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娜 苏菊莲 欧阳丽丹
单元作业是单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符合英语课程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阐释主题意义视角下的单元作业设计理念,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通过整合内容、创设情境、串联活动、设计评价等策略设计主题意义探究视角下的单元作业。
作业的设计与批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教师普遍认同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反馈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业所承载的功能日益丰富,还应具有“培养学习的责任心和毅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培养认知能力、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自主管理时间能力”等功能。作业的质量决定着其多元功能的发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兼顾个体差异,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和课时作业。单元作业是单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作业符合英语课程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线教师急需突破的难题。本文结合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英语九年级第六单元作业设计案例,谈谈如何从主题意义探究视角设计单元作业。
一、主题意义探究视角下的单元作业设计理念
主题意义探究是指在主题引领下,通过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挖掘主题所承载的语言和意义内涵。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和完成作业的过程都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主题意义探究视角下的单元作业设计具有可行性。
主题意义探究视角下的单元作业设计倡导以主题语境为统领,以主题语篇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完成情境化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单元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并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应用。“以主题语境为统领,以主题语篇为依托”强调作业内容和形式与单元主题相关,增强作业的“可理解性”;情境化的作业指向语用和功能,旨在引导学生得体且恰当地运用目标语言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提升学生有效运用英语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作业设计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主题意义探究视角下的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一)整合内容,明确主题意义探究目标
对比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具有综合性和整合性的特点。作业开始之前,教师用简单、生动的图示呈现主题及对应内容,引导学生快速回顾单元所学,形成结构化知识,并将知识与主题意义相关联,在完成作业之前激活学生相关的学习体验和知识储备,明确作业目标。
如图1所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发现Inventions这一单元作业的主题为“了解常见发明的历史与用途,理解发明创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创新精神”,并快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明确此单元的项目化作业为“设计并介绍自己的一项发明”。
(二)创设情境,拓宽主题意义应用场域
语言的使用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情境是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好的情境创设应该基于与主题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语言运用的现实感、真实感和需求感,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使其有能力也有兴趣探究和回答未知的问题。适切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主题意义的探究,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设计Inventions单元作业时,教师设置以下整体语境:学校第二届科技节开幕了,今年围绕主题“Inventions change the world”展开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普乐园,打卡科普基地,了解发明故事,感受创意无限、精彩纷呈的科学之美吧!科普乐园基于四大展馆的活动开展,四大展馆的子主题相应成为单元作业内容的情境主线,如表1所示。
以上情境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语言使用场景中,使学生产生情感、态度、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究如何根据谈话场所、对象等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得体地表达。
(三)串联活动,提升主题意义认知层次
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之一是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语言学习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实现的,要基于体验,经过实践和运用等过程,英语学习活动观秉承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语言学习理论。在第六单元的单元作业所设的各个场馆情境中,教师设计的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各类发明的了解和探究之旅,从学习理解探究(发明的历史)到应用实践(介绍发明),再到迁移创新(评价有用的发明以及推荐我的发明)等一系列的活动,由浅入深,关联递进。
例如,在展馆1“科学一日游”的情境中,学生首先通过听力活动获取贝尔发明电话的相关信息,其次设计“Game Zone”活动,让学生阅读如何制作“String telephone”并进行动手实践,最后让学生思考、讨论相应的原理。而在展馆4“创新产品展销会”的情境中,学生首先通过“Problem List”活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需求,其次借助“发明设计思路”的引导,通过Imagine(想象)- Plan(计划)- Create(创造)- Improve(改进)- Share(分享)五个过程创作个人小发明,最后以书面表达的方式推介自己的发明。整份单元作业设计通过“聚焦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三个板块的内容,将活动与情境相结合,融合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发明改变世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理解与感悟,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建构新的概念,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四)设计量表,评估主题意义理解深度
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个性化的、不可见的,仅凭有限的作业无法对其理解深度进行准確诊断与评估。加拿大西北部各省教育学会联盟(WNCP)组织研制的《课堂评价在思考——有目的的评价》提出“Assessment as Learning”理念,指出评价可以引导学生监控、反思、分析自己的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学习。因此,教师尝试在作业中设计自我评价量表,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作业完成过程,评估自身对单元主题意义及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如图2所示,为学生在展馆3“我为球类运动代言,讲述球类运动发明历史”的主题情境中,完成相关作业后的评价设计;如图3所示,为学生完成整份单元作业设计后的自我评价量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理想的学习者视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自我评价量表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作业内容所蕴含的主题意义进行显性判断和再思考,引导学生基于主题意义探究视角,反思与主题意义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单元学习效果,进而调整学习方案,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
三、结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大单元教学和主题意义探究理念为初中英语单元作业设计提供了新思路,许多一线教师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日趋个性化,因此主题意义探究视角下的作业设计还可以在分层实施和评价等方向继续探索,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英语单元教学设计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ZX21-42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