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伊南
一
一夜春雨潇潇,有几分寒凉。
清晨,天空神奇般地放晴。万里长空,蓝得通透,流云悠然。
仿佛故乡与苍天事先有了一个美好的约定,在喜雨中,首先洗涤、擦亮、装扮自己,然后,以最清晰、俊秀的姿容,喜迎四海宾朋。
迎着温煦晨辉,我走进杜甫故里文化园。
路两侧,艳红、金黄灯笼垂挂;一面面蓝色标语旗帜,漫卷春风。
“寻一场春夜喜雨,润千秋不朽诗魂”,恰逢第四届中华诗人节暨杜甫国际诗歌周即将盛大启幕,游人如织,一派喜庆欢乐的氛围。
迎面一尊高大恢弘的铜像,展示出青年杜甫壮志凌云、抱负宏远、意气风发的伟岸形象。
绿树苍翠,草坪青青,红毯铺地。道路左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悬挂的条幅迎风招展;右侧,“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展板竖立在青山明月画面之间。
石桥横跨河岸,灰色石栏上红灯笼高悬,红布灯面四周印有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身处异乡,眼前繁花压枝,春景明媚,然而,诗人无限眷恋的还是故乡的山水,企盼早日返回故乡的怀抱。
走过石桥,青灰瓦顶,朱红大门,映入眼帘。黑底金字“杜甫故里”的牌匾,“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的楹联,古雅醒目。
树干修长挺拔,枝条横出旁逸,向空间开阔处自然伸展。葱绿叶片,淡紫色花朵,密密层层。在和煦的阳光里,在徐徐的清风中,闪亮地轻舞。淡紫的繁花,有葱绿的叶片映衬,愈显出清俊,素雅。
最美的四月天,杜甫故里大门两侧,楸树繁花盛开。盛装的楸树,以曼妙的风姿,喜迎四海宾朋。
二
面容安然祥和,头戴官帽,身着官服,手握诗卷。诗圣堂里,一尊杜甫的汉白玉坐像,环绕簇拥的是一品红,绿叶衬托红叶。两侧的朱红立柱上,一对黑底绿字的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恰是杜甫光辉一生的形象写照。
诗圣堂外,一个长方形院落,南北长廊,灰瓦、红柱、白墙。书法作品,风格迥异,整齐地悬挂在南北长廊的洁白墙壁上。南侧长廊,“巩义市第四届临帖展”红底白字的横幅醒目。一幅行书作品《杜诗摘录》引我驻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七律《客至》,映入眼帘。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东区游园散步时的发现。浅紫色的藤萝沿着石栏花廊的立柱向上攀缘生长,密密匝匝的花朵缀系于绿叶藤蔓之间,覆盖着拱形廊架,远远望去,像一挂瀑布,似一片流云。曲折花廊的入口处,白色立柱,左右悬挂竖牌:“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仔细体味,眼前的画境,还真与《客至》中的恬淡欢快、率真情深的意境有几分契合。
杜甫故里,诗歌之乡,处处可见杜甫诗歌流荡的光辉。
枣、桃、竹、桂花、冬青,满目青翠;孩童站在树上嬉戏摘取梨枣的雕塑栩栩如生,生动展现出童年杜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艺术图景;形似笔架的黄土山,碧草繁茂蓬勃;窑洞青砖垒砌,外墙一些砖块剥落残缺的痕迹清晰,写满了风雨沧桑。“杜甫自幼在这里生活和学习。虽一生长期漂泊在外,他始终心牵故里……”正如“杜甫诞生窑”碑刻上的记述,童年的欢愉时光令诗人无法忘怀。
从这方小小的宅院,诗人的目光投向广阔的天地,开启了一生的光辉旅程。从漫游吴越齐赵的意气风发,到流离陕甘川蜀的窘迫艰难,再到漂泊湖南湘江的贫病悲惨,杜甫用光辉的诗篇艺术地记录祖国的壮丽河山,盛衰变迁,黎民苍生的苦难命运,以及个人生活的颠沛流离。
杜甫一生漫游、流离、漂泊的地域,辽阔。
三
我在自己有限的旅程里,找寻杜甫的足迹。
早春成都,一派阳光和暖、草木青绿的悦目图景。
杜甫草堂,在清爽温煦的晨风中,分外古朴、典雅、清俊。
一座亭子,茅草覆顶。亭下,中央竖立一块镌刻“少陵草堂”的石碑。溪畔茅屋、柴门,花树掩映,简朴自然。工部祠精致,杜公像雍容。红墙竹林,曲径通幽,景致秀雅。
往事越千年。杜甫经历漫长时间的艰难、动荡的漂泊生活,辗转来到山明水秀的天府之国、锦绣蓉城,来到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安定下来,宁静明秀的自然风光,触发了闲适愉悦的诗情。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这些欢快、从容、优雅的诗行,是杜甫在成都居住时的萧散心境、閑适情趣的结晶。诗人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如此清澈纯美,使人心驰神往。
然而,秋深时节,凉意渐浓,狂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雨骤来,雨脚如麻,倾泻屋漏,“长夜沾湿何由彻!”
在暴风骤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襟怀博大、志向宏远,依然想到的是穷苦百姓的艰难境况与安危冷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段有温度、气度、亮度的诗行,彰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和仁者情怀,在漫长的时光里,依然闪烁永恒的炽热光芒。
走进望江楼公园,景致幽静,清美。翠竹掩映,曲径通幽。
濯锦楼,巍峨古朴。古楼四围,茂林修竹,花影掩映,游人迷径;锦江清流,波光柔和,映入高楼,熠熠生辉。
望江楼,飞檐翘角,金顶闪耀,绿瓦红柱清雅,万千翠竹簇拥。登楼揽秀,江流青碧,楼宇林立,城市春景尽收眼底。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千古名联,取景壮阔,思接千载,气势雄浑,兼具伟丽与苍凉的宏阔气象。
锦江的春色,已经浩荡而来,蔓延,渗透。成都的每一方天地,每一个角落,葱绿迎人,溢满诗意。
2019年,秋色斑斓的季节,我和文友步行去公园参观。夕辉中,登上幽静的古吹台,古朴的三贤祠,映入眼中。
三贤祠是明代为纪念杜甫和李白、高适于唐天宝三年(744年)游汴相聚后,同登禹王台,饮酒怀古赋诗而建的祠堂。祠堂内,三位诗人的彩绘塑像,惟妙惟肖,登台赋诗的艺术场景逼真生动。
一方碑刻上,提到了杜甫的名作《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杜甫居留夔州创作《遣怀》时,李白、高适两位诗人已经去世。诗人追忆年轻时相逢饮酒赋诗的豪迈气概,殷殷怀念,情真意切。
四
游客熙来攘往,道路两侧,一面面蓝色旗帜迎风招展。
走过石桥,我又一次看到了高悬的红灯笼上的杜甫诗歌:“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又一次看到了“月是故乡明”的蓝底白字的旗帜,猎猎迎风。
是啊,杜甫一生无论身在何处,想念故土的挚情始终浓烈,心始终牵系着故乡,牵系着“月是故乡明”,牵系着“夜雪巩梅春”,牵系着“松柏邙山路”。然而,春又过,归无期。诗人的归乡之路艰难而又漫长,漫长到遥不可及。
如今,伊洛河北岸,邙岭上的杜甫陵园,松柏苍翠依然,氛围肃穆庄重。杜甫雕像雄伟逼真,诗人神情是凝重的,忧患的,一副系念家国命运和苍生疾苦的可敬面容。诗人在贫病交加的悲惨处境中,依然满怀凄切深挚的家国忧患,“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湘江绝唱回响历史长空,令人动容。
杜甫生前终未能回到故乡,长逝于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后人历经千里跋涉,艰难辗转,将杜甫遗骨归葬于巩义市邙岭。一生忧国忧民的不朽灵魂,安息在了故乡的土地。
诗人魂牵梦萦的夙愿终尝。
不觉间,千年滑过。故乡面貌日新月异,姿容惊艳;杜甫诗篇魅力恒久,常读常新。
“‘诗是吾家事’的家族传统对杜甫的影响深远……”
回望,那一树盛放的淡紫繁花,在临近正午的光线中,镀上了一层明澈、通透的色泽,随风轻舞飞扬。素雅曼妙的身影,增添了瑰丽的韵致,如画如诗。
千秋诗魂不朽,月明还是故乡。在楸树花开的时节,在最美的四月天,杜甫故里的人,绽露欢悦的笑颜,清扫缤纷的落英,蓬门擦亮,为君敞开,迎候来自天南地北的佳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