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渊礼
“咱们去一趟通许吧?”父亲说。他指的是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四所楼镇下湾村的娄氏祖茔。
我说:“好啊,我正想去呢。”十多年前,我和父亲曾经去过那里,当时的娄氏祖茔很是简陋,看后没有什么感觉。听说,后来有热心人士重新修建了,肯定有了崭新的气象。
我驾车带着父母、妻子到达娄氏祖茔时,已近上午11点钟。深秋,阳光异常灿烂,泼洒在身上,感觉暖洋洋的;小蒲扇狀的黄叶随风飘飞,舞出迷人的梦幻。
大门敞开着,任凭族人祭拜,游客观瞻。新建的门楼宽阔气派,门楣上方“娄氏祖茔”四个雕刻的繁体字格外醒目;大门两侧是一副对联:“齐鲁以来公侯府,东楼而后将军家。”我觉得这副对联很精妙,既上口又恰如其分。
大门东侧,对外竖立着一个不大的牌坊,正中间写着“娄兴墓”,左右各有一通石刻,分别介绍娄氏渊源和娄氏师祖娄兴,勾勒出了娄氏的发展脉络。
走进大门,过道两侧的上方,介绍着娄姓溯源、娄氏祖茔,以及拜祖大典。据通许县档案馆馆藏1928年《咸平娄氏族谱》记载:通许等县娄氏的得姓先祖为东楼公,续谱始祖为娄师德,始迁祖为娄兴。一连串陌生的概念和神秘的祖先,让我一时摸不着头脑,看来寻根问祖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东楼公何许人也?资料显示,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彰显对大禹的敬重,追封夏朝第五世君主少康的后裔—大禹的三十六世孙于杞(今杞县),主持夏朝的祭祀,号“东楼公”。至春秋时期,杞国被迫东迁,杞君有一支子孙封在娄邑(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遂以地名为姓,成娄姓。我平时听人讲,带“女”字的姓往往是古老的姓,如姒、娄、姜,看来此言不虚。
院内松柏苍翠,鸟儿翔集,显得肃穆而又寂静。
“那是娄师德的牌坊。”父亲慢吞吞地说。他前年得了脑血管疾病,走路斜,口型歪,说话有点儿口齿不清。父亲对娄师德特别感兴趣,我小时候,他总爱给我讲娄师德,并引以为豪。
我顺着父亲指的方向,带着极为崇敬的心情来到娄师德牌坊。牌坊上端刻有“唐凤阁鸾台平章事”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武则天当政时实行改革,把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娄师德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此坊职务隐去一个“同”字。他是娄姓历史上最大的官员,选他为续谱师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仅仅位高权重是不行的,还要有德,失德的人往往会为世人所不齿。在德方面,娄师德不愧为师,他为人谦厚,宽宏大量,礼贤下士,是成语故事“唾面自干”的主人公。也许,在世人看来,娄师德有些愚,但正是他的愚造就了传奇,卓越的人物往往会做出常人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事情。试想,有一天某人在街上突然截住你,狠狠地向你脸上吐口水,你恼不恼,擦不擦?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德行逾越高峰的人,才能够达到不擦自干的境界。于是,我默默地向有德之师鞠了三个躬。
紧贴南墙的是娄兴墓,此墓方位与一般的墓截然不同—坐南朝北。我折了一枝青松,小心翼翼地插在墓前。
简单的土丘,复杂的故事。娄兴是娄师德的二十一世孙,生于原武(今原阳县),元朝进士,曾任杭州知府。他跟随朱元璋起义,立功无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悄悄策划了名扬千古的“火烧庆功楼”奇案。娄兴从刘伯温处获悉,直摇头,就找朱元璋问个究竟:“主公一人不留?”朱元璋缄默。娄兴大惊,连夜潜出都城,藏居咸平县东部(今通许县四所楼镇),算是逃过一劫。之后,扎根通许,后裔繁茂。我暗暗为兴爷庆幸,他逃或不逃,历史上都会有“火烧庆功楼”,多烧几个,少烧几个,本无所谓,但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司马迁有句妙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人类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充满了不易。
几十块旧新不一、大小不同的石碑井然有序,浓缩着家族的风雨变迁,铭记着社会的兴衰更迭。据史料记载,娄氏祖茔在清康熙年间曾经扩大到一百多亩,有合抱粗的巨杨数十株,有山门、牌坊、祠堂、风水楼,有石柱、石羊、石马,有一百多通先祖的墓碑。娄氏祖茔曾有专人看护,并有祭田六十亩。每年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娄氏家族在此举行祭祖大会。后年久失修,现仅遗存康熙八年古碑一通。1992年,娄氏族人修复了娄兴墓,重建了碑楼、祠堂。1998年,娄兴墓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阅览着密密麻麻的刻字,终于在一通新石碑上找到了我多年前的捐款记录。多少钱呢?两百元,说出来倒觉得汗颜。
我们一家人来此,没有焚香,没有跪拜,没有供品,谈不上祭祖,只能算是探祖。来日方长,祭拜的机会多得是。我想,东楼公先祖、师德老祖、兴爷都不会怪罪我们的。
收回驰骋的思绪,顿感饥肠辘辘。临走,才发现大门前杂草丛生,垃圾点点。家人们纷纷弯腰捡拾垃圾,妻子又用塑料袋装起来,扔到了远处的垃圾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