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客家文化庭院建设研究

2023-09-21 15:51张慧明李丽华严丽娜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庭院空间传统

张慧明 李丽华 严丽娜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 惠州 516000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文件指出,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建构空间形态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空间,是建筑功能的拓展以及文化内涵的反映,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乡村庭院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助于后人理解庭院空间自身的内涵及价值,亦可作为当代庭院建设的指导依据,更好地服务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1 传统建筑与庭院的关系

要做好乡村庭院建设工作,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庭院?“庭”,由“广”和“廷”组成。在《说文解字》中,前者代表建筑屋宇,后者指示开敞空间。“庭者,堂阶前也”,形容堂前的空间范围;“院者,周坦也”,形容宅前屋后围合范围的空间,即院子。刘安琪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广”与“廷”的结合,存在两个维度的理解,一是指由屋顶覆盖或建筑围合的空间,二是指建筑向室外的延伸,是依附于建筑的室外开敞空间,是一种空间复合体系[1]。

以庭院为核心的布局方式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灵魂。关于六千年前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遗址,考古学家们便发现了当时的建筑群体存在着“向心”性的现象;无独有偶,在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同样印证了这种说法。宫殿遗址中间为庭院,四周围房屋环绕的建筑物。刘敦桢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指出,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做建筑,在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2]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庭院与建筑的关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完整的建筑空间。庭 (厅) 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传统家庭面对天地、文化、祖宗的地方。堂前有庭,庭是中国建筑群中不可分割的基本组成,是满足中国人物质、精神需要的场所;庭与堂的组合形成了合院的意象,形成了家庭的聚合观念。

2 传统建筑庭院的功能价值与文化内涵

庭院在整个建筑空间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2.1 传统庭院是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基本条件

2.1.1 庭院是构成完整建筑空间形态的基本要素

李允鉌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以单座房屋为基础,在平面维度上根据不同用途进行组合,由一座变成多座,小组变成大组,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空间之中,从而构成有组织的人工环境[3]。在这一构建的过程中,建筑是实体量,庭院是虚体量,两者相互组合,共同组成建筑的整体。改变庭院的空间形态,不断调整建筑单体与庭院的组合方式,使传统建筑演变出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的建筑样式,小至民居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广府地区三间两廊,大至官邸、宫殿甚至是城市,都是由这一基本逻辑拓展演变出来的。

2.1.2 庭院是调节传统建筑物理环境的必要手段

传统建筑是由若干建筑“标准化单体”组合而成的,如何使众多“标准化单体”有条不紊的组合在一起,满足建筑对于“声”“光”“热”等物理环境需求,则成为庭院重要的功能价值之一。如北方地区寒冷,日照较少,为了保证充足的日照,通常庭院的开间和进深均较大;而南方地区则与之相反,因当地湿热多余,庭院进深设计较小,形成采光天井。这样既可利用建筑自身形成阴影,减少日照,又可以利用热力差形成烟冲效应,加快室内通风循环。

2.1.3 庭院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传统建筑设计的精髓,是建筑围绕一个或者多个院子组合起来。事实上这并不仅是组织平面的一种方法,更是因为院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特定的重要场所,很多生活和活动必须在这样性质的一个露天空间下进行[4]。以梅州典型的客家围屋为例,其前庭院,亦称禾坪,位于建筑主入口与半月形水塘之间,既可用于农忙时节晾晒稻米之用,又可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在建筑后方的称作后院,则是居民的生活空间,盥洗衣服、淘米洗菜等大多杂物性工作在此完成;位于中轴的庭院,则是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通常被族人用作举办婚丧祭祖等大型或重要活动,日常使用率较低。庭院位置、功能、性质,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被赋予了特定的价值与内涵。

2.2 传统庭院是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庭院空间除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调节建筑物理环境,丰富空间布局等功能价值外,同时还让建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刘苏文、李宪锋认为,传统庭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天人和一”、“家国同构”两个维度[5]。前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2.1 庭院与建筑的平面组合形式反映社会的思想与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族群布局,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和横轴进行拓展[6]。在组合过程中,建筑单体与庭院的相对位置不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如沿进深方向布置主要建筑,在院子左右两侧对称布置形体较小的建筑构成三合院。这种形式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和制度,便于体现尊卑、长幼、男女、主次的礼制,使建筑具有了社会属性。再如传统官式建筑群,重要的建筑布置在轴线的中间,运用层层递进的建筑与庭院,不断强化以“礼”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北京故宫的轴线,更是被放大到城市尺度,轴线的运用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2.2.2 庭院空间的塑造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建筑是一种人工构造物,是人类改造自然并适应自然的一种方式。在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人类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时,设计者尤为重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希望通过建筑的手段达到天人合一、趋利避害的效果。因而在选址上便有“前低后高”、“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等说法。在建筑空间内部,这种思想则体现在庭院空间的塑造上。从建筑整体上看,为了保证建筑物的隐私性和安全性,建筑外围通常由建筑实体或围墙围合而成,给人一种封闭的形象,体现了“人为”的痕迹。庭院存在于建筑之中,以天为盖,脱去建筑的束缚,与自然相容。庭院种植的绿植姹紫千红,争相斗艳;招来飞鸟蝴蝶,追逐起舞,与人工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相融其中。庭院空间以小见大,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关系。

3 岭南客家文化及建筑特点

客家民系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民系,分布范围广泛,遍布祖国各地。岭南地区内的客家文化,其发源于广东地区,并以“世界客都”梅州和“客家古邑”河源为主要代表。韩强认为,岭南客家文化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自己自足,特立独行和克勤克俭的性格和风尚;二是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三是具备坚韧的开拓创业精神;四是勤劳能干和奉献精神[7]。谢国栋、罗春娜等认为,岭南客家文化与闽赣等地的客家文化同源而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有独特性[8]。如河源客家人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以东江流域为客家聚居地,形成了以东江为情感纽带的独具个性的客家文化。

在建筑方面,客家民居是岭南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客家民居的形式以围龙屋、四角楼、四合院为主,其规模较大,以宗族或家族为单位聚居其中。为了提高建筑的防御功能,客家民居建筑外观相对封闭,开窗较小,整体给人一种厚实坚固的印象。建筑内部由若干建筑单体组成,以多个庭院或天井相隔,尺寸与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或精神需求进行调整,正好满足当地居民宗族聚居,抵御外敌,自己自足的居住需求。正是在岭南地域特点和客家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建筑与庭院相互结合,衍生出别具一格的风格特点,丰富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与类型。

4 乡村庭院建设的现状

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乡村建设浪潮,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乡村庭院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改进空间。

4.1 庭院内部空间规划不当

乡村改造建设的过程中侧重庭院外围立面的设计,对于内部空间的改造力度较小。例如庭院功能分区不明,空间利用率不高,功能单一,多用于放置生活设施、交通工具、闲杂物品等,甚至出现闲置的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庭院空间的功能价值。

4.2 庭院景观缺乏整体性

庭院围墙、绿植、户外家具及其他构造物等都是组成庭院景观的要素。然而不少乡村在庭院建设时,只关注局部或个体的美观,整体上各要素间缺乏必要联系,导致建成效果不够统一,层次不明。

4.3 庭院设计内涵建设不足

对当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色、生态环境等研究不足,仅追求视觉效果的新颖和气派,内涵建设不足,浮于表面。甚至有不少乡村直接照搬城市或其他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方案,导致各地庭院景观风貌趋同,失去当地的特色和灵魂,不利于乡村景观的持续发展。

5 乡村庭院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5.1 深挖岭南客家文化特色,加强庭院内涵建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不同乡村之间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继而产生出各式各样的乡村文化、民俗风情。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乡村自己的明信片。在庭院建设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村落的地域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融入设计当中,使庭院建设更有内涵、更有深度、更具地域性。如划分庭院空间时,除景观要素外,还应考虑当地的节日习俗活动,预留相应的可变空间,将庭院打造成多功能灵活型空间,提高使用效率;配置景观绿植时,除采用本土观赏绿植外,亦可采用当地盛产的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作为景观要素,既具观赏价值,又添经济效益;选择建筑材料时,选用当地盛产或便于获取的材料,体现当地文化特征,激发人们情感共鸣。

5.2 注重体现人文关怀,传承人文乡土情

由古至今,传统园林及庭院都是文人墨士会见知己、畅谈天下、展现胸怀大志的场所,为了体现主人的气质与特点,在植物的选取上,往往会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现其人文情感。如陶渊明《九日闲居》诗中提到“秋菊盈园”,《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乡村庭院景观塑造之时,一方面应考虑庭院主人的个性特点,尊重文化景观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避免形式主义;另一方面,需梳理本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要素,体现人文关怀,将个性与共性有机融合,传承人文乡土情。同时应鼓励村民参与景观设计,加强景观与人的互动,把手工制品、乡土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作为装饰元素,融入庭院景观当中。

5.3 尊重乡村自然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策略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无法截然分开的。建筑与庭院作为主要的人工环境,更是这种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不同的围合的方式,创造灵动空间,同时还从生命本源的角度去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岭南客家文化庭院打造中,应坚持以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其特色自然资源,保证整体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结合各庭院自然环境,岭南食材,保护好庭院原有的肌理,塑造富有乡土气息的当地特色景观风貌,尤其在植物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构筑和谐人居环境。

5.4 优化庭院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与手法

随着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日益提高,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已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仅仅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对新生活的一种向往,对美的一种追求。庭院空间的设计理念应摆脱“实用至上”的桎梏,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以人为本,将“用”与“赏”有机融合在同一空间中。在具体规划设计时,除了运用当地“土味”元素,打造乡土风情,还应融入现代元素和设计手法,以新的表现形式,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内涵,使庭院空间更具亲和力、更具感染力、更具时尚感,并成为人们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诗意空间。

6 结语

庭院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成为了人们的寄寓情感的精神空间。它的存在反映了传统文化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在建设岭南客家文化庭院的过程中,应加强庭院的内涵建设,丰富其功能,传承其文化,创新其形式,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与格局。

猜你喜欢
庭院空间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回到庭院
空间是什么?
庭院
创享空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庭院中的童年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