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艳锋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她的论著《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中强调,根据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历史阶段的真实反映,文化发展类型可区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并喻文化是晚辈和长辈的学习同时发生于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1](P27)。后喻文化,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前辈的过程。后喻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反向社会化”进程,在这一文化状态中,代表世界发展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长期以来,在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基本上处于前喻文化进程,即前辈教导、传承技艺给后辈。前喻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讲究按照资历、能力、年龄来治理社会、领导发展方向、传授知识、获得收益。当今社会迈入后喻时代,各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规则和观念将不断被冲击,由此必然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技艺传承关系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后喻时代中传统技艺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重建其传承关系提出一些意见。
传统社会中,前喻文化贯穿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沿袭着自人类诞生以来的文明观念、传统思想、道德观念,是古老的文化类型,代表着人类遥远的生存历史。历史上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社会交往范围狭窄,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有限,能够满足自身温饱已极为困难,很难对祖辈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变。前喻时代祖孙数代共同生产、生活,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聚族而居的人际交往、注重人情诚信的文化取向,使社会成为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的稳定结构。祖辈作为绝对权威向孙辈传授着源于久远的传统技艺,其话语、经验被视为不容置疑的权威知识,蕴藏着对其时文化的传承和对原始文化信息的绝对遵从。在社会变迁极其缓慢的时代,传统技艺传承多依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年轻人获取其他类型技艺的渠道极其有限,只能将祖辈口传身授的知识作为正确权威的信息来源。外部崭新信息的缺乏使年轻一代传承人缺乏创新、质疑的精神,传统技艺的核心信息得以长期稳定维持。
费孝通认为:“年轻的人固然在没有经历过年长的生活时,可以不了解年长的人的心情,年龄因之多少是一种隔膜,但是这隔膜却是一方面的,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的人将要碰着的问题。”[2](P45)前喻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强调依靠传统方式,源于历史的经验多于主动变通的想法,社会整体重于墨守成规。传统技艺的程序、经验,多于科学技术和理性知识。在漫长的技艺形成过程中,年轻传承人逐步学会前辈数百年一贯来的动作和经验,方能成为熟练的技艺操作人。这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前喻文化”,必然使传承人祖祖辈辈注重经验、传统,极少能够改革创新。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通常是家族关系中的长者,他们拥有高尚品德的崇高人格,既是传统技艺权威的知识源泉,也是对传统技艺行业贡献最大的功臣,因此长者自然成为行业中的领袖,处于社会的高层,掌握着社会权威。老年人治理社会必然强调以历史传统为主体、以取法历史为手段、以安定循旧为目标。传统社会传承至今的道德风俗规约具有调节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能够促使年轻人尊重先辈的意见,服从先人的意志,强调先人的传统言行。传统技艺所在社会生活、生产单调的周而复始,过分依重自然环境获取收成,交通闭塞的传承人在自然经济缓慢发展过程中不敢轻易改变技艺的原材料、工具和操作过程,产品的质量、形态和使用功能趋于稳定,给传统社会带来浓厚的保守气息。前喻时代掌握传统技艺的老一辈传承人,常常表现出思想固执、态度刻板,追求现实利益、缺少冒险精神,谨小慎微、安分守己等言行风格特征,正是前喻时代老一辈传承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产物。
前喻时代传统技艺掌握者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传承格局和利益分配,文化传承、心理教化、知识传播主要是由年长向年轻者单向传递的“前喻”关系。传承人地位身份的高低、年龄的长幼,决定着他们相互之间的文化关系,通常年长者总是处于主动和优势,年轻人处于被动和劣势。年轻人模仿年长位尊之人,以他们为榜样,接受他们的信息传递、心理暗示和文化教化。传统农业社会中,以手工操作的传统技艺和强调个体生产生活状况的农业生产方式,获得传统生产知识,基本上通过父辈、同辈长者身体力行地在劳动实践中传授而获得。农业社会中的辅助性手工业、商业中的传统技艺,则以师徒相传的方式来传承技艺。
前喻时代传承人获得经验知识多依技艺实践时间的长短,年长者从事技艺的时间长久、生产经验丰富、生产技能娴熟,年轻人难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技艺知识。年长者在获取前人的知识遗产后,通过技艺实践总结出自身的独到观察、领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凭借身体熟练体会把技艺操作提升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并独具匠心地运用和发挥。前喻时代占据文化主体地位的人群,自然以他们掌握的知识内容量、从事技艺实践的时间量来衡量,因此传统技艺的熟练传承人理所当然的是那些年长而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老匠人、老师傅等年长人群。年长者的言行举止、是非观念,严格遵循的规范、准则,被年轻人怀着崇敬之心作为典范去模仿、效法。传统社会中的老幼次序、师徒规约更加强化了年长者对年轻人的引领,比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习俗,年长者的传承优势地位得到了伦理的维护。前喻时代传统社会关系呈现出尊重老者、敬重贤人、以先祖为师、以历史为重的风气。传统技艺传承过程的主体优势往往与年龄、资历呈现相关性,更多是由传统技艺的特定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对传承关系的特定要求。传统技艺所需要、给予被传承人的主要是历史的经验知识,因而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在占据绝对优势传承地位的同时还拥有传承关系的绝对主导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观念、新思潮、新知识、新工具、新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被大量引进和接受,年轻人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年长者从年轻人的吃穿住行、思想观念中感悟到了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了千变万化的时尚。后喻时代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知识观念迅速更新换代,科技迅猛发展;年轻人取代年长者成为社会的主导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后喻时代的来临和年轻人的文化超越改变了社会生活、生产和文化传承方式,文化传承中出现了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年轻人反哺年长者的现象。
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年长传承人已经无法与年轻人继续维持亲密、权威的传承关系,技艺的传播手段、变迁形式、产品创新等内容开始转移到年轻人手上。年轻人具有较强的独立创新意识,容易学习和接纳新知识、新价值观念,利用信息时代新型媒介传播的技艺知识,在更加广泛的范围获取更多相同技艺的异地信息,吸收相似技艺的创新成果,逐渐形成传承关系中的代际信息优势,在传统技艺传承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并以技术、服务、传播渠道等优势对年长者进行文化反哺。后喻时代年轻人成长在较为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传承关系多以自由沟通、平等交流为主,年长者的权威不再以强制方式强迫年轻人接纳。社会环境越来越重视年轻人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年轻人能动性的发挥,宽容鼓励传播崭新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论资排辈的局面,克服前喻时代的固步自封思想,并以新的方式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
后喻时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财富的重新集中分配以及家庭联产承包对于农业自主性的提高,使以前传统技艺基于年龄、资历、知识总量及其传承地位形成的文化优势和劣势的关系被打破。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传统技艺的经营模式已不限于单一业态,传承人群一定程度地实行职业分立和经济角色的分化或丰富化,新的经营项目不断被发掘并且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传统技艺传承人群的角色分化使人们在文化品格如技能、习惯、知识等方面逐渐趋于个性化,使个体在传承人群中获得独立的性格特质。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技艺及其传承方式的渗透,传承人群内的有些成员竞相在同一技艺职业范围内发挥自己的特长,力争以更加精湛的技艺生产充满饱含价值特性的产品,去赢得市场和消费者;有些传承人争相将视野拓展至全社会,去寻找既能收获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施展个人其他方面才能的地域、职业和岗位,使传承人个体突破家庭的局限,获得解放;还有一些传承人离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群,在社会经济交往中与同一地方、职业、技艺类型的传承人相互竞争和交流获得更多相异的信息,进而又与不同地方、职业、技艺类型的传承人相互竞争和交流获得更多自己掌握技艺范围外的信息,从而对个体的尊重会更加得到重视。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秉持的手工体力劳动方式被机械化设备的推广普及、智力劳动量的加大偏重所部分代替,传承人群渴望运用现代文化知识、使用新的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益。传统技艺只靠经验不靠科学的局面被打破,相应地改变了只重视有经验年长传承人的状态,此时思想开放、头脑活跃、交往频繁、视野开阔的年轻人掌握了新的科技设备、管理知识,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并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关系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年轻人依靠其他的技艺和能力获得更为适应的生产能力或者依靠先进的传播、销售渠道为传统技艺产品收获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部分年老传承人对年轻传承人的能力和知识就更为钦佩,开始向年轻人学习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此时年老传承人的再度社会化,便由那些年轻人来充当传统技艺传承的主动和主体力量,传承关系进入伟大而深刻变革的“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关系由一贯地取向历史逐步转到崇尚未来;由只相信总结经验逐渐开始相信科技;由只尊重年长者逐步转变为传承人之间相互尊重尤其是开始从心理、行为上重视那些以前地位低、现今知识丰富的年轻人。传承关系中的年老者和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理解处于传统经验与现代知识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传承人群内部由于不同的意见会出现明显的对立冲突态度或置之不理的无所谓态度。这也使传统技艺的传承重新焕发新的活力、生机,彰显出传统技艺传承关系历史的进步。
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成为优势文化主体,虽然暂时年轻人并不一定能够主导传承关系,但是他们终究要成为传统技艺传承的主体。当社会民众以传统技艺的产品、收益、文明标准来判断技艺水平的高低时,掌握优势文化的年轻人就成为年长者的再学习、再社会化的榜样、模仿的对象,自然就成为传统技艺传承关系的主体。传统技艺传承关系的主体实现转移,在于传承人的文化心理开始由只注重传统文化年长者主体,转为更尊重掌握优势文化的年轻人主体。传统技艺传承人在传承关系存续过程中,传承的主导权不再是以社会地位、资历年龄、劳动经验而定,也不再是论资排辈、以长幼尊卑断定事情对错,而是以传承人的科技知识、真才实学、管理经验为标准,以是否掌握传统技艺所需要的科学技术、销售渠道和现代知识为标准,以是否能够提升传统技艺的产品质量、拓展产品范围、提高综合效益为标准,以是否具备先进优势的文化素质为标准。相对来讲,外界新鲜的、进步的、适用的、有效的并能够为传承人群所理解、所吸收的文化知识,正是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所需要的。年轻人获得传统技艺的传承优势,不再取决于主体的政治、经济地位、资历、经验和功劳,而是取决于主体的文化造诣、文明程度和心理品质。后喻时代传统技艺传承关系尊重文化优势,是对传统传承关系中注重权利、经济利益、资历阅历、功劳经验的某种矫正,更加体现出看重人格的平等和文化的民主。
后喻时代现代科技设备的使用、管理经验的运用、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为传统技艺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综合的外部持续可行性,但是也为传承关系的存续、传承手段的冲突提出了众多挑战。个性化、自主化的传统技艺发展环境使后喻时代的传承人在传承关系中突破了传统的封闭传承循环,年轻人可以不必从年长者传承技艺就能在社会立足、获得经济独立,多重的技能选择为年轻人从事传统技艺外的其他业态提供了可能,年轻人可以选择不从事传统技艺就能够在社会中发展立足,多重的职业选择为某些传统技艺的后续传承带来了后继无人的困境。同样,为年长者选择合适的被传承人带来了困难,很多情况下只能扩大以往的传承范围,也为传统技艺的持续传续发展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阻碍。后喻时代的年长者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传承人经历的社会变革都多得多,很多年长者固执地坚持他们已有的技艺内容,不甘愿主动改变并因此竭力地限制、反对年轻人,和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而年轻人则凭着外界的新技术、天生的创新禀赋和青春的学习优势,激烈地反对传统技艺旧有传承关系。
综合来看,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关系已经出现传承反哺的现象,而且形成了与传统传承关系相对应的新型传承模式,这种模式在那些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产品在现代社会应用广泛的技艺类型中已经出现。传统技艺传承人的改变涉及价值观、生活态度、社会行为模式,甚至涉及对各种新设备、新材料和传播销售渠道的了解和使用,而在文化、行为、思想表层则更为明显。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向老年人传承相关知识的能力主要因为年轻人不甘受历史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束缚,对外界的新事物具有较为新奇的学习心理和敏锐的信息接受能力,凭借语言和新兴信息传播媒介获取丰富的社会信息进而对传统技艺的原有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完善,部分获得传承关系中的优势。传统技艺传承主体关系的相互更替动摇了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以长为先”的年长者权威地位,使得年长者常常会受到年轻人的反对和思想挑战,也提高了年长者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
传统技艺的传承关系在历史上一向遵循由前代到后代、由年长者到年轻人的方向作单向传承,尤其是在社会变迁缓慢的前喻时代,然而到了后喻时代,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情况开始逐渐增加。即便遭受传统技艺各类传承人群、外部民众各方的阻力,年长者仍然义不容辞地承担教化传承人群成员的重任,但是后喻时代的职业、科技因素使得年轻人逐渐在传承关系中获得部分主导地位,由此违背传承关系的情形将成为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的常态,因此重建后喻时代的传统技艺传承关系就成为传统技艺能够顺利传承、发展、壮大甚至完整保存的重要先决条件。
在激烈变迁的后喻时代中,年长者所拥有的从前代长辈中传承而来的固有知识、经验虽然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对新知识、新文化的学习和追求,但是年长者毕竟是传统技艺核心知识的熟练掌握者,也是最为了解和熟悉传统技艺发展规律、变迁特征的向导,所有传统技艺的内容离不开年长者将全部知识内容悉心的传授、示范和诠释。后喻时代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传承行为也不应抛弃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因为年轻传承人在心智的掌握、经验的总结、行为的方向上毕竟不太成熟,传承过程中的内容不可避免会带有极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理想的传承关系应是年长者和年轻人互为学习之师,根据传承过程中的需要,取长补短,传递交流各自的优势资源,达到后喻时代中互喻的双向传承。
1.年长者向主动学习者角色转变
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年轻传承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机会远远超过了年长者,传承关系中原来的教育者由于外来知识的输入速度缓慢被原有的受教育者赶超而落后,此时需要接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年轻人,年长者也就变成了受教育者。传统技艺需要持续推进传承关系,因此年长者需要主动转变思想,不再坚持原有的“集权式家长”思想,认识自身知识的位置,虚心向年轻人求教,向接受教育的学习者角色转变。
首先,要认识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创新价值。传统技艺中的众多要素在当今社会中面临产品适用范围狭窄、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传承人后继无人的困境,而年轻传承人创新意识强、接受新设备技术能力高、传播技艺信息渠道广,可以弥补这些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短处。年长者需要承认并正视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年轻人的创新价值,充分肯定年轻人在后喻时代的进步意义,不再坚持维护长者权威、抱守成规,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唯有如此,才能在后喻时代获得更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在媒体传播传统技艺信息方面,年轻人是主导者而年长者是追随者。年轻人对新媒体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远超过年长者,年长者要大规模宣传传统技艺,就必须使用当代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就需要虚心向年轻人学习。
其次,坚持主动的意愿学习。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年长者以学习者的角色来向年轻人学习收获知识,而并不是施教者,因此应该主动向年轻人求教并配合年轻人的知识传递,更应该主动思考自身的学习目的、方向和内容。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并不会降低身份,因为这只是学习新知识的形式,是为了适应传统技艺的新时代发展传承,因此新知识的重新融会贯通是传统技艺适应社会必须的发展过程,也是年长者学习知识的主要目标。年轻人只是先于年长者习得新的知识,更早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因此获得了自主的传承手段。年长者需要在此过程中,利用年轻人的先学优势,结合自身的经验优势,主动求教,不止局限于被年轻人耳濡目染。
最后,要学习广博的社会知识。传统技艺的原材料、工艺设备、产品设计、销售渠道、文化传播都需要吸收广博的创新知识,这些创新的知识技能在注入传统技艺的生产、销售和传播阶段后能够带来综合效益的显著提升。这就意味着年长者向年轻人的学习内容是全方位、持续和持久性的,年轻人的知识、观念优势以及由外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使得他们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关系中由于新知识的超常输入拥有持续性的主导作用,即使是日常生活、交往技能亦拥有相当优势。比如在网络媒体社交、电子商务、新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优势拓展了传统技艺的传播途径,极大增加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覆盖范围。
2.年轻人尽心向年长者传递新知识
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关系呈现出年长者和年轻人的双向互动过程。年轻人作为新知识先期使用者,在传递给年长者新知识的过程中决定着传统技艺知识传递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年长者获得新知识的信息内容和内化传承价值。加强传统技艺的新知识传递必须强调年轻人向年长者传授新知识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强化年轻人作为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人、传递者的使命。
首先,要充分理解年长者的现实困境。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中,传统技艺年长者掌握的原有知识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思维活跃程度较低,思想观念不能及时跟随社会发展,但是年轻人一定要理解和体谅年长者的困境。社会、文化、技术的变迁是年长者传承困境中的必然现象,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年长者曾经是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的开拓者,也曾经创造出年轻人同样拥有的辉煌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年轻人今天掌握的新知识也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变为旧知识,其传承主导地位必然会被更年轻的年轻人所取代。因此,年轻人不能轻视、漠视年长者的落伍与笨拙,而要充分理解年长者的现实困境,积极协助年长者获得新知识来共同传承技艺。
其次,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年长者在掌握新知识的深度、内容广度方面由于体力的局限、精力的衰弱、思维的缓慢,自然不能与具有充沛体力、丰富精力和敏捷思维的年轻人相对比。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年长者表现出接受速度慢、吸收内化能力弱等特点,这就要求年轻人在传递新知识给年长者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传授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段,以极其细致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完成新知识的传递。
最后,年轻人要毫不保留地传递知识。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过程即是年长者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传承人,意味着过去年长者曾经给予过年轻人丰富的知识内容,后喻时代需要年轻人用自己所掌握的新知识、新观念来给予年长者以回馈,年轻人也应倾尽所有,尽最大可能地引导帮助年长者。社会的发展是整体共同的发展,年长者作为创造历史的社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技艺能够完整传承至今的必要环节,社会变迁过程中年长者思想观念、知识的滞后,暂时放缓了传统技艺的整体发展,已经掌握新观念、新知识的年轻人有责任、义务将自身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长者来共同完成传统技艺的后续传承。
3.年轻人仍然需要遵从年长者的经验
传统技艺的深厚积淀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以来特定人群智慧的集成,也是年长者以高度的责任感通过持续的学习方式传承而来的知识精华。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需要对年长者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继承,在继承年长者经验、智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取舍,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新形势对传承方式进行改善、更新与创造。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只是知识传递手段、传承方式和技艺过程中的局部变化,并非是以颠覆性的内容和传承手段来替代原有技艺内容。年轻人可以凭借对新技术的快速学习向年长者传递新知识,但并非去全部否定传统技艺的深厚知识积淀和年长者的经验智慧。在人生阅历、资源管理、质量控制等领域,年长者日积月累的经验教训仍是年轻人学习借鉴的对象,年轻人仍需要虚心汲取年长者的技艺精华,尽快实现技艺的历练提升。
首先,要秉持平等的传承关系。不管是前喻时代还是后喻时代,从传承人与被传承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应当秉持平等的传承关系。虽然在前喻时代年长者可以凭借家长式的权威来对传统技艺的内容进行一定范围的控制,但是就传统技艺的长远发展来看,固执、单一的单向传承方式并不能充分发掘显现传承过程中的新的知识内容,灵活多变、人格平等的传承方式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知识交流,可以充分发掘原有传承关系中被忽略的知识,进而提升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水平。
其次,要积极汲取、传承传统技艺的精华。传统技艺经过了数代传承人的知识沉淀,凝聚着历史发展和人类智慧的核心知识,是传承人以亲身示范为前提、以久远的时间为检验条件获得的知识精华。这些技艺精华是年长者数十年传承下来的习得知识,并非是短时间内就能体会内化的知识,需要后喻时代的年轻人花费大量的时间付出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年轻人对这些技艺精华仍然需要积极的学习,通过将精华知识再次学习内化结合自身的新技术知识,创新性地提出更加适应后喻时代社会发展的传承手段,为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持续传承提供更为贴合实践的传承关系。
最后,年轻人要会同年长者积极融会贯通传统技艺的新旧知识内容。传统技艺的生产过程和技艺产品适应了历史发展时代的原始技术设备、审美需求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在后喻时代社会需求更加精益求精、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提升的各方面要求下,年长者掌握的旧有技艺知识难以适应后喻时代的消费者需求、管理水平要求,此时年轻人掌握的新技术知识需要来积极改善传统技艺的当代发展,年轻人需要会同年长者共同来将传统技艺中的新旧知识内容积极融会贯通。毕竟,传统技艺的旧有知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年长者适应社会发展缓慢,短时间内难有大规模的改变,承担改变传承方式、发展传承关系的任务就需要年轻人积极配合年长者运用适应传统技艺的新知识来共同完成。
前喻时代,掌握传统技艺的年长者在传承过程中,凭借着知识优势、家长式的权威将技艺知识单向传承给年轻人。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步入后喻时代,传统技艺原有的单向传承方式受到剧烈冲击,文化传承中出现了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新技术、年轻人传授知识给年长者的现象。传统技艺传承主体关系的更替动摇了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以长为先、以长为尊”的年长者权威地位,使得年长者常会受到年轻人的反对和思想挑战,同时提高了年长者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至于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关系的重构,年长者向主动学习者角色主动转变,认识后喻时代传统技艺的创新价值,坚持主动的意愿学习,学习广博的社会知识;年轻人要充分理解年长者的现实困境,保持足够的耐心,尽心向年长者毫不保留地传递新知识;年轻人仍然需要遵从年长者的经验,要同年长者之间要秉持平等的传承关系,要积极汲取、传承传统技艺的精华,会同年长者积极融会贯通传统技艺的新旧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