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闻怿/江苏省宜兴市农业农村局
农业有机废弃物用则利、弃则害。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大胆探索先进适用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践总结可供推广和复制的技术路线和利用模式,着力推动宜兴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建设。
宜兴既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也是环太湖地区农业大市。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蔬菜尾菜等农业有机废弃物,三大因素制约着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
收储体系待健全。秸秆具有体量大、易腐、易燃等特征,导致秸秆收集、贮藏、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秸秆收储体系主要由收储站收贮、农民自收自销、经纪人运销等方式构成,2020年,秸秆集中机械化收储的量仅占离田利用秸秆量的35.82%,其余均依靠农户人力收集送往处置点,收集体系覆盖不全面,技术工艺较滞后。果蔬类有机废弃物未实现应收尽收。
利用方式待转型。秸秆综合利用还田比重较大,2020年,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率约80.77%,因农机农艺不配套,耕层较浅,影响水稻发棵分蘖、小麦出苗,影响作物产量。2020年,秸秆离田利用率15.45%,秸秆利用方式以肥料化、能源化为主,占离田利用的86.4%,造纸、装饰等高技术、高值化产业尚待发展。畜禽粪便直接出售或堆沤还田使用,未进行使用前的相关指标检测,缺乏管理规范性。
农户认知待转变。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申请门槛过高,面向农村宣传工作较少,农户对农业有机废弃物潜在的利用价值了解不够,市场认知度不够。畜禽粪污资源化产品以农家肥为主,因肥力较低、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等原因,农户参与有机肥使用的积极性不高。
宜兴市结合中央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和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工作,围绕提升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能力,确立统分有序、务实高效的工作举措。
创建工作机制。建立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专班,编制《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列出责任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起多方发力、协同管理的工作格局。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研,厘清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现状底数,分类编制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属地管理,严格监督考核。
创新运行方式。突出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收、储、运、用”重点环节,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运行方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集体、社会化组织、企业参与。综合考虑服务能力、服务半径、示范带动等多种因素,在全市10个镇(街道)设点布局。严格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遴选项目实施单位,聘请第三方进行基础建设工程、作业量审计。
创设扶持政策。中央、省级和宜兴财政均设立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专项资金,有关镇(区)开展秸秆离田工作奖补,形成纵向层层发力、横向面面兼顾的政策扶持局面。成功申报2021年、2022年中央农作物秸秆重点县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080.1万元,重点建设了11个实施主体的收储场地和设备工程。宜兴市级对收集利用稻麦秸秆数量不少于500吨的利用主体按每吨不高于1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对符合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的按照每亩40元进行奖补。丁蜀镇对村级组织或种植大户秸秆离田利用按照每吨300元进行奖补;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对离田利用主体按照每吨150元进行奖补。2020年以来,共投入各类资金2399万元。
创导科研攻关。与苏州农业科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生命学院等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校开展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探索全市农业有机废弃物“五化”利用新路径提供技术支撑。明确将政策、资金、技术向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倾斜,设立“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将“农业废弃物协同处理及基料化利用研发”项目列入首批科技攻关项目。按照农业有机废弃物“来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发展理念,完善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加大对畜禽粪污处理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投入,构建具有宜兴特色的生态循环模式。
创优宣传形式。2022年,在“中国江苏网”发布2次媒体宣传,讲解宜兴市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方法、技术要点。聘请省级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知识,参与培训人数50多人。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开发利用关键在于突破技术瓶颈,构建技术模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接受度,开拓利用新渠道,变此“柴”为彼“财”。
构建秸秆还田离田新格局。全市初步形成“农田为主、多元利用、产业增效”的秸秆还田离田利用新格局。一是推广犁耕深翻还田技术。通过秸秆犁耕深翻,作业耕深18~35厘米,减少耕作层土壤的秸秆占比,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二是完善秸秆收储体系。着力构建“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固定场所、市有龙头企业”的收储体系,解决秸秆收储运费时费力费钱问题。2022年,秸秆处理能力1.8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6.69%。三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宣传芳桥街道金兰村“1+N”村集体经营模式,在全村范围开展秸秆、尾菜、绿植等收集处理,建立村级秸秆收储加工点,制成有机肥回到农田;推广圣亭合作社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为山羊制作“订制餐”等成功案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头作用。
搭建畜禽粪污利用新体系。一是技术推广与督查整改并重。分场分策开展指导,对规模养殖场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发展减量化、资源化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对小型规模场、专业户、散户开展粪污处理专项指导和督查,以查促改,以改促变,从源头减少粪污量。二是粪污托管与自行处理并行。与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签订长期协议输出粪污和自建粪污处理工程,主要采用有机肥集中处理模式和普通沼气处理模式,实现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污水肥料利用和能源化利用。三是加大宣传与促进循环并进。引导农民改变施肥习惯,促成畜禽养殖企业与林茶果基地等有机肥使用单位签订合作协议。2022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9.47%。
创建秸粪藻协同处理新模式。针对宜兴环太湖地区蓝藻问题,将秸秆、畜禽粪便、蓝藻、蔬菜尾菜、园林疫木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使加工成的肥料效果更优。一是实现三项技术创新。在秸秆高温发酵微生物筛选和蓝藻脱毒技术、机械化成套设备研发、秸粪藻协同处理配方工艺流程开发上获得重大技术突破。二是实现成果转化应用。重点研发蔬菜、草莓专用基质模块,产品符合国家有机肥NY525-2021标准,广泛应用于环太湖蔬果基地。三是实现技术集成示范。该技术模式入选2022年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第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带动环太湖秸秆、粪污、蓝藻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有效利用,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