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瓜”也能谋出“大产业”。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黄瓜产业园的大棚,一根根饱满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清新的瓜香扑鼻而来。
据了解,丁集黄瓜已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因瓜肉清脆细腻、微甜爽口而备受市场欢迎,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品牌效应。近年来,丁集镇围绕做优“菜篮子”,建强产业链,积极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擦亮了“花黄瓜脆”的黄瓜品牌,让特色产业撑起了群众的幸福生活之路。
“1991年,当时还是农庄村村主任的顾兆青到外地考察,敏锐地察觉到蔬菜种植前景广阔,于是他把技术员请到村里,指导村民种植蔬菜。”丁集镇党委书记吴默介绍。在顾兆青的带动下,彼时的农庄村建起了40个土墙竹木结构的日光温室大棚,年产鲜食黄瓜60万公斤。
尝到甜头的丁集镇人,瞄准黄瓜产业,在土地上通过实践不断地改进,努力让大棚黄瓜种植在土地上扎下根来。
但发展也遭遇过“瓶颈”。2011年后,由于市场运作手段落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等原因,丁集镇的黄瓜产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低谷期。
如何“突围”?丁集镇将产学研拧成一股绳,采取“专业化种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服务”的运作模式,由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持,企业负责提供运营管理、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定期通过“田头课堂”的形式,为周边的农户开展黄瓜种植技能培训,大幅降低了黄瓜的种植成本,使丁集镇黄瓜的年产量提高了10%~15%。
目前,丁集镇黄瓜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量超18万吨,全镇黄瓜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5000人,鲜食黄瓜年销售收入近4亿元。
当年,只有40个土墙竹木结构的日光温室大棚;如今,由45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育苗大棚、200余栋新型的日光温室大棚组成了丁集黄瓜产业示范园。不难看出,科技和人才是助力丁集镇黄瓜产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我们基地种了很多种不同口味的黄瓜,比如‘玉秀2号’。它既有中国黄瓜的传统味道,也有水果黄瓜的脆甜,吃起来还有一种淡淡的奶香味,受到了很多城市白领的欢迎,是部分健身人群的首选。”生产经营能手杨炳坤说。
杨炳坤是丁集镇在2019年引进的生产经营能手。入驻基地后,他不仅积极将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企业中,还关注全国黄瓜市场的动态,精准把控黄瓜产业走向,优化了丁集黄瓜产业园管理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
实验室在田间,科研紧连市场。目前的丁集黄瓜产业园成为集繁种育苗、示范种植、品种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依托与科研院所共建的实验基地,丁集黄瓜产业园每年培育各类蔬果种苗超1500万株,示范各类黄瓜品种130多个,确立了“津盛”“津优”“玉秀”等8个主导品种。
2022年3月,丁集镇联合扬州大学启动建设“淮阴丁集黄瓜科技小院”。“起初,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来干什么的?’,我说我是来做实验的,是来解决问题的。”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黄瓜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团队的博士宿莉说道。在百天的黄瓜生长周期里,宿莉全程参与了播种、定植、授粉、收瓜等环节,致力于黄瓜品种改良,服务丁集黄瓜产业发展。
如何立足优势,把准趋势,把丁集黄瓜的价值“吃干榨净”?在吴默看来,产业要兴旺就必须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黄瓜等果蔬产品的精深加工,过去一直是丁集镇的短板。这两年,丁集镇在全产业链发展上发力,在黄瓜二产上寻求突破,已经研发了黄瓜脆片、黄瓜酸乳饮料、黄瓜酸奶等试销产品。同时,丁集镇还与科研院所合作,在黄瓜汁抗氧化性上做深度研究,力求开发出多维生素、多矿物质元素的副产品,深挖黄瓜产品的附加值。
“黄瓜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地区,人类早在5000多年前已开始进行黄瓜种植驯化。黄瓜在我国古代并不叫黄瓜,而叫胡瓜。”每逢周末,丁集黄瓜主题科普馆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团。2022年,丁集黄瓜主题科普馆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配合已建成的果蔬采摘园、黄瓜产业示范基地、农民培训学校等元素,丁集镇形成了集观光旅游、农事休闲、农产品采摘、科普培训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旅游业态。
黄瓜大棚里,杨炳坤在向新瓜农们传授种植技巧,宿莉播下了新的示范品种,游客们品尝着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黄瓜……新时代的“丁集黄瓜”故事正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