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周口技师学院)
中国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绘画模式,伴随着这种绘画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衍生出了一个独特的绘画派系。对中国画的发展历史进行追溯,可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等为代表的画家在中国画领域取得了相当突出的造诣,可以说这些绘画大家开创了中国画的先河。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进步,随后在隋唐、宋元、明代、清代一直发展到现代,很多人都在致力于进行中国画的创作探索。早期的中国画当中主要是以人物、花鸟等等为主要的内容来进行呈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日益进步,中国画不仅在创作的手法上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创新之处,而且在内容上也变得更加具有“写实色彩”和“艺术色彩”,这也是很多人热衷于中国画的主要原因。中国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深远的意蕴恰恰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国画已经逐渐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很多国家民众的喜爱和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画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选择“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的原则及思路”这一个论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相当突出的:一方面,从理论意义的维度上来看,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画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创作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和传统中国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很多画家、学术研究人员对于中国画的技巧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但是对其创作、发展过程当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探究资料并不是十分丰富,通过本论题的研究可以使得这一个领域的研究结论更丰富,这也充分彰显出了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的层面上来看,中国画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之后不断地成熟,汲取了百家之精华,特别是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更是被赋予了十分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对中国画的发展策略和创作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能够确保这一个画种获得长足发展的机会、获得更多民众的喜爱,从而让中国画成为助力我国“文化自信”的一个关键要点。
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国画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道德、文艺、自然等方面的认识,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国画历史悠久,宋朝以前绘图在绢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代,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在画作上题诗,为书画同源之始。明朝之后,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风俗画因此产生。清末,西风东渐,绘画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画元素,朝多方面发展。
国画和其他绘画的原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现代国画的发展也开始吸收其他绘画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体解剖的准确等,也有画家将国画的意境用于油画创作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更是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追求。所谓“形”,是指客观事物可视之形态、形象、形状、形体。比如我们看到的一朵花、一只鸟、一座山。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涵、精神气质和气韵。能否把“形神”的关系处理好,做到形神兼备,是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的关键。
中国画有着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和外国的画作相比,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
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要素相当丰富,其中中国画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从最初甲骨文上的图画一直到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再逐渐发展到现代和当代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不断地被洗礼冲刷,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因此,要相对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进行深度的探究和分析,需要做到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清晰地了解中国画当前的发展现状。笔者专门检索了这一个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从如下的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传统的资源特征和现代的时代诉求相互契合的基本发展现状。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画如果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创作方式或者是取材上,势必会呈现出一种滞后的状态,在整个绘画领域当中的地位势必会不断衰落,因此从这一个层面的现状来分析,很多的当代中国画绘画大家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不断地平衡着、发展着。
第二,中国画的表现方式朝着更为多元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的蓬勃进步对于各个行业的影响都是相当深刻的,当然,中国画也会受到一定的波及和影响,原本只是在画布或者是宣纸上创作的中国画目前已经有了多种载体和平台,例如陶瓷制品、玻璃制品,甚至在一些单位的宣传栏上、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房屋上都有了中国画的踪迹,可见,中国画已经不再是一种“高大上”的内容,变得更为“接地气”,并且逐渐地走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第三,中国画所呈现出来的国家化发展现状也是十分明显的。在上文的分析当中就已经十分明晰地提出,中国画的发展是历经了几千年的历程的,在这几千年的时间当中,主要以本土继承发展为主。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向了国际,而国际特别是西方画种的一些思想也逐渐被创作大家所汲取和吸收,因此就表现出来一种比较典型的“兼容并蓄”的发展现状。这种现状在带动中国画发展过程当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也是无可取代的。
通过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中国画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了十分丰富多元的属性特征。中国画的延伸、覆盖广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尽管中国画当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继承和发展、如何能够在现有的创作思路下进行突破和创新,这仍旧是需要关注的核心重点。为此在后文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当中,专门基于发展的原则以及发展的路径两个领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第一个核心原则便是继承性原则。中国画是起源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我国的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成熟于我国的现当代时期,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之后,中国画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历朝历代对于前人的创作都表现出了一种敬仰的态度,这是“继承”的核心前提。当然,需要继承的内容要素也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在创作的方式和技巧上进行继承,同时还要在创作的内容选择和主题设定上进行传承。只有有了“传承”作为根基,才能够让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至于偏离了轨道和方向,才能够让中国画的发展更稳。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左右中国画的发展经历了波动态势比较明显的发展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很多的文人墨客、绘画大家专门针对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进行了分析。但是我国有句古话叫作“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发展如果创新过了头,如果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基调和感觉,那么也便不能够再称其为中国画了。李可染是我国当代十分著名的一位中国画画家,他所创作的山水画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他在整个中国画的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也有着一定的发言权。他曾经做出了这样的表述:“现代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传统的认知不足、学习不够、理解不透。”他的这句论断实际上是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不良态势的一种批评,但是在这句表达当中却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中国画创作的继承价值和继承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和变革,中国画要想得到创新,首先必须要将“继承”作为一个核心的要点来看待。
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提倡包容、提倡开放、提倡兼容并蓄、提倡百花齐放。这样的发展才能够被称之为是真正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能够被称之为是长久的发展。为此,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演变以及创新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就不能够忽视兼容并蓄这一个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兼容并蓄原则的表现可以有如下两个关键的要点:
一方面,要对时代的内容进行兼容和发展,中国画无论是在创作的方式上、创作的内容选择上还是创作的载体上都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中国画也应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这样才能够让受众有更多的情感支撑,才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画并且参与到创作活动当中来。
另一方面,要对国际的内容进行兼容和发展。在上文的分析当中已经十分明晰地提出,随着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我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往来等等都变得更为频繁,中国画的发展如果还是“闭门造车”,势必不能够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举例来说,朱德群先生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
由此可见,很多海外人士对于中国画的喜爱程度也在提升,在中国画的创新领域也表现出来相当高的造诣。为此,当代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需要依赖于中国本土的画家,更是要以兼容并蓄的思维、以更为开放的视野来获得海外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中国画审美的基本原则都是不容忽视的。审美性也可以被称之为是每一个不同画种的共同属性特征。一幅画一定是要带给人们美感的,一定是要带给人们启发的。当代中小学校园当中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突出任务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思维、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在社会当中,中国画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因此只有在充分契合审美性的基本原则,才能够让中国画的美感得到呈现,才能够让受众在欣赏的过程当中获得一种共情。共情是相当难得的。
中国画的发展需要做到常变常新,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地引入现代化的元素才能够给广大的受众更为明显的代入感,才能够让人们在观赏的时候感受到愉悦。在与时俱进的要求方面,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涌现了一些敢于创新、愿意去积极主动思考的艺术家。例如吴湖帆专门以原子弹爆炸为题材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也相当经典。山水画家画这个题材是很大的挑战。这样一位老艺术家,表达从来没有表达过的题材,而且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很有意思的课题。或者,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让中国画的呈现方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元,例如杨平,这也是我国当代一位小有名气的中国画家,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水墨山水画,她专门绘制了一组女人们穿着泳衣在海边嬉戏的中国画,其中也蕴含着“水”的元素,但是更多的是表达当代女性的幸福和自由。如上所提到的一些案例都是中国画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者来说,思维一定要开阔,并且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创作出来的富有浓郁现代气息的作品才能够获得更多受众的喜爱和青睐。
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自然少不了创新的助力和支撑,但是与此同时老传统是不能忘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技术和要点是不能够丢的,因此在具体的创作发展过程当中还需要关注对于传统的传承,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广泛传播和弘扬的良好契机。《洛神赋图》《富春山居图》等等都是我国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精华,一直到当代,仍旧有很多画家在潜心的研究和临摹这些作品,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临摹也可以让画家本人获得进步,更能够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元素获得流芳百世的机会。
中国画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无论是在创新上还是在传统精髓的继承上,都是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助力和支撑的,为此要关注中国画人才的培养,要让人才的优势地位得到全面的发挥。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关注和重视,举例来说,可以从小学时期开始就逐渐地增加中国画的教学课时,让青少年对于这一个典型的传统文化要素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让他们从小爱上这门艺术并且愿意为这门艺术的传播和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以北京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一些高等学府还要注重高质量、高层次美术人才的培养,这才是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当然,政府主体也需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和引导作用,对这些中国画人才给予全面的保护,逐渐地提高他们的个人待遇、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等等。借助多元化的方法和路径让这些人创作的热情日益高涨,让这些专业化的人才愿意在中国画发展进步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创新与广泛宣传之间也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要通过中国画展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对当代中国画创新发展的思路进行宣传,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向进行讨论等等,在明晰发展思路和发展方案的基础之上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对中国画有更多的了解,随着受众数量的不断增多,中国画自身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自然也就会不断增强,这对于未来中国画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推动作用。
当然,对于中国画的宣传不仅可以借助于一些线下渠道,同时还可以积极发挥线上传播的核心作用,这样也可以让传播的路径更为广阔。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伴随着广大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领域和文化领域自然也就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绘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缀,特别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创设契机,更是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绘画课程的学习。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对于绘画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地提升。
在我国,中国画是独具特色的一种画种。中国画是起源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我国的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成熟于我国的当代时期,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之后,中国画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速推进,中国画更是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一个典型的“名片”。鉴于中国画在我国文化领域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进行深度的探索和整理,也彰显出来十分明显的亮点和意义。
为此,在本文的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当中,进行了三个部分的划分设计:首先对中国画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的基本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其次针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的原则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其一为继承性原则,其二为兼容并蓄的原则,其三为审美性原则;在文章研究的最后从四个方面为中国画的传承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见解,分别是与时俱进引入现代元素、传承传统彰显文化亮点、人才培养突出人才优势、广泛宣传扩大传播领域。笔者认为,在这些策略的支撑和影响之下,势必可以为中国画的高质量发展搭建坚实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契机。但是笔者通过对这一个领域的深度探究分析之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画这样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画种要想在当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还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其过程一定是十分艰辛的,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必然是充满了困境的。但是只要每一位创作者、每一位爱好者都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价值、都能够主动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就一定可以为中国画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尽管在研究过程当中笔者对这一个领域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析,并对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拜读研究,但是所提出的结论必然还有不完善之处,这也是未来需要努力和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