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作为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的命运相当波折。
当“大英博物馆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的新闻登上热搜时,国内的博物馆也发生着令人尴尬的一幕——四川成都的生命奥秘博物馆,一个巨大骨枪鱼标本被一个年轻男性参观者掰断了两根肋骨并带走。有关博物馆的安保问题,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遗憾的是,自博物馆诞生之日起,安保问题就如影随形,从防火、防盗到各种突发事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纵使有着最好的预案,总是或多或少暴露过安全问题。而经费不足和安全意识淡薄,则是众多博物馆的通病。
关注艺术品罪案的人都知道,在世界各国,艺术品失窃和安保系统漏洞百出都已不是新闻。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生的艺术品盗窃案超过5万起,而博物馆是重灾区。美国专门研究艺术品犯罪的学者爱德华·多尼尔克曾痛心疾首地形容:“如果将全世界失窃的艺术品组建成一座博物馆的话,这座博物馆将‘秒杀世界上任何一家最伟大的博物馆。”
2022年,全球有68座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超过125万人次,其中法国巴黎卢浮宫以772.6万位居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受欢迎博物馆”。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浮宫有藏品48万多件,但仅能展示3.5万件。20世纪以来,有关卢浮宫展品被盗的新闻不绝于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達芬奇的《蒙娜丽莎》。
作为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的命运相当波折。1911年,它曾有过被盗经历。1956年则堪称其灰暗的时光,那一年,它遭一名破坏者泼硫酸,下部严重损坏,几个月后又遭另一名破坏者投掷石块,导致局部颜料脱落。从此,《蒙娜丽莎》就成为世界上被保护最严密的艺术品之一,一直被玻璃保护,画作前还有硬质栏杆。
但这样的严密保护也收到了不少批评的声音——“罩子里的《蒙娜丽莎》”,清晰度大减,影响光线与视角,会降低参观者对艺术的感知。为此,2019年10月,卢浮宫更换安保设备,蒙娜丽莎的玻璃不但升级为防弹玻璃,也更为透明。
但是,《蒙娜丽莎》所享受的保护待遇并不具备普遍性,甚至可以说非常罕见。在怕水怕火更怕蓄意破坏的名画领域,大多数作品都处于没有防弹玻璃的“裸展”状态。事实上,在2019年安保设备更换以前,卢浮宫的闭路电视无法监控到所有的角落,而且不同区域的监控摄像系统各自独立工作,无法从一个中心控制室全面监看。
银行需要尽量把钱藏起来,而博物馆则需要尽量把藏品展示给公众看。而从罪犯的立场看来,一幅举世闻名的名画就是一张装了框的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现金支票,毫无防卫地挂在了墙上。
真正促使卢浮宫全面提升安保系统的是另一幅名画被盗。1998年5月3日是个星期天,卢浮宫照例向公众免费开放。当天下午,一幅法国19世纪初期画家柯洛的名画《塞夫勒的道路》所在的玻璃柜被破坏,画布被割走,只留下空空的画框。
这起盗窃案引起了法国政府和媒体的高度重视。法国时任文化部长特劳特曼表示,“这是对法国文化遗产和艺术爱好者的侮辱”,承诺将尽快找回失窃名画,并加强卢浮宫博物馆的安保措施。法国各大报纸和电视台都对此事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并对卢浮宫博物馆的安全管理提出了质疑。
事发后,卢浮宫立即加强了对馆内艺术品的保护措施,包括更换了新的防盗玻璃、增加了警卫人员和摄像头,以及对参观者实行更严格的安全检查。同时,卢浮宫博物馆还与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和艺术品交易市场合作,以防止盗贼试图出售失窃的名画。
至于那幅被盗的名画,在全球警方的联合努力下,1999年《塞夫勒的道路》终于在意大利被成功追回,修复后又被送回卢浮宫重新展出。
世界四大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中,失窃率最低的是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通常博物馆的安保系统是三位一体的“人防、技防、物防”,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都会博物馆最看重的却是“人防”。
2016年退休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保安部主任约翰·巴雷利(John Barelli)是刑事司法硕士和犯罪学博士。在他看来,“物死人活”,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人来检测掌控,所以“人防”是博物馆安防系统中最脆弱的一环。
2019年,巴雷利出版了回忆录《抢镜头》(Stealing the Show),表示他1978年刚加入大都会时有大约400名安保人员,而这一数据在他2016年退休时达到了600人。
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区的巴雷利,曾在弗吉尼亚州担任警察,而后在纽约市植物园做安保工作。博物馆的安保工作大多时候比较枯燥,真正刺激的时刻非常少。巴雷利刚开始出任大都会博物馆安保部门的助理经理时,每天晚上在大厅里巡逻,用脚丈量博物馆在第五大道这栋200万平方英尺的建筑。1986年,他被晋升为安保部门主管,2001年成为首席安全官,负责保护一些无价藏品,包括梵高的《戴草帽的自画像》及丹铎神庙。
巴雷利任期内,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没有发生什么备受关注的安全漏洞事件,但也会有观众偷偷把自己的作品带进来试图展示以吸引研究员的眼睛,还有人试图在博物馆中“创造艺术”。一天早上,一对夫妇走入兵器馆,在展厅中还有很多儿童的情况下这个妻子当众脱光了自己的衣服,而她的丈夫则在为她拍照。巴雷利马上报警,“我当时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博物馆是有法律和秩序的”。
可能受到巴雷利的启发,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做了10年保安的帕特里克·布林格利(Patrick Bringley)今年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世间所有的美好》(All the Beauty in the World),书中提到,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保安是最大的雇员群体,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背景,来自全球各地,他们的生活日常同样代表了纽约这座城市复杂而多样的社会构成。保安的工作并非看似轻松自在,“即使是木板地,一天站下来脚也会变得火辣辣地疼”,布林格利的薪金补贴中有80美元专门用于购买舒适的袜子。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俄罗斯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竟然有着雇用喵星人当保安的传统,而且一用就是200多年。
在冬宫博物馆建成的18世纪,当时俄国统治者——叶卡捷琳娜二世1764年从德国柏林的艺术商人那里购买了200多幅珍贵的艺术品,其中就有伦勃朗、鲁本斯、拉斐尔、提香等大师的画作。她把这些珍品都保存在当时的皇宫——冬宫里,但没想到,没过多久冬宫就遭到了老鼠的侵袭,宫中的厨房和食物都被严重破坏。叶卡捷琳娜二世担心自己昂贵的艺术收藏也会被老鼠们毁坏,就下令“召见”了第一批猫咪进宫抓老鼠。
1852年,冬宫对外开放。1922年,国立冬宫博物馆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合为一体,冬宫的喵星人们也就作为博物馆的一部分被艾尔米塔什管理。
如今冬宫博物馆里共有1000多个展厅,约300万件艺术藏品,而地下室里居住着70多只小猫。博物馆成立了特殊的猫咪项目,专门请来3位工作人员照顾这些小猫。
但对于家贼而言,喵星人保安就没啥作用了。
2006年8月,冬宫博物馆发现共有221件馆藏珍品被盗,总价值约为1亿美元。警方调查后宣布,46岁的女保管员拉莉莎·扎瓦斯卡娅是主谋。据其被捕的丈夫和儿子交代,扎瓦斯卡娅从1992年起就开始将藏品从单位“捎带”回家,父子俩将藏品转卖出去。藏品一般可卖几百至数千美元,以此补贴一家人窘迫的生活。不过蹊跷的是,扎瓦斯卡娅在东窗事发前几个月就已在办公室突然死亡。
虽然官方宣称事件已经解决,但围绕冬宫的“世纪盗窃案”依然存在很多令人不解的疑点。当时的媒体评论是,冬宫博物馆旧的人事制度落后于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保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心每况愈下。很多保管员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宁愿用纸笔抄写也不愿意使用电脑等现代科技。而在这个有着一千多个展厅和馆藏库的博物馆中,那些特级的珍品储藏库好多年才盘点一次。所有这些房间缺乏现代的通风和防盗设备。博物馆的安全完全依靠工作人员的素质。
已有业内人士预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完善,也许以后只要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一般参观各大博物馆。
随后,痛定思痛的冬宫博物馆推出了“冬宫全球伙伴计划”,通过智能安防体系,解决冬宫博物馆在库存管理、全球转运、展览展示、安全管控、人流管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023年5月15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次集中展示梵高在法国南部生活的最后两年中的40件作品。
而那些喵星人保安们,则继续扮演冬宫博物馆的网红。
如果博物馆要做到24小时360度无死角的“人防、技防、物防”,安保费用是永远的痛。
欧美国立博物馆大多不收门票,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各种基金会及私人捐赠等社会渠道。以大英博物馆为例,尽管英国政府提供了70%的资金支持,但每年高昂的经营、维修费用还是令博物馆捉襟见肘。
对于很多不收门票的非营利性博物馆来说,安保系统很昂贵。一支装备齐全的保安队伍很可能花掉博物馆一半的运营预算,这还不包括造价昂贵的高科技移动探测器和电子钥匙。一家小型博物馆每年用于安保系统的花费却可能仅仅超过一万美元。
在美国,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安保人员薪水微薄,而且并没有受到足够的专业培训。美国一家大型的保安公司在制订博物馆保安的工资标准时,先調查了当地麦当劳快餐厅支付给店员的报酬,然后再减去五十美分,算做该公司博物馆保安人员的时薪标准。
薪酬低加上工作前景不明朗,导致很多博物馆保安的职业热情和荣誉感都不高。在很多失窃案中,窃贼就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大摇大摆地进出展厅,而这时候监控室里的保安们根本没有去关注监控屏幕,直到窃贼逃之夭夭才如梦初醒。
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就更难了。2010年,埃及马哈茂德·哈利勒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价值5500万美元的梵·高油画《罂粟花》失窃。埃及内政部调查后发现,该博物馆存在多处安全漏洞,馆内47个监控摄像头仅有7个能够正常工作,而警报系统则完全失灵。这一切主要是博物馆经费不足导致。
经费不足也导致博物馆的很多展品前只是象征性地摆放一个绳子围栏,参观者如果不够自觉的话,几乎可以和文物零距离接触。这就使得博物馆遭遇这样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希望为公众欣赏艺术名作创造更好的环境,但另一方面,方便了民众观赏的同时也方便了贼人下手。可是,如果博物馆将艺术作品层层保护,将参观者“拒之千里之外”,又会引起公众的不满。
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问题,藏品数字化工程在近几年流行起来。说白了,就是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欣赏博物馆的所有展品,不必跑到现场。而2020年暴发的全球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各大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例如,大英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比例达近50%,建成了超过450万个对象和190万张艺术品图像的在线数据库。
法国卢浮宫则在2021年3月官宣,超过48万件藏品已经放到官网向大众开放。而且,这个线上展览是实时更新的,展品数量还在每日攀升。这些展品还不仅仅限于卢浮宫自家的馆藏,借来办展的和曾经短期停留的作品都会进入这个线上展厅。换句话来说,在这展厅上能看到的,即使亲自去了卢浮宫也未必能看得着。线上展厅的设计也很简单易懂,一改过去博物馆网站繁杂难懂的刻板印象,从顶端到底端只分成4个部分——按作品名称搜索、按作品分类搜索、按主题相册搜索以及实体展厅的地图导览。
已有业内人士预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完善,也许以后只要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一般参观各大博物馆。届时,安保的压力就大大降低,只要专心藏品的库存检查即可。但真到了这一天,逛博物馆还有多大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