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玲 梁秋韵 姚 颖 韩朝媛 杨伟迪/南京农业大学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硬骨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板已成为各地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要工作。农村污水治理由于规划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少地方公共财政难以负担,尽管政府投入较多,但农民的认可度仍不理想。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引入江苏省环保集团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较好地解决了投融资方面的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锡山模式”获得各方认可。作为无锡市锡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关键项目工程,目前锡山区政府协同江苏省环保集团和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共同合作,整体项目投资总额2.75 亿元左右,涵盖了150 个自然村,农污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是公益性特征明显的民生工程,由于实施运行成本费用大,可经营资产的权重相对较低,不便于投融资,对普通公司而言并不适合长期运行。锡山区另辟蹊径,采取了农村污水治理项目落地的新方法。
共建运营主体。锡山区引入江苏省环保集团共同成立苏环环境公司,使其成为负责投资、运作及规划锡山区全域农村生活污水项目的重要载体。政府购买项目服务,企业主动让利,制定了相对较低的企业投资收益率,回款周期与之匹配设置得较为合理。企业考虑政府债务的同时也保证了农污项目的公益性,尽可能地降低地方财政的负担。
分步滚动实施。锡山模式采用的投融资模式,按照年期进行分布运行滚动实施,一方面降低由于地方财政一次性投入较多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保证了每年稳定的财政支出。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为项目提供了信贷支持,模式中每一个年期为9 年,企业以9 年为一轮周期进行投资运行,降低地方政府一次性财政支出过高的风险。9 年投资年期主要由8 年的运营时间和1年的建设时间“8+1”模式构成。这种投资年期设定可以不断依照实际项目需求变化和政府财力来调整,实现分布建设滚动投资,解决了农污治理项目一次性投入过大、后续融资困难的问题。由此可以保证每年地方财政的支出较为稳定,预算也可以实现逐步常态化。
创新农污设施建管。农污治理项目容易成为“摆设工程”,因为项目工作量较大且涵盖面较广,涉及众多方面,一旦运营管理出现问题,极易出现项目建设完成却停止运行的状况。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江苏省环保集团对农污项目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有效提升建管水平。首先是实现精准建设。改良粗放模式,引入能够进行精细建设的管理系统GIS。使用GIS 在规划时就对管道终端、管线以及站点进行定位,实际建设时便可以进行扫码验收,形成可追溯、透明、规范的施工管理。实现了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的一致性。其次是推进精细运营。江苏省环保集团配置了一支专业运营团队,全力做好农污设施运维管理工作。保证设计、建设、运营的所有数据都能够互通,为污水处理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打下了安全稳定基础。
有利于加快农村污染治理项目的建设。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模式,锡山区政府和江苏省环保集团一起合作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本的运行经验和政府监督职能,是加快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项目的一条新思路。锡山治理模式的经验,是借助水环境治理专业企业在科技、专业人员、维护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向管理区域内主要受到水污染的地方,提供合理的设计规划、科学的建设运营指导,从而加强水质维护和改善,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有利于发挥企业融资优势。锡山模式充分发挥了集团企业“融得到、利率低、有扶持”的整体投融资优势,节约建设、融资和运营成本。在遵循经济规律前提下,使得市场主体发挥其自身作用,最终使主体、资金、项目等要素活起来,市场化可持续运作。政府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污治理项目一贯的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在以往的方式中,往往是政府一方完全承担了投融资、建设运营以及管理方面的风险,但在引入共建运营主体机制后,政府承担的风险有所降低。
有利于激发基础建设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锡山模式经验可以引导政府、企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项目,为将来公共服务资金渠道进一步多元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将有愈来愈多的机会,实现自身发展计划。对于政府而言,社会资本的加入能够提升市场活力,有利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社会存量资本也能够发挥更多的潜力。共同组建投资主体模式建设农村污染治理项目,与以往的政府单独进行管理运营,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企业自身带来的市场化经营模式,以及社会资本自身的融资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农污治理项目的效率。
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后,政府便可以改变之前单一固定的服务提供方,而成为监管方。锡山治理模式中,江苏省环保集团负责了部分资金筹备、设计运营、管理维护等方面工作,即社会资本承担了项目部分责任,这有效降低了政府财政在支出方面的巨大压力,同时政府也对项目参与企业实施有效的补贴政策,对于目前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投资环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都面临着污染排放较重、污水治理效率较低的困境,随着国家的重视,农村污水治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村污水治理要获得可持续绿色发展,应当采用一种优化的可持续经营模式,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标准性以及规范性,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加强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政府需要不断加大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首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环境金融政策,包括环境信用修复机制等,更好地契合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其次,在有关环保产业的投入方面,继续加大各方财政投入与支出。继续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计划制定相关财政政策,使得社会资本能够积极参与农污治理项目,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的三方合作。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产品存在种类单一、规模较小的问题,绿色金融产品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创新。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新产品或新服务,在污染治理方面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的积极作用,例如通过互联网金融等手段,为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构建第三方治理投资基金。进一步提高农村水污染治理水平,需要不断提升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盈利空间,保证项目资金的可获得性。应当构建第三方治理投资基金,治理投资基金包括国家财政投入支出、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以及政府财政补贴等,有利于水污染治理投融资模式进一步的完善,投资风险有所降低。同时利用第三方治理投资基金,可以有效减少融资阻碍,降低环保产业的融资成本,满足各方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