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 静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直接担负着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地位、作用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党支部委员会设书记和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等”,《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也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党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或者纪律检查委员,党总支和支部委员会设立纪律检查委员”。这些都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但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在日常工作中履行监督责任普遍弱化,基层纪检委员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在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基层企业对党内监督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配齐配强纪检委员队伍,且绝大多数都是兼职,投入纪检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保证;二是党内监督在基层企业存在层层递减问题,监督弱化、作用淡化现象在部分企业较为严重,一些纪检委员甚至错误地认为上有党委,纪委监督已经足够,主动开展监督的意识和劲头不足;三是缺少对纪检委员职责的具体制度规定,《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有所规定,但没有具体要求,在一些基层企业将“硬指标”变成“软要求”,致使部分基层纪检委员难以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开展监督;四是纪检委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缺少专业培训,无法及时准确发现问题,使监督执纪质效大打折扣。
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处于党内监督的前沿和一线,是党内监督的“前沿哨兵”和“探头触角”,直接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深度、广度和维度。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作用,既是国有企业加强党支部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举措。加强纪检委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前哨探头”作用,重在顶层设计和系统施策,多管齐下推动纪检委员工作制度化、责任清单化、培训精准化、监督常态化、考核规范化,进一步解决基层企业“谁来监督、怎么监督、如何监督得好”的问题,以基层监督效能的有力提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
一是推动纪检委员工作制度化,进一步配齐建强纪检委员队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统筹力量、攥指成拳,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配强建强基层纪检委员队伍,构建起一张科学、严密、有效的监督网。制定出台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工作实施办法,在公司党委所属党总支及直属党支部设置专职纪检委员,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进一步延伸监督触角,延展监督“探头”,从而实现监督全覆盖,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约束就跟进到哪里”。
二是推动纪检委员责任清单化,进一步明责赋权加强党内监督。结合基层企业纪检工作需求,在对纪检委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制定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落实监督职责任务清单,推动下属企业为每名纪检委员量身定制责任清单,明确具体任务、目标要求、闭环时间、工作方式等,让每名纪检委员对年度的任务“心中有数”,明确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彻底解决职责不明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基层纪检委员询问、情况报告和双向监督等制度,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上级纪委与基层纪检委员间的实时沟通与互动,让基层纪检委员能以多种方式将执纪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或直接反馈至上级纪委,实现基层纪检委员监督责任和支部主体责任的相互监督和互补。
三是推动纪检委员培训精准化,进一步为提升专业化水平赋能助力。加大对基层纪检委员的业务培训,将其纳入年度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计划,按照全员、精准、有效的原则,坚持实用管用、学用结合,每年定期举办纪检委员业务培训班,通过专题党课、视频讲座、专项解读、制度领学等方式,系统掌握纪检业务知识,引导他们掌握工作重点、把准工作方向,提高纪检委员监督执纪的履职能力和专业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培养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确保工作方向不偏、节奏不变、力度不减,做公正清廉和纪律严明的纪检人。
四是推动纪检委员监督常态化,进一步提高科学化水平规范管理。以政治监督引领日常监督,实现监督常态化。纪检委员督促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督促支部每季度开展党建例会及党风廉政、意识形态、信访维稳分析研判会;督促支部逐级开展谈心谈话和廉政谈话,推动“四责协同”有效落实;列席重要会议,对“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强化监督;重要节日节点在本单位组织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纠“四风”树新风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本单位新提任中层干部、新入职年轻干部以及本支部新发展党员开展廉洁专题教育或廉政谈话;组织开展公开通报曝光的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活动等。
五是推动纪检委员考核规范化,进一步激活党内监督“神经末梢”。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探索建立基层纪检委员综合考核机制。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加强对纪检委员工作作风、工作实绩的考核,结合月度、年度任务目标建立定性与定量、显绩与潜绩相结合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强化政治淬炼,牢固树立“重实绩、勇担当、善作为”的导向,充分激发调动他们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打通基层党组织监督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