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51)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危行业之一。建筑行业涉及到的设备、人员、材料较多,安全管理问题突出[1]。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截止2022年底,我国房屋市政工程所有生产安全事故类型主要有:高空坠落、起重伤害、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坍塌及其他。其中,高空坠落安全事故占据了所有事故的一半以上[2]。而脚手架是建筑项目高空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临时作业平台,它具有明显的户外及高空作业特征[3]。
脚手架作为一种作业平台,主要涉及到的基本构件包括扫地杆、水平杆、立杆、剪刀撑、拉结点、护栏等。在脚手架搭设过程中,面临着相当高的风险,应当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脚手架搭设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业安全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具有便于操作、可行性强、自主性强等优点,有利于脚手架搭设作业的危险控制,在建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4]。因此,建筑行业应该重视作业安全分析工作的应用,提升作业安全分析效果,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作业安全分析法(简称JSA)具有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参与度高等优点[5],以作业任务安全为导向,聚焦作业任务,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识别与风险评价,并采取控制措施消除风险,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避免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以达到人员、财产和环境安全为目的,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作业安全分析法是一种针对作业层面的安全管理工具。它集中于作业操作过程,用来评估安全风险并进行安全控制,着力点是人员、设备、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采用作业安全分析法,可以实现工人安全教育的实践性、提高工人接受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工人全面识别危险因素。因此,作业安全分析适用于建筑施工行业[6]。
划分作业步骤是作业安全分析的重要一步,需要将工作任务划分为关键步骤,一般参照现有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划分。步骤描述要清晰,确定具体“做什么”,而不是“怎样做”。语言尽量以动词短语为主,使用最少的字数用来概括,比如:“搬运钢管”、“拧上扣件”等。在划分作业步骤时,顺序应该与作业流程保持一致,否则可能会影响危害因素分析的结果。步骤界定由危险因素的变化确定,不同的危害因素就应划分到不同的步骤。
危害因素存在于作业任务的各个步骤中,所有危害因素有其各自的表征形式。辨识危害因素就是对每一步骤中涉及到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辨识危害因素有多种手段,常采用询问与交谈法、现场观察法、类比推断法、查阅资料法、头脑风暴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结合[7]。由于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难度大、耗时长、局限性和片面性等缺陷,可以采用风险界面理论对危险因素进行辨识。
由于作业任务的危害因素主要来自人员、设备、环境接触的频繁性,风险界面理论将三者抽象成携带能量的主体,即人员、设备、环境的接触界面,如图1 所示。该理论中的人员是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设备是作业任务所需机具和材料;环境是当前作业任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施工环境,危害因素来于此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辨识出各个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后,在危害因素一栏中进行描述,从人员、设备、环境三个角度进行考虑,避免口语化。同时,危害因素的描述要明确可能导致的后果。
图1 风险界面理论示意图
风险评价是风险量化的关键步骤,常用风险矩阵法和作业条件危险分析法(LEC 法)。由于风险矩阵法属于定性分析,一般采用LEC法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它用来评价人员处于潜在危险性环境中的伤亡风险大小。为使LEC法更加准确的计算出风险值,提出改进的LEC法。引入新的管理因子(M),并对E进行修正,实现对于LEC法的全面改进,评价过程如公式(1)所示:
式中:D——修正后的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1——劳动时间;
E2——劳动人数;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严重性;
M——管理因子。
通过对上述公式中各因素进行赋值后,各因素分值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调整,即可得出修正后的风险值(D),判断事故危险程度及风险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改进LEC判断事故危险程度及风险等级
使风险得到控制是作业安全分析法的最终目的。风险控制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以最小的代价消除或降低风险,减少事故发生和人员伤亡频次。在风险控制过程中,为实现风险控制的效果,本着预防为主、控制为辅、动态追踪、持续改进的原则。在风险控制的先后顺序上遵循依次递减的优先级进行,具体控制手段为消除、替代、降低、隔离、程序控制与培训、减少接触时间和个人防护用品,使风险进—步降低。在风险控制的语言描述上,尽量避免使用模糊词,用词要精准、可执行,具体可参照划分作业步骤中的语句。
黄山市某工程建筑面积6753.37m2,全工程结构高度约为32.75m。整个建筑有11 层,层高3m,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下部采用双排钢管落地式脚手架[8],外侧立杆设置防护设备及挡脚板。7 层以上采用型钢悬挑脚手架,有大量安全防护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工程施工控制细节中。该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设有单独的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良好,对此工程项目的脚手架搭设作业进行作业安全分析法应用。
在脚手架搭设作业之前,现场技术负责人通过分析该作业的性质,判定该作业为高处作业,并需要进行书面作业安全分析。项目部门成立JSA 小组,由技术负责人、作业班组长、安全员、现场施工员担任小组成员。该脚手架搭设属于许可作业范畴,在开工前申请并取得作业许可。
按照脚手架搭设的技术要求,经作业安全分析小组成员讨论,将脚手架搭设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如表2所示。
表2 脚手架搭设作业步骤
基于风险界面理论,对此次脚手架搭设作业任务进行各步骤潜在危害因素识别。识别出的危害因素包括:
(1)架体倒塌、人员伤害,专项施工方案制定不当,危害因素来源于管理人员;
(2)脚手架搭设不规范,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施工人员没有完成该作业的资格和能力,危害因素来源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
(3)脚手架倒塌、人员伤害,材料和施工用具质量不合格,危害因素来源于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设备;
(4)脚手架倒塌、人员伤害,自然环境和场地环境不良,危害因素来源于环境;
(5)脚手架倒塌发生坍塌、人员伤害,安全技术交底不规范,危害因素来源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
(6)脚手架坍塌、人员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害因素来源于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设备和环境;
(7)发生事故如上,未经验收合格使用,危害因素来源于管理人员和设备。
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和经验丰富员工,全面反映风险值,采用改进后的LEC 法进行风险评价,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改进的LEC法进行风险评价
按照风险控制的原则、优先级等,选择最优的控制措施,如表4所示。
表4 脚手架搭设作业的风险控制表
在正式开始工作前,将本次作业安全分析结果与所有参与施工人员进行风险沟通,并在安全技术交底时进行告知。施工作业过程中,监理要对人员行为和设备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控,随时叫停不安全行为作业,并指示对其纠正。
在作业过程中,发现新的隐患时,要经小组长和技术负责人判定危险性大小。对于危险性不大的隐患应进行口头作业安全分析后继续施工;危险性大的隐患应立即停止作业,重新进行作业安全分析。
建筑脚手架搭设涉及到高空作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需要得到重视。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以作业安全分析法在黄山市某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为例,得出以下结论:
(1)作业安全分析法通过组建小组,吸取技术人员、作业班组长、安全员、现场施工员等多角度的施工经验,更大程度的保障了作业的安全。
(2)作业安全分析法是一种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从划分作业步骤、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对施工项目进行安全管理。
(3)为满足作业安全分析法开展定性评价的内在要求,对LEC 风险评价方法引入新的管理因子(M),并对E 进行修正,减少了人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实现对于LEC法的全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