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
想象力是一个人头脑当中描绘画面与构建场景的能力,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那么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方面,都会表现得更加出众。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想象力的培养对其健康成长与个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大脑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脑海中时常迸发出新颖的创意与奇特的想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快速形成,让学生在看问题、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想象力的培养设定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借助多样化的辅助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想象出更多的唯美画面与场景,进而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术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功能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美学空间中,只有通过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能创设出更唯美的画面与意境。基于对这一方面的考虑,美术教师应当以教材为纲,以各类教学工具为载体,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
一、利用信息载体,创设真实情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这一信息载体,可以将二维空间中的人物、植物、动物、景物等要素转化为带有动感色彩的三维立体画面,这种空间上的转换过程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基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考虑,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载体的技术优势,并结合所讲授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当这一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当为学生预留5—10分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想象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分享出来。这种简单而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由趣入境。学生对具有动态化要素的画面产生兴趣之后,可以快速进入真实的情境当中,这时学生将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学生的大脑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这种活跃思维状态的促动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新颖独特的创意与想法。第二,由境生情。当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之后,与情境画面之间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当这种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学生脑海中的思路和灵感也将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以“元宵节里挂彩灯”这一章节为例,在讲授本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全国各地在元宵节当天悬挂的各式各样的彩灯,如龙灯、宫灯、纱灯、花篮灯、龙凤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当这些形态各异的彩灯出现在學生面前时,学生的第一反应除了惊喜与兴奋,对彩灯这种民族传统手工艺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多媒体设备所展现的画面还原了各种彩灯的真实样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彩灯,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将全部集中在彩灯上面,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讲授彩灯的制作方法。
然后,教师为学生预留5分钟左右的思考和创意时间,让学生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亲手制作一个心仪的彩灯。如有的学生利用小刀、剪刀、卡纸、双面胶等材料制作了一个圆形彩灯,彩灯主要由灯身、灯穗、灯绳组成,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强美感,突出彩灯的艺术性与美观性,学生特意在彩灯上增加了“灯谜”,这就使彩灯的审美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且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起了必然联系。
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的方法,学生的想象空间变得更广阔,视野也更加开阔,在想象彩灯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真实情境中的各式彩灯,当学生对这些彩灯的形态、风格、制作材料产生深刻的印象后,脑海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颖的彩灯造型。其次,在想象力的促动之下,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出独特的创意与想法,进而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元宵节彩灯。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向学生展示的真实情境应当与教材内容相吻合,不得脱离教材而凭空想象一些没有现实意义的画面。第二,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应当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与创意时间,如果预留的时间过短,学生的脑海中很可能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作思路,这对美术作品的制作与创意过程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第三,想象出来的画面应当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相契合,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不能天马行空地想象出一些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虚幻画面。如果学生想象出来的画面或场景过于浮夸,教师要及时予以指正,并正确引导学生调整思路,让想象出来的画面和场景更加感染人、更加吸引人、更加打动人。
二、小组合作探究,拓宽想象空间
小组合作探究是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条有效路径,这种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凝聚了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去想象和创造一个唯美的空间,当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与思路发生碰撞之后,必然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想象空间将变得更加开阔。基于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划分为4—6人合作学习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指派一名学生代表担任小组长的职务,专门负责对小组成员的讨论与探究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然后分享小组成员想象出来的画面。
当小组成员确定以后,教师应当为各小组布置一项主题驱动任务,让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与带领下,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由于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每一名学生的脑海中都隐藏着一些新颖、新奇、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小组成员在探究的过程中,这些想法与创意必将汇集在一起,小组长可以对小组成员的探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判,并通过小组成员的投票来确定最终的创意方案。因此,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小组探究活动,当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之后,学生想象出来的画面和场景的独特魅力也将清晰地显现出来。
以“我是汽车设计师”这一章节为例,本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汽车造型的多样性以及汽车的基本组成结构,并通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来设计出造型与功能独特的汽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及各种功能的汽车,如公共汽车、赛车、吊车、警车、救护车、洒水车、越野车等。然后将课堂的剩余时间交由学生支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出一款新颖独特的汽车。
比如,第一小组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重点围绕汽车的功能性展开,有的学生想象出来的汽车带有“行走”的功能,一旦行驶到人流密集的区域,汽车就会像人一样“走起来”,这样就会避免一些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的学生想象出来的汽车带有“自动报警”功能,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汽车就会发出报警信号,然后可以自动刹车,这种汽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还有的学生想象出来的汽车带有“低空飞行”功能,在人流密集的区域,驾驶人员可以启动汽车“两翼”,让汽车实现低空飞行,这样可以避免交通拥堵。为了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彩笔、蜡笔、卡纸、剪刀、废旧纸盒等材料将想象出来的汽车模型设计出来,然后由小组长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激发个人潜质,将脑海中的新颖创意与独特想法展现出来,这就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了先决条件。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集体的合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氛围,在这一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想象力将变得更丰富。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小组合作方法时,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互动性原则,即小组长应当发挥自身的组织力与领导力,积极组织每一个小组成员探讨教师布置的主题驱动任务,进而形成一个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优选性原则,即每个小组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但是在探究过程结束以后,小组长应当优选出1—2套方案。在选择方案时,可以采取方案比对的方式,评价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最终根据评价结果来确定方案内容,这样才能将本小组最佳的创意与设计方案展现出来。第三,据实性原则,即小组成员想象出来的画面首先应当符合任务主题,其次,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身边的人、事、景、物来创建一个新颖独特的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创新性元素,这样一来,想象出来的画面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三、开展实践活动,展现个人风采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美术教师应当秉持“走出去”的原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美丽风景,这对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都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项实践活动,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可以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深加工,然后将这些美学要素转化为一些创意新颖、想法独特的画面。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挖掘现实生活中美的元素,当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意外发现后,创作灵感很快被激发出来,在灵感的伴随下,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也将逐渐形成,久而久之,一些好的创意就会迸发出来。其次,大多数时间学生都会在课堂上来学习美术知识,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一旦拥有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学生的眼睛里、脑海中出现的事物便会立刻带有新鲜感,或者被附上一种神秘的色彩,当这种色彩逐渐变得浓重,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将被快速激活。最后,课外实践活动给每一位学生个人风采的展现创造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结合平时所学的美术知识,随意地去想象和创造一些美好的画面与场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审美观不同,想象与创造出来的画面和场景内容也会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利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各有千秋。
以“学画山水画”的章节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水墨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学习,利用水墨画法来创作出一些简单的山水画作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灵感,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更多锻炼和提升的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川与河流的壮美。在欣赏和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景时,学生不断积累水墨山水画的创作元素与灵感,并将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景物印刻在脑海中,在实践体验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活动体验过程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归集与整理,然后以这些信息为创作素材,想象出一幅独具特色的水墨山水画。
比如,有的学生在掌握水墨画各种皴法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水墨山水画上添加了白云、飞鸟、轻舟、浮萍等要素,在这些要素的衬托下,整幅画的布局与结构显得更加紧凑,画面的艺术气息更加浓重。与普通的水墨山水画的画法相比,这种融合创新要素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气质,使画面中的山石和水流变得灵动起来;另一方面,丰富了画面内容,传释出了一种带有丰富想象力与独特创造力的审美气息。
由此可以看出,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潛质得到了更多被开发和展现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局限于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而是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领会大自然风情、体会社会生活百态的机会,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又能够为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当学生的身体融入大自然以后,脑海中存储的艺术创作灵感也会随之迸发出来,想象出来的画面内容必将更加丰富。当这样的美术作品成功出炉,就好像一副完整、没有缺憾的骨架被赋予了灵魂,作品本身将更加完美。
四、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美术创作或其他方面表现得更出色;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对美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产生更多新颖的创意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基于此,美术教师在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当基于对激发学生审美潜能的考虑,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释放自我、放飞自我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创新素养导向的小学段主题式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编号:2022CYB1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