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
近几年来,一些涉及金融机构内部员工违规违法行为而造成的风险事件,危害到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影响到了地方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机构在从业人员行为风险管理方面仍有待提升。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与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由英国资深金融风险专家彼得·海恩斯联合多国学者及银行专业人士编著的《金融业行为风险指南:国际经验、合规对策及情景运用》正是阐述金融机构如何进行有效行为风险管控的上乘之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冯乾、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内控合规部高洋敏锐地认识到其价值,随即组织翻译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翻译。
从本书的整体内容结构来看,对全球金融业行为风险情况进行了全面展示及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第一部分为基础框架概览,从贴近实务的角度对行为风险作了全面论述,可以让读者理解金融机构行为风险的内涵和总体框架,分析行为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经验和建议。第二部分为管理实践指南,作者在业界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情景和案例中的行为风险事件,进而探讨识别、评估和控制行为风险的各种方法和技术,以此来对金融机构行为风险防控进行指导,从而适应当前日趋严格的行为监管新要求。
以金融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金融犯罪近年来呈现持续高发态势,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实施的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持续增加。从此前河南、安徽等地一些村镇银行暴露出来的问题看,这些风险的背后大都涉及金融机构内部人员行为风险问题,特别是有些机构高管及员工在巨大利益诱惑下以身试法进行违规操作,这些违法行为严重危害到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也影响到了地方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必须提升金融机构的行为风险管控水平,从而为金融稳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我国许多金融机构目前对于行为风险还没有提升到系统性的认识层面,很多从业者认为行为风险往往要纳入传统的操作风险框架进行管理。事实上,两者存在很多本质上的区别。行为风险是指可能对客户、交易对手带来不公平后果,破坏市场信用并损害金融机构声誉和竞争力的个人或群体行为。而根据英国监管当局2011年的定义,指的是“由于公司行为给客户带来不良后果所产生的风险”,但按照本书对行为风险管理的责任归属分析,英国监管机构通过高管人员认证制度当中的员工行为准则将行为风险管理认定为全体员工的责任。在目前我国已经出现的行为风险事件中,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主观意图,将其自身利益置于所在机构利益以及金融消费者利益之上,而其破坏性不仅影响金融机构,甚至可以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这两类风险的区别不容忽视,本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提升金融机构各级管理者、风险管理及从业人员对于行为风险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本书主题是金融机构行为风险,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要分析为何会发生这些行为风险呢?本书给出了一些原因,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进行探讨再结合本书内容则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经济学上对人的分析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理性个体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过,“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可以看出理性人在经济因素驱动下天然具有行为风险倾向,这也是很多行为风险发生的最关键因素。
当然,经济理性只是人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来看人本身由于精神性因素还具有非理性的自然基因。诺贝尔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希勒合著的《动物精神》通过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来解释经济周期现象和资本市场的变化。阿克洛夫和希勒对这种动物精神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们把人类的动物精神归纳为五个方面:信心、公平、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和故事。由于人类固有的“动物精神”所导致的盲目自信等非理性行为使得金融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荷兰郁金香泡沫、美国1929年泡沫、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都是经典的例子。从这一视角来看,人的非理性行为也是行为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上述理性人以及人的动物精神特性来看,行为风险的发生有人类个体所固有的本源性因素。我们再回到本书的内容,书中将员工行为风险的原因归结为基调、文化和利益冲突三大因素,其中,基调指的是管理者自身言行规范,辅以道德引导,鼓励员工做正确的事情;文化指的是显性或隐性的规范、事件和行为预期;利益冲突指的是因个人职业身份的行为或决策而个人获得利益的情形。这三大因素其实与上述的理论是殊途同归的,共同的要点是要对从业人员的观念意识、行为以及经济利益角度进行规范,而这几个关键点可以较好地解释近年来金融业行为风险事件的起因。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了行为风险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书提出了从文化、语言、风险建模等一系列方面进行行为风险管控的方法,并且结合案例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阐述分析。引人关注的是,作者在道德文化方面分析的篇幅较多,甚至进行了人类学分析,这是其他金融风险书籍所较少涉及的。对于道德文化如此关注是非常必要的,一些行为风险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是道德文化丧失所导致的。而很多金融机构更多地重视过程的合规性,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文化却有所忽略,殊不知很多风险事件都是经过了多个条线的层层业务流程审核,但最后还是出险了。问题何在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业人员的出发点是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业务流程看似有多个审核工序,但人的操作空间仍然较大,特别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这样就极有可能出現过程表面合规而结果实际出险的情况,这是金融机构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笔者认为,开展行为风险管控属于需要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可以从文化建设、框架搭建和技术分析这三个方面来管理行为风险。首先,金融机构需要高度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力求全面审视风险文化,包括影响态度、决定和行为的习惯性行为和思维方式。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漏洞,从而促进从业人员的良好行为。其次,金融机构需要设计并实施行为风险框架,以完善风险管理规范及风险监管问责制,此外还需要建立并推行相关流程和控制措施。最后,金融机构需要运用技术手段对各项业务进行更加积极的监测和预警,形成更具时效性的监测分析报告,为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前瞻性地防范行为风险赋能。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金融业行为风险的实际情况,金融监管机构在行为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通过建立多项监管规章,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方式不断加强金融机构行为风险管理。这些措施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多类型业务行为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使得从业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已经积极开展工作,按照监管规定的要求,建立了员工行为监控的职能部门,制定了适用于全体员工的行为守则。通过拟定管理办法和评价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对员工行为管理的具体要求,采用系统与人工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行为风险进行监控。
在当前金融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背景下,本书对于推动完善我国金融业行为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金融机构员工行为管控层次具有积极的作用。黑格尔说过:“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教训。”希望读过本书的金融人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