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立平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徐希一(1901—1991)(1)关于徐希一的生卒年月,学界意见不同,孙继南将其确定为1901—1991年——参见:孙继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P405;而《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中记录的徐希一为“民国纪元前十二年生”——参见:陆丹林.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M].香港:波文书局,1978,P162;1936年出版的《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第十八届毕业同学纪念刊》中记录到“徐希一三十五岁,潘伯英三十六岁”,即徐希一比潘伯英小一岁——参见: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本校职教授通讯录一览[J].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第十八届毕业同学纪念刊,1936,(01),P146;笔者曾采访潘伯英的后人,得知潘伯英出生于1900年应无误,据此推断,徐希一应该出生于1901年。关于徐希一去世的具体年份,下文有关于其1990年仍在世的史料,据此推断徐希一出生于1901至1991年的生卒年份应可信。,原名徐品泉,别号化羽,生于江苏武进县(今常州武进区)东横林北巷[1],先后就读于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国立音乐院,师从刘质平、吴梦非、丰子恺、萧友梅等,曾担任东亚体专教务主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下称新华艺专)教务襄理、艺术教育系主任,山东师范学院专任教师等职,同时担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下称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中华艺术大学、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等多所学校的音乐教授。在其众多学生当中,较为人熟知的有缪天瑞、王云阶、李文宜、瞿维、瞿安华、孙继南等。徐希一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同样成绩斐然,除发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研究论文外,还创作、编订了很多儿童歌曲与中小学音乐教材,也曾参与音乐课程大纲的修订。然而,在现有的音乐史书中却难觅其踪迹。笔者结合徐希一发表的主要文论以及记录其信息的近代史料,考证其学习、工作(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主要生命轨迹,概述其在音乐教育领域的主要成就。
徐希一于1918—1919年间就读于私立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下称东亚体专)的师范专科[2],师从刘讱(字质平)学习作曲,师从吴非(字梦非)[3]学习和声,师从丰仍(字子恺)学习图画。1919年底,他从东亚体专毕业后留校任教,翌年又考取了由刘质平、吴梦非、丰子恺等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就读于高等师范科图画音乐部。1921年12月,徐希一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毕业(2)《申报》1921年12月28日讯:“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于昨日午前九时举行第二届毕业式。首由校长吴梦非君报告给凭,次由教员张冥飞、朱霭孙君等相继演说,末由两级毕业生代表答辞退席后全体摄影兹录毕业生名单于下高等师范科图画音乐部十五人郑铭惠、陈励袭、鸣珂、陈轶凡、孔宪科、何笑明、徐德霖、陈其赓、胡国錀、王英、耿熙、徐品泉(徐希一)、管亚魁、赵贞荷、许竹丛——参见:两学校之消息[N].申报,1921-12-28(03)。,返回东亚体专担任专职音乐教员[4],后又被聘为教务长[5]。同时,他还兼任沪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音乐教员,上海美术专门学校音乐科风琴教师[6](P783),图音系及音乐系西乐学与西声学教师[7](P37)[8](P222),上海艺术师范学校(3)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于1923年更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1924—1925年间改名为东方绘画学校,1926年更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不久又更名为上海艺术大学——参见: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P70—72。音乐教师[9],中华艺术大学音乐教授[10],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乐理教师[11]、音乐主任、教务主任[12][13]等。缪天瑞先生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就读时曾师从徐希一学习和声,据其回忆:徐希一教授的和声,在内容上大体上是经由日本而传入我国的德国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徐希一要求同学们在写作和声时能够“落笔闻声”,即“每次在五线谱上写下一个音符,必须在心中听到那个音符的声音”[14](P258)。关于徐希一在上海美专的工作时间,现有研究存在歧义,马海平考证为“徐希一于1928年2月至1929年1月,1929年9月至1931年1月兼任上海美专图音系及音乐系西声乐和西乐学课程”[15](P228)。据《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员一览表》中记录:“徐希一,民国十四年九月到校,兼职,月薪三十六”[16](P222),也就是说徐希一实际到校的工作年月是1925年9月。亦有史料证实,徐希一开始在上海美专兼任音乐教师的时间应该更早。1922年8月13日,梁启超在美术学校演讲《美术与生活》,刘海粟主席做介绍。继沈信卿演说,复由徐品泉奏琴,关良奏繁华铃,散会已十时矣[17](P37)。在《1922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职员一览》中也记录到:“徐品泉,任音乐科风琴教师”[18](P783),徐品泉为徐希一的原名。也就是说,徐希一最晚于1922年开始就已经是上海美专的兼职音乐教师了。
1927年,新华艺术学院(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开课,徐希一担任作曲与和声教师[19],很快成为该校校务委员会委员[20],还担任过该校教务襄理[21]、女子音乐体育专修科主任[22](1928—1931)、艺教系主任[23]及附设艺术师范学校音乐教授[24](P323)、校董[25](P103)等职。学界对于徐希一在新华艺专的工作经历说法不一,孙继南考证为:“徐希一,上海新华艺专艺术教育系毕业。新华艺专艺术教育系主任……”[26](P536),无独有偶,秦启明认为徐希一“为刘质平新华艺专音乐系门生”[27](P92)。新华艺专于1926年建校时,徐希一已先后毕业于东亚体专和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在这两所学校就读时均师从于刘质平,师徒二人当时皆为上海美专的音乐教授,他为何到从上海美专分离出来的新华艺专读书?从常理上看说不通。而且他于1927年又考入了国立音乐院,如果同时又就读于新华艺专,时间上看也存在冲突,所以“徐希一曾就读、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这一判断有误,他到新华艺专是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1927年10月,国立音乐院开始招生,徐希一报考并被录取到理论选科[28],成为该院首届学生,理论选科招生主要面向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与此同时,他仍然在多所学校兼任音乐教师,而且东亚体专的创办者庞醒跃于1927年离校,学校一时无人管理,由徐希一、孙和宾、宗肖鹏、陈梦渔4人组成的校务维持会艰难维持学校运转,徐希一负责教务[29](P301)。1929年,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后,部分学生凭国立音专发放的开学通知书重新到校注册(4)参见:廖崇向.廖辅叔文集乐苑谈往[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P18—19。。1930年9月,徐希一被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确定为“选科正取生”录取,同为正取生被录取到理论选科的还有陈田鹤、邱文藻(望湘)、鲍明强、江定仙、邬馥梅等共9人(5)参见:国立音专.十九年度上学期入学试验取录新生揭晓如下[J].音,1930,(06),P2。,徐希一应该是重新入学。但他后因未按时缴纳学费与注册,于1931年8月从国立音专退学(6)参见:国立音专.本校布告第六十二号[J].音,1931,(16),P5。。国立音专1930年选科生的学费为每学期12.5元,如果选修其他课程收费为10元每门(7)参见:国立音专.(乙)选科生每学期缴费表[J].音,1930,(05),P23。。从上海美专的档案中获悉,徐希一当时在上海美专担任教授的月薪是36元(8)参见:张坚.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第一卷)[M].上海:中西书局,2012,P222。,再加上其在新华艺专、东亚体专,以及其他几所学校的兼职薪酬,不至于交不起学费。也许萧友梅在国立音专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式演讲词中的一些信息可以解释其中原委:部分同学退学的原因,有的不待毕业,已应各地的聘请,担任音乐功课去了。其中有几位并且在大学或艺术专科学校担任音乐功课或音乐科主任(9)参见:国立音专.本校第一届毕业式演词纪要[J].音,1933,(32—35),P1—3。。徐希一的退学原因大约就属于这一类,因其本身在国立音乐院读书时就一直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不仅要维持东亚体专的运转,还在多所学校兼职教课,新华艺专成立后,其教学和管理任务愈加繁重,兼顾学业与工作颇有难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高师音乐专业师资匮乏到何等程度。
徐希一在新华艺专工作期间,有史料证实跟其学习过的学生有黎鲁、王云阶、李文宜、蒋维镜、瞿维、俞绂棠、瞿安华等。美术家黎鲁在听说新华艺专是比较进步的学校后,于1941年考入新华艺专西画系,而其音乐老师正是徐希一,他回忆道:“我虽然在西画系,但认为学点音乐也有必要,便向徐希一老师处学了一年钢琴,弹了《拜厄》《车尔尼》等课程,由于学琴,又引起作曲的欲望,曾两次把我的作品请徐希一老师修改,他曾指出‘要注意前后回应’”[30](P311)。王云阶与黎鲁是同学,他在新华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期间的作曲、和声教师为徐希一。李文宜(原名李哲时)1932年至1935年就读于新华艺专图音系,曾师从徐希一学习钢琴与和声,她说:“音乐方面由徐希一先生教授钢琴,弹完一册‘贝司’。……我还买了京胡业余学京戏,但练钢琴占了大部分时间。”[31](P344)作曲家瞿维于1933年至1935年就读于新华艺专师范系(10)参见:晋察冀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人物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P476。,为李文宜的同学,同样师从徐希一。还有音乐教育家俞绂棠、二胡演奏家瞿安华皆于1937年毕业于新华艺专艺术教育系,期间曾师从徐希一学习作曲类课程(11)参见:杨和平.俞绂棠的生命轨迹与贡献[J].中国音乐学,2007,(02),P50—51。(12)参见:秦德祥.高山流水——常州音乐名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P106—107。。不难看出,徐希一在中国近现代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轰炸上海,新华艺专校舍大都毁于日寇炮火(13)参见:熊月之.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666。,学校只剩下汪亚尘、周碧初、潘伯英、徐希一、汪声远、荣君立、姜丹书等人(14)参见:黄立成.周碧初的美术教育成就[J].林区教学,2007,(11),P124。。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汪亚尘、潘伯英、徐希一等部分留校教职工开辟临时校舍继续艰难办学(15)参见: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1900—2000[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P438。。1940年,当时的教育部门为沪各专科学校服务十年以上教授颁发奖状,作为新华艺专教授代表汪亚尘、潘伯英、徐希一获此殊荣。1941年冬,日寇占领上海各租界,徐希一任教的东亚体专被迫停办。祸不单行,翌年秋,日军为所谓“强化治安”,规定大专院校及其教授皆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学校的课程、教材均须接受检查,汪亚尘、潘伯英、徐希一等不甘为其奴化教育服务,决定取消校名,对外改称“佩文绘画音乐补习学校”继续开课授徒(16)参见:王震.汪亚尘荣君立年谱合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6,P282。。直到1944年3月,日寇为进一步控制上海,再次要求“佩文绘画音乐补习学校”进行登记,汪亚尘、潘伯英、徐希一等为保持民族气节,与日伪划清界限,最终解散学校(17)参见:王震.汪亚尘荣君立年谱合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6,P285。(18)参见:朱伯雄等.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3[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P1454。。从徐希一最初进入新华艺专任教,以及在该校教学以及管理方面付出的心血可以判断,他应该是新华艺专的创办者之一。此后,他曾担任上海育才中学教务主任(19)参见:菁蔚.学校介绍:育才中学[N].学友(上海1946),1946-11-7(1)。,且作为教育专家继续在各类艺术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曾参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修订(20)参见:教育与体育·修订小学课程标准昨日分组讨论[N].申报,1946-5-29(05)。工作,还负责指导上海市各类儿童文体活动,以及音乐教学展示活动等等。1953年,潘伯英、徐希一、汪亚尘等决议将新华艺专的图书、标本、石膏像等残余校产全部捐献给华东人民政府教育部(21)参见:王震.汪亚尘荣君立年谱合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6,P305。。
1951年,徐希一与刘质平一同执教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担任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作曲、音乐教学法、声乐等课程的教学(22)参见:孙继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P405;周国平.山东师范大学校史[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P388。,孙继南于1950年至1952年在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期间师从徐希一修作曲(23)参见:杨成秀.孙继南学案[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01),P70。。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1954级赵庆霞回忆到:“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大约有十二三位,都是很了不起的、全国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徐希一老师教我们乐理、练耳、作曲课,是相当有名气的一位教授。”[32]
1958年,山东师范大学艺术专修科与山东文化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山东艺术专科学校,艺术专修科停办,刘质平、徐希一等原艺术专修科教师被调往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下称山东艺专)任教(24)参见: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简史1958—1988[M].1988,P6。。此后,山东艺专几经调整,教师队伍也有一定变动。再见到关于徐希一的史料已经到了20世纪80年代。1981年,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友会成立,徐希一任顾问(25)参见: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1900—2000[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P778。。校友会手册中关于徐希一的介绍为“音乐教授,艺教主任”,这是他在新华艺专工作时的职务信息。1983年10月13日,汪亚尘突发疾病不治与世长辞,新华艺专校友会主持召开追悼会,徐希一到会(26)参见:王震,荣君立.汪亚尘的艺术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5,P257。。在山东音乐家协会1988年调离山东会员名单中,徐希一在列(27)参见:山东音乐家协会.山东音乐家名录[M].济南:山东实验中学工艺品厂,1993,P243。。1990年11月,俞绂棠前往上海参加弘一法师——李叔同诞辰110周年活动,期间拜访了徐希一(28)参见:王震.汪亚尘荣君立年谱合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6,P408。。根据上述线索综合判断,徐希一的晚年应该在上海度过。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徐希一发表了一些音乐教育方向研究论文,如:《小学音乐教学的我见》《小学生的唱歌教材》《音乐学习法》等,他认为音乐教学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与数学、国文等科目相联络。这里的“联络”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经验(29)参见:徐希一.小学音乐教学的我见[J].上海东亚体育学校校刊,1922,(04),P125—129。。这种从学生经验、心理特点出发的教育理念,来源于杜威的“经验主义”和“儿童中心论”教育思想。其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听唱法到视唱法的教学理念,贯彻了《小学音乐课程纲要》[33]对于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的要求,徐希一在其刚刚颁布后就通过文章来阐述以上两种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对这一课程纲要的推广起到了助推作用。至于他在文中阐述的,将配图、音乐图谱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做法,在当时一些代表性的音乐教材中都有采用,如朱稣典编订出版的《新中华音乐课本》中使用的音乐图谱,何孝元编订出版的《新时代音乐教科书》[34]中使用的音乐围棋图谱等。
徐希一在音乐学习法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前瞻意义。其于1924年发表于《艺术评论》上的《音乐学习法》,是目前史料可查的最早的一篇专论音乐学习法的文献。具体内容可参见笔者拙文《中国近代音乐学习法史料概论》(30)参见:蒋立平.中国近代音乐学习法史料概论[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1,39(02),P142—147。,此文不再赘述。虽然徐希一阐述的音乐学习法本质上是一种经验总结,带有一定感性特征,但是在学校音乐学习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的现代中国,能够诞生这一从学习者角度探讨音乐学习方法的成果,无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作为理论作曲方向教师,徐希一在日常教学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儿童歌曲、抗战歌曲、校歌等。
徐希一创作的儿童歌曲主要分布于他与刘质平、潘伯英等合编的唱歌教材中,如:《开明唱歌教材》《小学唱歌教材》《中学唱歌教材》,儿童音乐新式教材《晨钟之歌》《秋虫音乐会》等。在儿童歌曲创作方面,他认为必须合乎儿童的生理发育。初级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音域窄,歌曲音域应在低音D到高音D之间,只能用 F、D两种调子,音程不能超过四度,使用单拍子,五声音阶旋律,歌词适用白话体,歌词内容宜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到了三年级,已经用附点音符,四分之一四拍子的C调长音阶(大调音阶),并且可以用类似修养方面的歌词。而到了小学高级,儿童的知识和思想,从简单到复杂,所以乐曲也依着儿童的程度而定深浅。歌词也可以选择爱国方面和修养方面的歌词。总之,小学音乐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儿童的知识、思想和能力做标准。(31)参见:徐希一.小学生的唱歌教材[J].上海东亚体育学校校刊,1922,(04),P130—129。他也将上述儿歌创作理论贯彻于儿童歌曲的创作中。如在《小学唱歌教材》中[36],由他创作的儿童歌曲大都选择F、D、C三种调性,节拍也大都选择单拍子,较少出现四度以上跳进,歌词基本是白话文,内容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通俗易懂。
徐希一还创作了一些儿童表情唱歌歌曲,其中代表性的有《秋虫音乐会》与《晨钟之歌》,两部教材中的大部分歌曲由徐希一谱曲,与中小学使用的常规唱歌教材不同,上述两本唱歌教材带有套曲性质。《秋虫音乐会》分别由《序曲》《小白兔》《金铃子》《萤火虫》《纺织娘》《青蛙》《螳螂》《蟋蟀》《团结一心》《觉悟》《光明世界》11首曲子组成,其中歌表演曲10首,最后附有表演说明,对舞台布景布置、道具陈设、服装颜色,以及每首歌曲的动作设计和演唱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晨钟之歌》的结构与《秋虫音乐会》类似,由《序幕曲》《晨钟》《清道曲》《可爱的清晨》《卖报童子》《卖菜谣》《小学生》《上工》《船歌》《农村四季》《勇往》11首曲子组成。二者比较,后者在动作设计和背景布置方面相对简单,但是从内容的完整性和歌曲之间内容联系的紧密性来看,后者要胜于前者;从歌词内容和音乐特点来看,前者应适用于小学低年级或幼稚园的学生,后者则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1948年上海市第三届儿童音乐会上演《晨钟之歌》,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曲目,并在闭幕式上再次演出,音乐家戴粹伦、王允功、李健吾、黄心存等认为《晨钟之歌》为“良好歌曲”(32)参见:佚名.儿童音乐,集中训练,专家盛赞「晨钟之歌」[N].申报,1948-4-29(6)。。区别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徐希一与潘伯英编撰的这两本表情唱歌教材类似于一种小型的儿童声乐套曲,大都围绕一个主题,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歌曲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又可以单独演唱和表演。歌曲演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在于歌词和旋律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这种一边表演一边唱歌的形式也比较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除了上述儿童歌曲,徐希一还创作了一些抗战歌曲、校歌,发表在民国时期的一些期刊上。徐希一创作的“抗战十曲”获得过政府嘉奖(33)参见:马海平.上海美专名人传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P228。,有史料可查的有《打游击歌》《祖国在挺进中》《卢沟桥之歌》《长江与黄河》等。校歌方面有《上海医科大学校歌》(黄炎培作词)和《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歌》(潘伯英作词)。另外,徐希一与刘质平、唐学咏、潘伯英、俞绂棠联合为李叔同所作《清凉歌集》,徐希一负责为第三首《花香》谱曲。歌词与谱曲经过反复推敲,历时七年有余,后由新华艺专和浙江宁波中学两校学生实地演唱后始得出版(34)参见:《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编委会编.夏丐尊文集(22)[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P308。。
从徐希一的求学经历和任教经历不难看出,他应该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萌芽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一名音乐专业教师、一名高等音乐教育管理者,他所任教并参与管理的东亚体专、新华艺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中,为中国近代培养了大量音乐专业人才和音乐教育人才,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为后来高师音乐教育办学积累了经验,再加之其在音乐教育研究、歌曲创作,以及音乐教材出版领域的成就都使其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