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治理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分析

2023-09-21 14:28:54刘沛恩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
艺术品鉴 2023年14期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

刘沛恩(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

一、文化治理理论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概述

文化治理是指对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活动及文化主体的管理、组织、调控与引导。它关注文化领域的发展战略、政策法规、制度安排、产业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活动的有序推进和文化主体的多元发展。文化治理涵盖了从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到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过程。

文化治理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导向。文化治理旨在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化自觉提高。第二,多主体参与。文化治理涉及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多种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第三,制度保障。文化治理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安排,如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规划指导、标准规范等,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性支持。第四,动态调整。文化治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治理目标、策略、手段和机制。

博物馆文化传播是指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通过展示、研究和传播文物、艺术品等文化资源,对公众进行教育和启蒙,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承的过程。博物馆文化传播具有多重价值,具体如下:首先,博物馆文化传播具有历史价值。博物馆通过收藏、研究和展示各类文物,向公众呈现了人类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见证的价值,还能激发我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关于历史的知识,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做出贡献。其次,博物馆文化传播具有教育价值。许多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层和社会群体,开展丰富的教育和科普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公众增长知识,培养探究精神,还有助于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与学校、社区等合作,将文化传播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最后,博物馆文化传播还具有交流与融合价值。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平台,为各种文化资源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场所。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和特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这有助于构建和谐、包容的多元文化社会。

二、文化治理与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关联

文化治理与博物馆文化传播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支持。文化治理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政策支持,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政策、提供财政补贴等,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第二,资源配置。文化治理关注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文物保护、藏品征集、展览策划、人才培养等方面,以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第三,产业发展。文化治理推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与旅游、教育、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第四,社会参与。文化治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如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博物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等,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共享与普及。第五,国际交流。文化治理促进博物馆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经验,推广本土博物馆文化,提升博物馆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第六,数字化转型。文化治理关注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和观众体验。

三、基于文化治理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优化路径

(一)强化政策与法规支持

政策和法规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为博物馆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为更好强化政策与法规支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在制定和完善博物馆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注重细化具体条款,例如规定藏品的管理、展览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国际的法律法规交流与合作,以便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英国的《博物馆法》赋予博物馆独立法人地位,使其具备更大的自主权,提高了博物馆的运营效率。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政策。政府在制定鼓励博物馆发展的产业政策时,应关注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推动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发展。政府还可以推动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博物馆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高文化传播的经济效益。如法国政府通过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赞助博物馆文化活动。此举不仅降低了博物馆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

第三,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文物保护和管理措施,例如要求博物馆定期对藏品进行保养、加强对展览场地的安全监控、提高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等。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非法文物贩卖的打击力度,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如意大利政府设立了文物护卫队,负责对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文物护卫队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效确保了博物馆藏品的安全和完整。

第四,推广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政府应要求博物馆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需求,例如设置无障碍通道、安装盲文导览设备、提供手语导游等。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确保相关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二)跨界合作与协同发展

跨界合作和协同发展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高文化传播效果,具体策略包括:

第一,与文化机构合作。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资源共享、互补与优势互换的机会。例如,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与周边的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艺术馆等机构开展了联合项目,例如“新加坡双年展”,通过联合展览、共享研究与资源,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与当地的历史协会、民间文化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等合作,共同开展展览、论坛、演出等活动,让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第二,与教育机构合作。博物馆与教育机构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传承。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课程,如“博物馆教育课程”和“艺术史研究生项目”。这些项目将博物馆的资源与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艺术史与文化遗产的机会。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与中小学合作,开展以博物馆为课堂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与旅游业合作。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合作可以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为博物馆带来更多游客。法国罗浮宫与巴黎旅游局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以罗浮宫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品,包括罗浮宫一日游、夜间参观、VIP 私人参观等。这些产品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还为博物馆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与当地的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合作,共同推广文化旅游,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旅游业的互利共赢。

第四,与产业企业合作。博物馆与产业企业的合作可以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容。荷兰范戈博物馆与荷兰皇家邮政公司(PostNL)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以范戈作品为主题的邮票。这些邮票不仅是邮政服务的一部分,也成为宣传范戈艺术的独特方式。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开发衍生产品,如纪念品、文创设计等,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博物馆与数字科技产业的合作可以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科技含量。以美国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LACMA)为例,博物馆与Snapchat合作,运用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体验。通过Snapchat 的滤镜功能,观众可以在现实空间中与博物馆的艺术品互动,这样的合作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还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博物馆还可以与影视产业合作,制作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讲述博物馆背后的故事。例如,中国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了一部名为《故宫》的纪录片。该片通过展示故宫建筑、文物、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世界著名博物馆的魅力。

(三)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趋势,基于文化治理理论,相关创新探索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博物馆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展览和体验。例如,法国罗浮宫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名为“蒙娜丽莎:超越画像”的VR 体验,使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与蒙娜丽莎画像互动,深入了解这幅画作背后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此外,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恐龙之旅”的互动体验,让恐龙化石在观众眼前“复活”,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

第二,建设数字馆藏。数字馆藏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传承。以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为例,博物馆通过对藏品的高清拍摄、3D 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形成了丰富的数字馆藏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博物馆官网提供给公众和学者,实现了在线检索、展示和研究,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同时,数字馆藏还可与其他博物馆、文化机构的资源进行链接和整合,打造跨机构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平台。

第三,发展线上平台。线上平台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效果。例如,中国故宫博物院开发了故宫官方网站、故宫APP、故宫淘宝等线上平台,实现了在线展览、互动教育、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故宫APP 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和导览服务,还与故宫淘宝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又如,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将其馆内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推出了“史密森尼在线”平台。该平台集合了史密森尼博物馆体系内各馆的数字资源,提供了数以千计的高清藏品图片、视频、学术文章等,满足了全球观众和学者的线上需求。此外,史密森尼博物馆还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的运营,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最新展览信息、教育活动、文化资讯等,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

(四)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精心策划展览。博物馆在策划展览时应注重展品的主题和内容,以确保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藏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此外,展览的布局和设计也至关重要,需要兼顾美学和功能性,使观众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能够轻松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如美国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曾举办名为“中国:五千年”的展览,通过精选展品和独特的展示方式,全面呈现了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和流派。这次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得到了良好的评价,展现了博物馆策划展览的能力。

第二,加强公共教育活动。博物馆在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时,应结合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项目。此外,可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和互动方式,提高观众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澳大利亚悉尼的澳洲博物馆开展了名为“科学在博物馆”的教育项目,通过实验、讲座、实地考察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这一项目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展示了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贡献。

第三,优化参观环境。优化博物馆参观环境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舒适、友好的空间。博物馆需要关注展厅的布局、采光、通风等条件,以及导览标识、座椅、休息区等设施,确保观众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欣赏艺术品。如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提升了参观环境的品质。改造后的罗浮宫采用了更加明亮的照明系统,优化了展厅空气质量,增设了座椅和休息区,改进了导览标识。这些举措使得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更加舒适和轻松,提高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

(五)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文化治理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优化还应聚焦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关注多元文化。博物馆应关注多元文化,展示不同民族、地区、时期的文化成果,促进各文化交流和理解,增强文化传播的包容性和影响力。例如,加拿大博物馆的“加拿大多元文化展”就展示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包括原住民文化、法国文化和其他移民文化等,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加拿大的多样性。

第二,强化环保意识。博物馆应强化环保意识,推广绿色展陈、节能照明、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绿色发展。例如,美国加州科学馆在展览设计中采用了环保材料和节能照明系统,以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绿色的参观环境。

第三,推动社会参与。博物馆应推动社会参与,鼓励志愿者、企业、民间组织等各方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形成博物馆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例如,荷兰范良博物馆通过携手当地社区、企业和志愿者共同举办“艺术之夜”活动,使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第四,拓展经济来源。博物馆应拓展经济来源,如通过开发衍生产品、举办特展、租赁场地等方式,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经济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以法国罗浮宫博物馆为例,通过销售具有博物馆特色的衍生产品、举办高票价的特展、租赁场地举办商业活动等方式,实现了博物馆自我持续发展的经济来源。第五,关注特殊群体。博物馆应关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设计适合他们的展览和活动,提高文化传播的普及性和包容性。例如,美国纽约博物馆定期举办针对视力障碍人士的“触觉之旅”,让他们通过触摸展品体验艺术,实现了更广泛的文化传播。通过上述措施实现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即可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国际化视野与交流合作

国际化视野与交流合作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博物馆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秀展览项目,推广国内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视野与交流合作将促进博物馆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助于提高博物馆整体水平,推动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博物馆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合作网络。这可以通过加入国际博物馆组织、参加国际博物馆大会、建立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实现。例如,中国故宫博物院加入了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积极参与国际博物馆领域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这种参与不仅有助于博物馆了解国际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文化传播能力。第二,引进国外优秀展览项目对于博物馆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举办国际性的展览可以增加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和专家关注。同时,引进国外展览项目也可以为国内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增进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例如,上海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大英博物馆世界历史之旅”展览,展示了大英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珍品,吸引了众多国内观众前来参观。第三,推广国内博物馆文化是提升博物馆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通过向国际社会展示国内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有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这可以通过举办国内文化展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博物馆国际合作关系等方式实现。如故宫博物院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中国:穿越时空之镜”展览,成功推广了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博物馆还可以与国际博物馆进行长期合作,共同策划和组织世界级的展览项目,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基于文化治理的博物馆文化传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强调了政策与法规支持、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质量与效果、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然而,博物馆文化传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需求,最终实现博物馆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更高目标。

猜你喜欢
博物馆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谁远谁近?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