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言军,王明杰,成 刚,徐宝军,盖晓丽,路 璐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2)
周围性面瘫是由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颅脑面神经损伤引起,临床表现为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多采用口服激素及营养神经、抗病毒、扩张血管药物治疗。虽获得功能改善,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药物副作用较多。早期针刺可改善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修复损伤的神经,提倡发病后即刻治疗。面部PNF 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是由美国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发明的一种多运动治疗方法,原理是将机体的本体感受器刺激,轴向上传到支配的相关神经肌肉,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改善神经间的微循环,达到损伤的神经修复[1]。本研究将二者联合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瘫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参考文献[1]中相关诊断标准;病程1~14 d;年龄18~70岁;均首次单侧发病。排除标准:各种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继发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中耳炎、腮腺炎等其他疾病;合并有全身严重系统疾病或面部急性炎症。将纳入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3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6岁,平均(42.11±6.51)岁。对照Ⅰ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8岁,平均(41.81±7.12)岁。对照Ⅱ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41.77±5.41)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采用针刺+PNF结合治疗,主穴:阳白、颊车、地仓、攒竹、丝竹空、翳风;配穴:合谷、劳宫、太冲;健侧:太阳、迎香;选用一次性无菌毫针(华佗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为40mm),面部每次取穴3~5个,浅轻刺激,以避免加重炎症期面神经水肿,隔天针刺治疗一次,每次留针0.5 h,中间不行针,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PNF训练:治疗师徒手接触患者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眉间降肌、颧大肌、口轮匝肌、上唇提肌、下唇降肌、口角提肌、颊肌、颞肌和咬肌等,根据患者肌力大小,在语音指令下,分别辅助不同运动模式训练。当肌力在弱下时,在患者主动运动的同时施加外力以帮助完成大幅度的被动运动;当肌力增强时,减少辅助运动,增加主动运动,同时给予对角线方向的阻力,进行抗阻训练。训练时双侧同时进行,分别按照抬眉、闭眼、耸鼻、示齿、努嘴、鼓腮吹气等6个表情动作顺序进行。①抬眉训练:嘱患者抬眉,将拇指置于眉峰上,在抬眉动作同时患侧手向上助力,健侧手向下阻力;②闭眼训练:嘱患者用力闭眼,将中指压在眉毛上,在闭眼同时对上、下眼睑进行分开训练,健侧施加对角线的阻力;③耸鼻训练:嘱患者皱起鼻子,食指置于上唇和鼻翼交界处,在皱眉和闭眼同时以对角线方向给予向下、向外的阻力,健侧施加相反的助力;④示齿训练:嘱患者示齿,拇指和食、中指置于口角旁,在抬起上嘴唇和下唇向下同时以患侧手放射状助力,健侧手向患侧用助力;⑤努嘴训练:嘱患者努嘴吹口哨,拇指和食中指置于下唇部,对上唇施加外上方阻力,对下唇施加外下方阻力;⑥鼓腮吹气训练:嘱患者鼓腮吹气,拇指和食指捏住口轮匝肌,在患者用力吹气时向两颊外表面施加阻力。1次/d,每个表情动作重复训练10~15次,10 d为一疗程。
1.2.2 对照组 对照Ⅰ组:采用针刺+西药结合治疗。针刺疗法:取穴、操作方法、疗程同治疗组。强的松:30mg/d,1次/d,晨起口服,连续5 d,随后每隔3 d减量至20、10、5mg,直至停药;阿昔洛韦:1.2g/d口服,分3次,共5 d;甘露醇:250m L/d,快速静滴,第4天停1次,共1周;维生素B12:0.1g/d,肌内注射,隔日1次,共2周。对照Ⅱ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同对照Ⅰ组。
1.3 指标评定 参照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确定疗效标准[2]:痊愈,运动功能及面部外形恢复正常,H-B分级为Ⅰ和Ⅱ级;显效,功能基本正常,面部外形轻微不对称,H-B 分级为Ⅲ级;有效,功能明显改善,面部不对称改善明显,H-B 分级为Ⅳ级;无效,运动功能及面部外形无改善,H-B 分级为Ⅴ级和Ⅵ级。
2.1 三组疗效比较 三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P=0.037),研究组高于其他两组。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三组治疗疗程比较 三组疗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研究组疗程最短,对照组Ⅰ和对照Ⅱ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疗程对比(±s,t/d)
表2 三组疗程对比(±s,t/d)
组别n最短最长平均研究组30 10 20 11.38±2.85对照I组30 15 20 16.91±3.76对照Ⅱ组30 17 20 17.52±5.12 F 21.24 P 0.000
中医学将周围性面瘫称为“口僻”“吊线风”“歪嘴风”等,多为劳作过度,体内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入,致使面部经络气血瘀阻,经筋失养弛缓不收而患病。患病后出现漱口漏水、说话漏风、眼睑不能闭合,甚至出现舌前三分之二区域麻木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灸学者认为,在本病急性期,病情轻浅,行短针浅刺治疗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越早介入疗效越显著。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能够改善面神经分支走行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加快炎性物质吸收,促进神经功能的迅速恢复[3]。PNF技术最初主要用于小儿麻痹、脑瘫等神经肌肉瘫痪的患者,后来证明它可以帮助因神经损伤和脑血管意外等导致肌力、运动控制平衡有问题的患者[4]。现代研究表明,PNF技术运用于面瘫患者具有很好疗效,通过增强肌肉活动,对失去功能的面部肌肉进行锻炼,增强肌力,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肌肉功能,促使功能性运动实现[5]。本研究将针刺结合PNF技术引入到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结果显示:经2个疗程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最高,疗程最短。表明针刺结合PNF 技术可明显加快疗急性期周围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缩短治疗周期。
总之,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刺结合PNF技术治疗,能有效提升临床疗效,缩短治疗周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