼教授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提出正虚邪实学说,认为Hp感染的病机关键为正虚邪实[6],Hp属于“邪毒”范畴,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湿热邪毒外犯是发病之因,胃络瘀阻是病理之演变。课题组成员基于以上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在Hp感染过程中,脾虚即“脾为之卫”功能失常,与免疫失衡有相通之处。本文基于免疫学研究,从“脾为之卫”角度探讨Hp感染的病机,以期为Hp感染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灵枢·五癃津液别》有“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脾为之卫”。“卫”为保卫、护卫之意,“脾为之卫”意指脾胃具有保护、保卫身体的功能,即脾可防御及抵抗病邪,促进身体功能恢复。《灵枢·师传》“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意为脾护卫全身,运化水谷精微,可通过观察唇舌的色泽和对食物的嗜好,预测疾病的吉凶。对于“脾为之卫”,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脾为之卫”狭义上可理解为脾胃通过卫气的功能起到护卫机体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描述营、卫二气的产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皆受其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饮食经脾胃运化,生成水谷精微,其中富有营养、性质比较精专和柔者为营气,滑利慓悍者为卫气。卫气者,充皮肤、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皮肤、肌肉、腠理皆是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因此,脾胃运化正常,卫气化生有源,卫气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则人体不易感受外邪。
“脾为之卫”广义上可理解为脾胃通过运化作用维持全身各脏器组织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护卫机体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之气传输全身,《素问·经脉别论篇》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胃功能正常,运化水谷和水液,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得以充养则不致病。《灵枢·本脏》“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胃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皆表明脾胃在人体防御病邪方面的重大作用,脾胃功能正常则不易致病。
Hp感染患者临床多表现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嘈杂”“呃逆”“反酸”等范畴。本病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指脾胃虚弱,正气不足[6-7]。饮食、情志、内伤等多种因素可致脾胃虚损,脾虚则护卫机体功能下降,在Hp侵入时无力祛邪外出;脾虚则无力运化水液,痰饮阻滞为Hp黏附、定植创造条件,进一步导致疾病加重。邪实指湿热邪毒外犯,进而可出现气滞、血瘀、胃络瘀阻等病理演变。Hp多与湿热之邪相关,可直接致病,亦可伏藏脾胃,由湿热外邪引动发病[8],湿热之邪阻滞脾胃气机,湿困阳气,热伤津液,可逐渐出现气滞、血瘀、胃络瘀阻的病理演变,呈现虚实夹杂的病性。综合以上观点可知,脾胃功能在Hp感染的产生、发展、预后等不同阶段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Hp为条件致病菌,脾胃气旺则不易感邪,即使感邪也不易发病,若已发病亦能尽早痊愈;反之,脾胃虚弱则易受邪气侵袭,症状缠绵反复。
Hp致病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涉及受体识别、固有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等反应,Hp相关胃炎主要表现为细胞炎症浸润,急性炎症多由固有免疫引起,慢性炎症多由适应性免疫引起。与此同时,Hp亦有多种途径逃避或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长期致病。
宿主体内部分细胞表面存在识别病原体的模式识别受体家族分子,可识别Hp表面的相关分子模式。Hp感染后,机体通过受体识别产生趋化因子,招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固有淋巴细胞到达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可杀灭Hp,中性粒细胞浸润与胃黏膜炎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巨噬细胞在Hp包含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和空泡毒素A的作用下,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诱导胃上皮细胞产生IL-8,发挥促炎作用;DC可通过获取、加工、提呈抗原,激活特异性免疫,通过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有助于Hp的长期定植;固有淋巴细胞在Hp感染时通过产生IL-4促进特异性免疫[9]。
3.2.1 细胞免疫
数据的在线处理可以实现对试验过程的监控,并可以对试验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显示储存。但是,数据的离线处理则可以先剔除一些不稳定和不正常的数据,然后以时间为单位的动态测量数据,进行更为多样和深入地分析和处理。本文选用excel统计数据,并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绘制试验曲线图进行直观的分析。
Hp感染后,DC识别抗原,激活原始T细胞,T细胞归巢至感染部位发挥作用。CD4+T细胞可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环境下分化为不同的Th 亚群,主要包括Th1、Th2、Th17和Treg。Th1促进胃部炎症发生,清除细菌,可分泌IL-2和γ-干扰素(IFN-γ),参与细胞免疫,IFN-γ可促进Th1应答,抑制Th2应答,与胃部炎症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导致胃炎的主要原因。Th2促进体液免疫,可使细菌负荷减少,在清除细菌中发挥作用;也可拮抗Th1 免疫应答,产生IL-4、IL-5、IL-6 和IL-10,防止过度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伤。Th17与Th1共同参与Hp感染时的免疫保护[10],促进炎症发生,分泌IL-17A、IL-17F、IL-21、IL-22等细胞因子。Treg 是导致Hp 长期定植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Hp感染通过改变DC极化调节免疫应答,使Th17/Treg 应答平衡向Treg 倾斜,Treg 含量增高,抑制Th17免疫应答;Treg缺乏或耗竭时,Th17应答增强,Hp定植减少,小鼠胃炎更为严重[11]。提示Treg细胞通过抑制Th17免疫应答,减轻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有利于Hp在胃黏膜定植,可能在慢性胃炎中起主要作用。
3.2.2 体液免疫
多数Hp感染者体内存在体液免疫应答,Hp感染者血清和胃液可检测到针对不同Hp抗原的免疫球蛋白(Ig)G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IgG为Hp感染的标志,sIgA为分泌性抗体,可中和毒素。部分学者认为,在Hp感染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中,CD4+T细胞,尤其是Th1、Th17及其细胞因子对控制Hp感染比B细胞和抗体更为重要[9]。
卫气的实质与免疫学关系密切。章恪[12]认为,卫气实为现代医学中的免疫细胞,二者具有一致性;刘啸等[13]认为,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是卫气的物质基础,可据此解释营卫循行方式及营卫交会的实质;许朝进等[14]认为,卫气的物质基础是参与黏膜免疫的细胞因子,可由此解释卫气具有防御、监督、自稳、司开合功能的机理;泰树仙等[15]认为,卫气的实质为淋巴液和组织液,包括其中的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等,并从营卫的生成、分布、生理等方面进行阐释;廖世忠等[16]认为,卫气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是IgA,通过临床试验证实卫气虚患者IgA水平降低,治疗后IgA含量增加。Hp感染致病过程中,卫气与免疫系统在以下方面具有一致性。
功能方面,《医旨绪余》认为“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由于外来邪气侵袭或是饮食、劳倦、情绪等内在因素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脾卫外功能失常时,Hp作为邪毒更易侵入人体。Hp侵入时,卫气发挥抵御外邪、护卫机体的功能,与定植于胃壁的Hp抗争,在部分感染者表现出症状;而胃黏膜淋巴细胞、浆细胞、CD4+T细胞等免疫细胞含量增多,发挥抗感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作用,与卫气的功能相似。脾卫外功能失常不足以清除Hp,Hp感染愈伤脾胃之气,Hp愈发难以清除;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在Hp的作用下,Th17免疫应答被抑制,Treg含量增高,导致不足以完全清除Hp,从而出现Hp长期感染。免疫失衡与脾卫外功能失常存在相似之处。
来源方面,卫既出于上焦,又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言“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中藏经》有“卫出于上,营出于中”。基于卫气“气”的特性,卫气出于上焦。《灵枢·痈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肺为气之主,卫气由中焦脾胃水谷之气化生,经上焦肺开发遍布全身,发挥温分肉、肥腠理的作用。基于卫气“阳”的特性,卫气出于下焦。《医原》有“卫气赖下焦阴中真阳,以升出中上二焦”,卫气为阳气,肾阳为诸阳之源,在肾阳资助下,卫气才能源源不绝地生成。卫气来源与肺肾二脏均相关。结合现代医学,在Hp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发育分化,后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效应T细胞,中医学“肾主骨生髓”代表以肾为核心的一系列脏腑组织的功能,胸腺位于上焦,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免疫细胞与卫气的来源具有一致性。
分布方面,《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医门法律·明营卫之法》“营中有卫,卫中有营”,可理解营气是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卫气为血液中免疫细胞,卫气既可行于脉中,又可行于脉外。血液中有多种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Hp侵袭时,免疫细胞聚集至感染局部发挥作用,与卫气的分布及运行具有相似性。
脾具有护卫机体的功能,通过其运化作用维持机体的营养来源,维持五脏的正常运行,故《金匮要略》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现代医学脾脏为免疫器官,具有产生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等作用。Hp感染时,机体出现免疫失衡,不同阶段免疫失衡状态亦有所差别。Hp感染初期,胃黏膜免疫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均上升,且Th1/Th2、Th17/Treg比例上升,免疫应答处于高水平失衡状态[17],Th1/Th2、Th17/Treg平衡偏向于Th1、Th17,旨在清除Hp;机体主动免疫后Th1/Th2平衡偏向于Th2,Hp水平过高时Th17/Treg平衡偏向于Treg,平衡偏向于Th2、Treg时,在减轻免疫反应导致黏膜病理损伤的同时,有利于Hp长期定植,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脾卫外功能失常,则Hp易侵入人体发病,感邪初期,脾气尚足,故能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剧烈,此后,脾气渐虚,二者争持不下,逐渐发展为慢性炎症,与现代医学认识有相似之处。
研究发现,采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Th1、Th2、Th17、Treg 细胞比例下降,Th1/Th2、Th17/Treg比值下降,Th1、Th17相关炎症因子IFN-γ、IL-17a表达下降,Th2、Treg相关炎症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上升,表明连朴饮通过调节免疫平衡,减轻炎症损伤,从而达到保护胃黏膜作用[18]。半夏泻心汤治疗Hp阳性癌前病变小鼠,叉头蛋白P3(Fox P3)、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6、TGF-β含量降低,Fox P3、TGF-β可调节Treg细胞,IL-6、RORγt可促使Th17细胞分化,提示半夏泻心汤通过降低Th17/Treg高水平失衡状态,减轻炎症反应[17]。脾卫外功能失常与免疫失衡对应,中药通过调节免疫使之恢复平衡,达到治疗效果。
Hp作为外邪侵袭人体后,卫气作用于局部以祛邪,气机阻滞,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表现为气机升降异常,出现反酸、呃逆、腹胀等症状。Hp多为湿热之邪,若素体脾虚更易感邪致病,疾病日久则更伤正气,出现脾胃气虚,证候多为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究其根本,气机升降失调为主要病机,治疗关键在于补其不足,开其阻滞,复其升降,治当辛开苦降,调畅气机,脾胃气机恢复正常则水谷生化有源,正气得以充养,反酸、呃逆、腹胀等诸症可祛。半夏泻心汤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的重要方剂,半夏、干姜辛温,黄芩、黄连苦寒,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调补脾胃之虚,诸药相合,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可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对于调节免疫、恢复免疫平衡、减轻胃肠道黏膜损伤亦有作用[19]。
Hp感染时,卫气作用于局部以奋起抗邪,卫为阳,性属热,卫气反应过亢则为火,外邪侵袭时气机受阻,脾胃气机不畅而难以运化水液,脾喜燥恶湿,易被湿邪困阻,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较其他证型更为多见,治疗时应清热燥湿,董建华教授、符思教授治疗Hp 感染均用到黄连、黄芩、蒲公英等苦寒药[20-21]。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多具有抗炎、抗菌作用,或与调节免疫功能相关[22]。
脾卫外功能失常往往是脾胃气虚不足以抗邪的表现。卫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而来,脾虚则无力抵御外邪,故对于素体脾胃气虚或久病伤正致脾胃气虚患者,应适当给予补脾益气药物。姜树民教授用黄芪、升麻、党参生发脾胃之阳气[23]。周晓波教授常用四君子汤佐柴胡、升麻健脾益气[24]。王少杰教授运用黄芪、当归补益气血,脾胃正气恢复,则脾卫外功能正常,可祛邪外出[25]。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补脾益气类药物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反应的作用[26]。
Hp感染与诸多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脾胃虚弱患者卫外功能不足,Hp更易侵袭致病,进而损伤脾胃功能,Hp感染在未经干预情况下缠绵难愈,会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甚至癌变。治疗Hp感染面临严峻的耐药问题,中医药治疗或许是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基于“脾为之卫”理论探讨Hp感染,从卫气及脾胃运化功能的角度出发,结合免疫学,Hp感染时,卫气与免疫细胞在功能、分布、运行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脾卫外功能失常与免疫失衡具有相似性,“脾为之卫”理论可从免疫角度解释Hp感染,为中医药治疗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