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虹,董 悦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手足口病多通过飞沫、口对口等途径传播,具季节爆发性,5岁以下小儿多发,常见症状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小疱疹,绝大多数患儿发病1周左右自愈,少部分患儿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死亡[1]。因患儿依从性差而家属大多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护理效果。“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通过营造家庭氛围,充分发挥了家属在患儿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缓解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恐惧感,配合接受各项检查和治疗[2]。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观察其临床效果以及对患儿家属负面情绪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9 年4 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4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符合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感染;先天性免疫缺陷;药物依赖。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成两组,各72例。对照组:男43例,女29例;年龄1~5岁,平均(2.64±0.81)岁;病程1~5 d,平均(2.62±0.74)d;接受研究的家属中,男30例,女42例;年龄24~35 岁,平均(28.99±2.21)岁;学历:专科及以上40例,高中及中专23例,初中及以下9例。观察组:男44例,女28例;年龄1~5岁,平均(2.56±0.71)岁;病程1~5 d,平均(2.71±0.81)d;接受研究的家属中,男33例,女39例;年龄25~36岁,平均(29.01±2.18)岁;学历:专科及以上38例,高中及中专24例,初中及以下10例。两组患儿及家属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如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以及常规技能操作培训;对出现负性情绪的加上实施心理护理;患儿的用药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具体如下:(1)营造环境。病房内以卡通形象为主题设计,并设置各种温馨警示标识,在长廊、床头等摆放小儿喜欢的玩具、图书等物件;病房固定时间段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2)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做好对家属相关疾病知识的宣讲,并介绍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开展健康教育座谈会、家属座谈会、家属满意度测评、更新宣传栏中信息,留取患儿家属联系方式建立护患联系通道;每天固定时间检查患儿护理情况。(3)家属参与。制作病区巡视表并记录详细巡视情况,指导患儿家属关注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尤其需关注患儿是否出现精神状态低迷、呼吸急促、末梢循环受阻、惊颤等,及时告知责任护士;指导家属对患儿的病情观察、皮肤清洁、口腔卫生、饮食指导、消毒隔离意识等方面的操作技能。(4)危机情况干预。当患儿病情加重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护士随时与家属分享患儿病情,以取得其积极配合,若有必要可视情况准许家属入室探视,但需做好消毒隔离措施。(5)心理干预。及时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并应用支持、鼓励、安慰、肯定等手段度出现负性情绪的家属行心理辅导,对家属的合理诉求应尽量满足。
1.3 指标评定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见参考文献[4]。抑郁: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总分0~100分,<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总分0~100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72例患儿中,治愈38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有效率100%;对照组:72例患儿中,治愈24例,显效17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有效率91.6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37)。
2.2 负性情绪 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患儿家属评分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属负性情绪的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家属负性情绪的比较(±s,分)
组别n SAS干预前干预后∣d∣SDS干预前干预后∣d∣观察组72 54.69±9.4 37.61±5.91 17.08±2.12 57.40±10.47 39.57±6.12 17.83±2.25对照组72 55.26±9.9 41.47±7.43 13.79±1.02 58.53±11.07 42.52±8.35 16.01±1.35 t 11.87 5.89 P 0.000 0.000
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菌群包括CV-A16、EVA71等[5],重症患儿以EV-A71为主,临床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心电图以及病毒学检查等确诊,临床以对症治疗为原则。但该病属急性传染病,病情变化快,可致患儿神经系统受损、心肺功能衰竭,病死率高[6]。患儿家属易发生焦虑、抑郁,出现注意力下降、反复询问患儿病情、睡眠质量下降等[7],而多数家长对确诊患儿是否发生中枢神经损害、末梢循环受阻、心肺功能受损等检查的手段不易接受,易延缓对患儿的及早干预;此外,常规护理多由责任护士管理,家属对患儿的照顾几乎完全依赖于护理人员,但病区工作量大,护理人员难以做到细致观察,即便是护理人员指导家属进行常规护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家属因负性情绪而反复求证致护理能力较弱。因而,有效缓解家属负性情绪,提高家属参与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家属的SAS、SDS评分降低幅度也大于对照组。提示“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能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其家属的不良情绪。究其原因:该护理模式能充分发挥了家属在患儿干预过程中的作用,营造家庭氛围有利于缓解患儿及家属对医院的陌生、恐惧等情感,而有利于患儿更为配合接受各项检查和治疗,患儿的抵触情绪下降也将减少其家属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此外,该模式更注重对家属技能操作的训练,促进家属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取,而对患儿形成有效的护理。
总之,“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家属的负性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