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龙
摘 要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读本,更是精神读本,对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鲁迅的重要作品之一,《孔乙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和生活阅历有限,教师还需站在“语文学习”的视角,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鲁迅 《孔乙己》 教学方法
鲁迅与其他同时代的伟大作家有所不同,其作品除了具备极高的文学价值,更以丰富且深刻的精神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且鲁迅的作品具备很强的“民族性”,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基底,更是初中学生实现“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读本。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鲁迅作品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下面,笔者就以鲁迅的《孔乙己》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界的研究成果,展开相关的教学思考。
一、以语文的方式学习《孔乙己》
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丰富的、深刻的,其中既有对封建糟粕的反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军阀统治的反抗,也有文学艺术性的沉淀,且在不同的语境下,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可谓常读常新。但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有限,很难一下就全部理解其中的要义。因此,教师应在抓住鲁迅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以初中学生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带领学生解读鲁迅的作品。
1.从“教学文本”角度去看待鲁迅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首先是文学作品,是极具艺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的“阅读作品”,后因被收录到教材中才成为“教学文本”。那么,教师和初中学生要不要从“阅读作品”角度去看待教材上的鲁迅作品?当然要。但对初中学生、教师而言,鲁迅作品进入教材后,是作为“教学文本”而存在的。既然作为教材上的“教学文本”,显然就有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与“阅读作品”天然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教师在解读鲁迅作品时,既要让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文学内核、精神要义有足够了解,又必须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鲁迅作品。以《孔乙己》为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须遵循“教学文本”的逻辑开展,都需要围绕一定的语文教学特点去解读、理解鲁迅的作品。比如,课后的“思考探究”环节明确给出了“语文式”的问题:一处用“排”,一處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孔乙己)便排出了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中摸出四文大钱……]显然,这样的问题探究,是“语文式”的学习,不是普通读者阅读鲁迅作品的逻辑。
2.结合语文单元“教学目标”去学习鲁迅的作品
当教材选录鲁迅的作品之时,鲁迅的作品就不是单一的存在——不仅仅作为“鲁迅的作品”而存在,还作为“教材中的课文”而存在,是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是教材的一部分,是所在单元的一部分。正如钱理群所言:“语文教学是一个教育行为,它是有教育目的的;鲁迅某篇作品选入教材,编进某一册某一单元,就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纳入某一教学结构里了,它就必然有具体的教学要求,这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提示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但也不能忘记其作为“教学文本”在教学单元中所承担的任务。以《孔乙己》为例,教师固然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作品”的意义去理解鲁迅的作品,但也还须回到“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的单元导读上。毫无疑问,《孔乙己》在单元中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从人物的喜怒哀乐,看到时代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即我们常说的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以语文的方式学习鲁迅作品的表现。
二、从叙事方式走进《孔乙己》
鲁迅的作品是丰富的,不论是艺术价值、思想内涵,还是创作手法都是多元的,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鲁迅的作品时,教师需要做到“有所讲,有所不讲”。以《孔乙己》为例,教学的切入点很多,可以孔乙己的命运为主线,也可以咸亨酒店代表的社会背景为主线,还可以科举制被废除后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主线。笔者就结合单元导读中的“折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一句,选择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让学生透过叙事视角看到那个时代背后的世态炎凉。
1.透过叙事视角走进孔乙己背后的世态人情
鲁迅为什么选择以“小伙计”为叙事视角,而不是咸亨店老板、孔乙己?原因之一就在于,“小伙计”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从某种角度看,其在故事中具备全能上帝视角,既能看到老板、短衣帮、长衫的、小孩这些角色对孔乙己的态度,又能近距离接触孔乙己。通过这样的全能视角,作品更能反映时代背景下的世态炎凉。这是鲁迅设计叙事角度的高明之处。因此,“小伙计”的全能视角是学生走进时代背景的最佳视角。
2.透过叙事视角认识鲁迅“围观者”主题创作
鲁迅作品中“围观者”是重要的主题之一,除了《孔乙己》,《示众》《祝福》等都有“围观者”冷漠旁观的叙事主题。而《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就是一个“围观者”,其通过他人的对话得知孔乙己的不幸。教师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围观者”主题,一方面能让学生对文章反映出的世态炎凉有初步认知,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创作主题的大格局去阅读、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大局观。
三、从故事新编的方式读懂《孔乙己》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明确提出“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之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的学习目标。而对鲁迅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完成故事新编,显然是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有效途径。以《孔乙己》为例,教师也可以延续“叙事视角”的主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完成更深入的学习。
1.换个叙事视角,进行“角度新编”
教师可让学生基于原文,换不同的叙事视角进行改编创作,如从咸亨酒店的掌柜、从某个长衫顾客,或者从孔乙己的角度去进行故事新编,并与原有的“小伙计”视角进行对比,找到不同视角叙事之下,文章感染力和思想价值的差异。这就满足了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的第一步“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完成梳理。
2.换个叙事结尾,进行“故事新编”
《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向来是讨论的热点话题。鲁迅常常在意料之外制造冲突和悬念。“大约”和“的确”看起来矛盾,但这是鲁迅的留白,我们可以认为结局已定,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思考,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改写,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就完成了单元教学目标的第二层“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在制订鲁迅作品教学计划时,需要从两个层面去考虑,一方面要从“阅读作品”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深意,另一方面要从“教学文本”的视角,站在整个单元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鲁迅的文章。而“教学文本”的理解应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